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轉眼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繁華盛開、萬物生長,大家似乎都出門踏青了,而你卻感覺沒人陪你玩。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如果你剛好這樣,或許要注意了。林語堂曾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是一番熱鬧繁華,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狗,還有蝴蝶,可是這一番熱鬧都與你無關,這就是孤獨。"

如果你真的孤獨了,還有救嗎?當然。日前,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主任周欣悅撰文就孤獨症相關話題進行了分析。

周欣悅表示,節日讓快樂的人更快樂,但也讓孤獨的人更孤獨,孤獨對人類身體健康損害極大。同時,她結合孤獨症產生的原因,提出治療孤獨的3步療法,並在文末附上了"孤獨感症狀自我診斷"小測試。

你屬於孤獨感高危人群嗎?

周欣悅/文

最近的幾個大型調查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當中,有三個年齡段最容易感到長期而深刻的孤獨:20-30歲,50-60歲,80歲以後。

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個年齡段是人生的轉折期,你的生活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20多歲的時候,你從青年切換到成年;50多歲,你從成年切換到老年;最後,你需要切換到等死模式。

這種巨大的改變讓你無所適從,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被時代的洪流拋下,孤單一個人。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過年的時候,也是孤獨感症候群的高發季節。其他人都歡天喜地地進入了2019年,只有你,還好像停留在2018年。填寫表格的時候,你還是會誤填成2018。

時代的高鐵匆匆地開走了,你卻被留在了孤獨的站臺上。節日的孤獨,就像是巨大的煙花在空中炸裂,短暫的絢爛璀璨,卻讓之後的黑夜異常的黑暗。

如果你是漂泊在異鄉的遊子,這種感受最為明顯。千方百計搶票擠在人群中回家,回到家鄉卻覺得面目全非。你以為自己的根紮在這裡,卻不知不覺中早已被連根拔起。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

這就是孤獨,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孤獨是這個時代的通病

我有時候會在課堂上問我的學生們一個問題: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件難過的事情,很想找一個人傾述。但這個時候是凌晨4點,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即使在凌晨4點,你也可以找到並向他傾述和求助呢?如果你的生命中有這樣一個人,那麼請舉手。

一般來說,在一個100人左右的教室裡,對這個問題舉手的人不超過10個人。

然後我就告訴學生們,長期追蹤研究表明,在這個問題上舉手的人,比起那些沒有舉手的人,活到80歲的可能性增加8%。是的,在我的課堂上一定要積極的舉手!

孤獨是這個時代的通病。這是一個"我!我!我"的時代,"我們"已經瀕危滅絕。

各種關係和組織都在斷裂開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一個報道,在過去的30年間,孤獨感患者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在19世紀80年代人群中有20%的人是孤獨感患者,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40%。

沒錯,你身邊有幾乎一半的人感受到深刻的孤獨。

有趣的是,當知道身邊有很多人都跟自己一樣感到孤獨時,人們就感到沒有那麼孤獨了。你可以轉發這篇文章,拯救你身邊的"孤獨"。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孤獨對身體健康損害極大

你可能會以為,孤獨有什麼大不了的?但你可能還不知道,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獨感對身體健康的損害,不亞於吸菸和肥胖!

孤獨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提高了29%;孤獨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孤獨的人比正常人壽命更短,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心理科學協會的前主席John Cacioppo估計孤獨讓人們英年早逝的風險增加了18%!

不僅如此,經常感到孤獨的人,也更容易患上二類糖尿病和關節炎等諸多疾病。

那麼,為什麼孤獨會如此廣泛的影響到健康呢?

John認為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孤獨感損害到了你的免疫系統,提高了壓力荷爾蒙水平,硬化了血管,進而影響睡眠以及認知功能。慢性而長期的孤獨感,會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提前衰老。

現在的你可以一個人居住和生活,除了外賣小哥以外,你可以不跟任何人打交道,你可以宅在家裡逃避社交。

但是你的老祖宗們可不行。在叢林裡生活的原始人類,他們必須要協同狩獵覓食,對抗各種兇險。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是社會性動物。單打獨鬥是無法在原始叢林裡活下來的,如果你無法跟別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不光是找不到配偶來傳遞基因那麼簡單。

孤獨感意味著你正在被部落所拋棄,被其他人排斥,你將要一個人生活在原始叢林裡,這意味著巨大的危險。

因此,如果你感到孤獨,你的大腦就會發出警告信號,告訴你的身體現在是戰備狀態,調整你的各項機能,準備戰鬥。在戰鬥狀態下,你的壓力荷爾蒙會提高,而你的免疫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都會被抑制。你沒有同盟,危機四伏,需要隨時戰鬥或者逃跑。

