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雲負載均衡 從五方面入手

專業的負載均衡已經成為現代運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往往被部署在重要位置上,能給運營團隊帶來更大的價值和更高的效率,尤其對於那些部署了微服務架構、數據中心容器或者Kubernetes的企業來說。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向私有云和公有云遷移,這項技術正在不斷演進,併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

選擇雲負載均衡 從五方面入手

企業該如何選擇專業的雲負載均衡產品和解決方案呢?A10 Networks認為,主要是要考察五個方面。其實,這也是專業雲負載均衡產品和解決方案所能帶來的價值。

1.具有增強的可視性、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這使得企業可以實現從最基礎的到最前沿的不同層級的目標。

l 通過在傳統的基礎架構監測之上,增加應用流量監測,提升了網絡流量監測能力。企業可以清楚地知道,流量從哪裡來,又是以怎樣的效率被處理的;

l 可以獲得詳細的報告和健康統計,從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礎架構的性能情況;

l 運營團隊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問題的處理;

l 更主動的分析和洞察能力。譬如,可能在用戶提交幫助任務單之前,企業就已經發現並著手處理了問題;

l 基於洞察,自動採取行動。由於應用流量的變化,可以自動調整基礎架構,或者將認定為攻擊者阻擋在網絡之外;

2. 具有集成的安全性

負載均衡設備通常被直接部署在網絡數據流的傳輸路徑之中,因此它可以掌握並區分好數據流和壞數據流的行為特徵。這樣,負載均衡設備就可以自動檢測出異常情況,並及時阻止惡意流量。

基礎架構的安全由公有云提供商負責;而應用層的安全仍然是由應用的擁有者負責。企業和機構必須瞭解全棧安全的重要性,並部署集成安全能力的負載均衡設備。

傳統的安全產品過於複雜、難以配置。現代安全產品使得運營團隊可以快速配置,並應用其中的關鍵功能。高級負載均衡設備可以與先進的安全產品進行集成,從而提高效率、增強抵禦能力。

3. 具有集中管理的能力

集中管理可以消除登陸單個負載均衡設備的需求。通過單一的管理平臺,就可以看到整個應用棧,跨地域地管理應用流量。這既提高了效率,也簡化了管理。

高級負載均衡設備都已整合了集中管理的功能。而當負載均衡設備被部署在多個雲中時,集中管理策略則會變得更有價值。

譬如,當對網絡中的某一個點進行監測時,尤其是對安全攻擊的監測時,若捕獲了網絡攻擊者,這個信息將通過集中的管理控制平臺,主動地被應用於網絡中的其他點,並將這個攻擊源阻擋在網絡之外。

4. 可以實現自動化和多雲整合

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都擁有多雲環境。現如今,他們採用任何一項技術都必須能跨不同的平臺和環境進行整合,包括私有云、公有云、數據中心等不同的平臺和環境。這也要求負載均衡設備具有相同的能力。

因此,負載均衡設備是否具備可供整合的全面API就變得重要起來。它需要具有全面與DevOps工具鏈和基礎架構平臺的集成能力。而只有當API可以被全面調用,才能實現全面的集成。

5.可以整合容器和容器編排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應用容器和容器編排系統。同時,應用正在從整體架構向微服務架構轉型,而部署也正在從傳統的硬件服務器+雲上運行的虛擬機形式,轉向運行在多環境的容器這種方式。

根據451 Research近期發佈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71%的企業要麼正在使用、要麼正在評估使用Kubernetes和Docker。由於Kubernetes和Docker已經被眾多行業領導者所採用,包括Google、亞馬遜、微軟、VMware、IBM以及其他,它已經變成了事實上的標準。

因此,企業在建設數據中心時,其中的一條要求標準應是具備容器技術的集成能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按需自動調整容器化應用的伸縮性,同時還可以繼續提供全面的可視性。這徹底消除了人工配置策略或管理可擴展性所帶來的問題。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要看專業的雲負載均衡是否能做到這五個方面:增強的可視性、洞察力和分析能力;集成安全性;集中管理;自動化和多雲整合;以及容器和Kubernetes的整合。

“小鳥雲”是深圳前海小鳥雲計算有限公司旗下的雲計算服務品牌,專注為個人開發者用戶、中小型、大型企業用戶提供一站式核心網絡雲端部署服務,促使用戶雲端部署化簡為零,輕鬆快捷運用雲計算。小鳥雲是國內為數不多具有ISP/IDC雙資質的專業雲計算服務商,同時持有系統軟件著作權證書、CNNIC地址分配聯盟成員證書,通過了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國際認證、ISO9001質量保證體系國際認證。

作為卓越的雲計算服務商,小鳥雲有著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和精湛的雲計算技術。自主研發的純SSD架構雲服務器,以50,000IOPS隨機讀寫速度、800Mb/s吞吐量的高性能數值刷新行業記錄。其整合資源、細化資源到落地資源的服務舉措,旨在打造差異化的開放式閉環生態系統,幫助用戶快速構建穩定、安全的雲計算環境。且雲計算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彈性擴展優勢有效降低用戶開發運維難度和整體IT成本,讓用戶能更專注於核心業務的創新,實現自身更多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