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聯考面試熱點:北京消協殺熟榜 殺熟問題備受關注

3月27日,北京市消協召開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新聞發佈會,發佈了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調查發現,超四成被調查者經歷過購物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僅兩成被調查者選擇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摘自北京商報)

2019聯考面試熱點:北京消協殺熟榜 殺熟問題備受關注


空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2018年以來,大數據“殺熟”問題備受關注,但每次涉事企業都否認利用大數據技術“殺熟”,最後結果也都不了了之。

為了解大數據“殺熟”問題真實情況,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經濟健康發展,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委託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技術研究院開展了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普遍或很普遍,過半被調查者遭遇到大數據殺熟,但是進行維權的話舉證往往非常困難。

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一般或不普遍的被調查者僅佔11.68%,沒有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不存在。此外,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調查結果顯示,44.1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購物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39.5%的被調查者經歷過在線旅遊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37.17%的被調查者經歷過打車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19.8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其他類型的大數據“殺熟”,16.26%的被調查者經歷過外賣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15.10%的被調查者經歷過視頻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13.9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電影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

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83.74%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46.56%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40.75%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還有3.49%的被調查者對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表示不清楚。

被調查者遭遇大數據“殺熟”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調查結果顯示,遭遇大數據“殺熟”後,26.72%的被調查者選擇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25.56%的被調查者選擇不再去這個商家消費,17.43%的被調查者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11.71%的被調查者選擇與商家理論,要求賠償,10.46%的被調查者選擇卸載商家APP或刪除網址,8.13%的被調查者選擇在社交網站或向媒體曝光。

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是利用老用戶信任牟利。調查結果顯示,73.28%的被調查者認為是企業利用老用戶的信任牟利;20.9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用優惠條件給吸引新用戶;僅有3.4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給用戶推薦合適的商品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另有2.32%的被調查者表示對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目的不太清楚。

大數據“殺熟”將嚴重透支消費者信任,降低企業信譽。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結果顯示,82.54%的被調查者認為會透支消費者信任,降低企業信譽;81.41%的被調查者認為會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66.28%的被調查者認為會降低用戶忠誠度,65.12%的被調查者認為會影響整個行業的商業信譽,僅有1.16%的被調查者認為會提升用戶消費體驗。

大數據“殺熟”具有隱蔽性,維權往往難以舉證。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被調查者有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不少網友吐槽遭遇過大數據“殺熟”,甚至有不少權威媒體也報道過大數據“殺熟”事件。但由於經營者通常以商品型號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優惠不同、時間點不同等理由進行自辯,同時又不對外公佈具體算法、規則和數據,所以消費者遇到類似問題後,維權舉證往往非常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