因此,長期處於孤獨當中會使這種壓力狀態持續下去,你的身體健康就會遭受巨大的損害。更可怕的是,如果你處於慢性孤獨中,你可能會像一隻飽受虐待的小狗,見人就撕咬,對其他人充滿了敵意。這種敵意會導致你更加難以跟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從而使你無法走出孤獨,陷入孤獨的死循環裡面。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美豔的女教授Naomi Campbell,在《Science》上發表過一個備受爭議的研究。

Naomi通過腦成像設備發現,當人們感覺到自己被其他人孤立的時候,大腦反應就好像是被人扇了一個耳光一樣,跟疼痛有關的腦區就會被瞬間激活。

當你失戀的時候,當你失去一段重要關係的時候,你會覺得像是把一團血肉生生扯掉一樣疼痛難當。有一些氣味不能再聞到,有一些音樂不能再聽到,因為這些都會讓你有一種剜心之痛。這種痛楚不是你的幻覺,你的大腦真實感受到了痛。對你的大腦來說,這種孤獨的痛跟身體撕裂的痛沒有區別。

如果孤獨是一種病,那怎麼治療孤獨呢?前面提到孤獨是一種疼痛,那是否可以用止痛藥來治療呢?

Naomi曾經嘗試用泰諾來治療孤獨。她發現,服用一劑泰諾之後,你的大腦就可以感覺好多了。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孤獨的人很容易濫用藥物和藥物成癮的原因之一了。

藥物有副作用,還會成癮,當然不是首選,那麼還有什麼治療方案呢?很多人為了逃避孤獨感,選擇去結婚,或者生孩子。這真的有用嗎?

事實上,就連心理學家也不能免俗,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家John在邂逅了美女之後也閃婚了。結婚之後,有一個人跟你耳鬢廝磨,你是否就對孤獨免疫了呢?

當然也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你擁有一段像John那樣美滿、充滿愛意的婚姻,你的孤獨當然不治而愈,但是,如果婚姻不美滿,兩個人的孤獨,比一個人的孤獨還要更為猛烈。

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追蹤了1600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追蹤了他們6年,結果發現有43%的人都陷入在慢性孤獨中。而在這些人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是已婚。

婚姻,並不是孤獨的解藥。

那麼生孩子呢?《二三事》裡面說,孩子是光,雖然微弱,但也能照亮我泅渡的黑暗的海洋。孩子可以讓你感受到你的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緊緊聯繫在一起,當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孤獨。

但問題是,太多的父母都會把自己的人生圍繞著孩子,從而失去了自己。沒有給自己留時間來澆灌自己的友誼和其他的社會聯繫,這其實反而會導致更大的危險。

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是你一點一點放手的過程。最後你看到的,終將是孩子的背影。很多研究表明,當孩子離開上學之後,喪失自我的父母會陷入巨大的"空巢"孤獨感。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手機和科技可能讓你更孤獨

也有人認為,孤獨不是問題,我們有手機啊!

當你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到侷促不安的時候,只要拿出手機,你就覺得安全了。在我們的手機裡面有很多的朋友,我們可以低成本交往,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不要說凌晨4點了,你的朋友圈裡24小時都熱鬧非凡。

那麼你就不會感到孤獨了嗎?

恰好相反!技術的進步讓你可以低成本的得到大量的社會關係,但是技術的進步也會讓你的孤獨感進一步惡化。

研究表明,人們平均每天看手機35次到74次。但是當我們在看手機的時候,我們忽視了身邊那些真正對我們重要的人。此外,當我們的社交需求被廉價快捷的滿足的時候,我們就喪失了真正的社交能力。

特別是那些從小就經常使用微信、臉書這樣的低成本社交工具的孩子,他們的社交技能根本得不到發展,他們沒有學會跟他人如何口頭交談,不會保持恰當的目光接觸,也不會正確的社交互動。

這些從小就按屏幕上的各種按鈕來滿足自己的孩子們長大之後,就成了孤獨的一代人。即使面對面坐著,也只是各自看著自己的手機屏幕。他們的各種需求都可以通過按按鈕來獲得,何必要費勁跟人交往呢?

這代人會變得越來越自我,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而變得越來越孤獨。在這個時代,所有的人似乎都觸手可及,但所有的人又都遠在天涯。

是的,即使是身邊圍繞著大量的人,熙熙攘攘,你也會感到孤獨。你微信通訊錄裡面可能有5000個人,但你可能還是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有。在人群中孤獨,就好像在空氣裡感到窒息一樣。似乎讓人難以想象,但是卻很常見。

在治療孤獨這件事上,朋友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你需要更緊密的友誼,而不是更多的友誼。而且接下來我就會提到,為了拯救你的孤獨感,你還需要離開某一類朋友。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如果婚姻、孩子、手機、科技都無法拯救我們的孤獨感,那麼孤獨的藥方到底是什麼呢?治療成癮,需要12步的治療方案。而治療孤獨,我們首先需要做到這三步:

第一,勇於承認與面對,伸手求助

孤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羞於承認自己孤獨。我們覺得,承認自己孤獨就是承認自己失敗,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因此我們在孤獨時不會選擇求助,而是躲起來舔傷口。

這有點像成癮問題,而治療成癮的第一步,就是面對這個問題,告訴你身邊的人,你有藥物或者酒精成癮,你需要他們的幫助。

治療孤獨也是一樣,溺水的你不肯伸出手去,身邊的人又怎麼能把你拉上岸呢?

