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學要從哪裡入手,佛學學習筆記第2天

學習佛學要從哪裡入手,佛學學習筆記第2天

很多人會有疑惑,學習佛學應該怎麼入手?是要去燒香叩拜?還是戴個手串就行了?是要去讀佛經?還是要靜坐禪定?還是去實修?

佛學則是經典龐雜,終其一生也無法讀完,並且不同經典對學佛有著各種不同的論斷,有些甚至針鋒相對,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有些可能沒那麼對立,但是也說自己是終極大成,別家只能成就小成。如果你去請教高僧大德,他們會告訴你,不同的經典是幾針對不同根器的人。

通常通讀原典,是學習最紮實的學習方法。但是對佛學與易學不適用,易學原典只有一部《易經》如果你至讀這本,就算讀上一百遍也一樣一頭霧水,想要讀懂必須結合《左傳》《國語》這些,來看下那個年代人們是如何使用它。

學習佛學也是一樣,如果你不把佛學的大概脈絡搞清楚,就算守著一部佛經,也很難把它搞清楚,我們要使用歷史學的方法來梳理脈絡,去追本溯源找到正統佛學本來的面目。

這裡講一個關於佛學裡面“無心義”的故事,具體“無心義”是什麼,看到最後你會發線是現在你天天聽到的一種論斷。

《世說新語.假譎Jue》部分是說名人虛偽欺詐故事的,有一篇講了,愍min度道人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他的態度。

先說下愍度道人這個名字,他不姓愍也不是道士,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佛教,覺得他們是方術,方術又叫道術,修道的人就叫道人。而佛教徒會把自己稱為釋道,就是說自己是修煉釋迦摩尼道術的人。和尚會把自己稱為“貧道”,是自謙的說法,意思是我這個修煉成器的人。後來為了區別道教,改稱為“貧僧”,而僧的本意則是小團體,只有四個人以上的團體才能稱為僧。這說明改成貧僧的年代裡,多數人對僧這個字義已經不理解了。

說回愍度道人,他叫支愍度,當時在佛教系統裡,天竺來的修佛之人姓竺,西域月支族來的姓支,愍度道人,是一個西域月支族來的修佛之人。

當時時代背景是“五胡亂華”“永嘉南渡”,北方戰亂,有點能力和手段的人都渡江南下了,而方愍度道人也準備渡江南下,同行的還有一個傖cang道人,傖這個稱呼是個蔑稱,是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太尊重的稱呼,相當於現在說的南蠻子,北侉子。愍度道人與傖道人一同合計,覺得南下發展南方人不一定認同自己所學的佛學,不認同就沒法吃啊,怎麼辦呢?相互商量自己發明了“無心義”,具體“無心義”是在講什麼最後揭曉,你一定不會陌生。

最後啟程時,出了點意外,只有愍道人一人南下,傖道人被耽擱了沒有通行南下留在了北方,到了南方果然“無心義”大受歡迎,愍道人也混的風生水起。後來有人又要渡江南下,傖道人就託那人給愍道人帶話,“無心儀”是我們為了混飯吃發明的,既然現在已經衣食無憂,就不要再說了,不然怎對得起佛祖。最後一句原文是:無為遂負如來也。像不像那句:不負如來不負卿。

愍道人估計是沒聽他的,就算聽了也很難改口了,畢竟“無心義”已經流行起來了。後來《高僧傳》有記載,“無心義”又傳到了道恆和尚那裡,竺法汰和慧遠兩位高僧為了消滅這個異端邪說,召集很多佛教大佬做見證,與弟子一起與道恆論戰兩天,大獲全勝,“無心義”就此破產,但是道恆雖然敗了,但是“無心義”卻流傳了下來。

“無心義”到底是什麼理論呢?簡單的說就是教人不要執著。比如你想要千萬豪宅,想要范冰冰做老婆,對此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無心義”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你不應該執著,要順其自然,對一切外物不要放在心上。

怎麼樣是不是發現現在很多佛教讀物,高僧講座,佛學心靈雞湯都是這個論調?

通過這個故事你會發現一個佛學在逐漸演變過程中,有很多後來發展出來的並非正統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可能對現在你對佛學的理解有很大影響。我們想要理清頭緒,就要用歷史的觀點去梳理學習。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里,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