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短3-7年,對這個現象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加善於表達自己,並且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一個孤獨的女性會張開雙手去擁抱,但是一個孤獨的男性卻會在自己的周圍高高築起圍牆,禁止人家進入。文化規範和男性自尊導致男性的孤獨感更難以被治癒。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阻止我們承認自己孤獨,就是我們有一種幻覺,總覺得別人的社交生活比我們豐富。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Thomas Gilovich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在針對300多人的調查中,人們大多認為自己的社交生活比別人更差,平均水平要低0.88。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只能看到別人的風光,看不到別人的孤單。

你以為別人都擁有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所以你的孤獨落寞相比起來太不正常,讓你羞於啟齒。在孤獨的時候只好一個人躲起來,冷眼看這個喧囂的世界。

事實上,有很多人跟你一樣孤獨。你看到他們表面的熱鬧,但沒看到他們一個人坐在家裡等外賣的落寞。

想一想我前面說的,有40%的人都是孤獨感患者。你身邊每10個人中就有4個人等著你伸出手去擁抱他們,拯救自己。因此,治療孤獨的第一步就是告訴別人你感到孤獨,向人求助。一旦你邁出這一步,你會發現,感到孤獨的,不只是你一個人。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第二, 面對面交往,緊緊的擁抱

你可能覺得,隨著技術的進步,孤獨不是問題。總有一天我們會擁有一個可以提供給我們情感陪伴的人工智能,可以按照設定好的程序來滿足你。

一臺機器人似乎是完美的陪伴,隨時隨地都可以讓我們依靠,不會發脾氣,不會抱怨,單方面無怨無悔的付出。似乎,程序比感情更加靠得住。

但就像我前面說的,任何廉價快捷的替代品,都是有副作用的。人工智能陪伴,或者手機朋友圈的依賴,這些基於高科技的的社交模式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喪失跟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的能力。

要建立起有意義的親密關係,你需要面對面的交談,你需要身體的靠近和接觸。這是無可替代的。

人和人之間的紐帶,需要我們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叫做催產素的產生來形成。但如果沒有身體的接觸,沒有擁抱,沒有面對面,催產素是很難產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遠程戀愛經常無疾而終的原因。

是的,當你孤獨的時候,你手機通訊錄上的5000個好友無法治癒你,按照程序設定來滿足你的智能機器人也無法治癒你,只有真實的擁抱,才能帶你走出黑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做夫妻關係治療的時候,通常會要求夫妻每天至少擁抱五次。

所以,要治癒孤獨,第二步就是放下手機,去看看你的朋友們,擁抱他們。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第三, 遠離"毒性人格"的人,避免被他們推入深淵

如果你孤獨,你需要去靠近一些人,但也需要遠離另外一些人。你大概已經發現了,有一些關係,會讓你更加感到孤獨。

不要因為孤獨就不加鑑別的跟人交往,你需要更加謹慎的去避免那些毒性人格的人,特別是這有這三種傾向的人:自戀、抱怨、冷暴力。

這三種人的友情或愛情不但不會拯救你,還會把你推向更黑暗的深淵。

自戀的人一味索取,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就好像一個黑洞,吸走你的能量;抱怨型的人拿你當垃圾筒,跟他們在一起你只能收穫垃圾;而冷暴力的人就更加可怕,一旦有衝突,他們就會把你的孤獨感當作武器來攻擊你。

所以要治癒孤獨,你不但要去靠近一些人,而且要有勇氣去遠離另外一些人。

小長假臨近,卻不知怎麼度過?周欣悅:你可能患上了節日孤獨感綜合症

附:"孤獨感"症狀小測試

你可以簡單自我診斷一下自己是否孤獨感患者。下面有六條描述,請你閱讀每一條並且判斷是否能夠描述你。

1. 沒有人陪伴我去做我感興趣的事情。2. 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沒有人可以求助。

3. 我沒有親密的好朋友可以傾述煩惱。

4. 我感覺不到自己是某個集體的一份子。

5. 我的社交關係很膚淺,沒有特別親密的關係。

6. 沒有人會支持我度過難關。

如果這六條當中有三條吻合你的情況,那麼你就要開始注意一下自己的孤獨感症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