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2016年是搖滾樂的挫敗之年,無數光輝名字的離去,在主流音樂屆也節節敗退,也許搖滾樂真的應該像恐龍被“進化”的步伐所淘汰了。

今天這篇文章中也許有一些悲觀的觀點,但也依然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搖滾真的要“死”了嗎?或者更進一步的,音樂風格的區別也將慢慢消失嗎?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2016搖滾“死亡年”

在過去的2016年裡,我們在音樂類頭條新聞裡讀到了太多關於搖滾樂傳奇離開的消息:大衛·鮑伊、Prince、喬治·馬丁以及萊昂納德·科恩。

也許我們不得不把“搖滾”這個名詞也加入到這個死亡名單之中了麼?

在過去的這一年裡,能夠獲得全球主流樂迷們激情的,都是近十年來湧現出的流行音樂人,如:坎耶·維斯特、蕾哈娜、德雷克、碧昂斯和Frank Ocean——他們中沒有一個被稱為“搖滾藝術家”,而聚光燈則曾經只打在鮑勃·迪倫或布魯斯·斯普林斯汀身上。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迪倫獲得了他的諾貝爾文學獎,斯普林斯汀則把時間花在了寫回憶錄上,也有一些搖滾樂隊們發行了他們沉寂很久之後的新專輯,例如Metallica,尼爾·楊,邦喬維,Radiohead,紅辣椒,綠日和Blink-182,他們的專輯都獲得了佈告牌TOP200的位置。

此外,槍花樂隊結束了數十年的內鬥,終於以經典陣容開始了他們的體育場巡演之旅;而10月份的沙漠之旅音樂節,以“搖滾老東西音樂節”而聞名,則成功的聚集了尼爾·楊、鮑勃·迪倫、滾石、保羅·麥卡特尼、羅格·沃特斯和誰人樂隊。沙漠之旅靠“六神”陣容卷下了1.3億美元的票房,然而這也讓人感覺這只是一次紀念服務、一個豪華的紀念品和搖滾樂最後的瘋狂。

這一年我們同樣還見證了涅槃樂隊的專輯《Nevermind》度過了他25歲的生日,這張專輯拯救了在90年代早期愁雲慘淡的搖滾樂,而上一張能具有這樣巨大能量的搖滾專輯,還得追溯到《Revolver》、《Pet Sounds》或者《Blonde on Blonde》。

相比之下,在那個十年的高峰之後,有幾個搖滾藝術家能保持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化意義呢?

是的,我們也曾經見證了一些獨立搖滾、情緒搖滾或者金屬樂的曇花一現,但他們又有幾個人能真正超脫出他們各自所在的音樂風格領域而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呢?也許有些人還能記得2011年時,Arcade Fire樂隊爆冷拿走了格萊美的年度專輯獎項,一時間洛陽紙貴,但在五年之後,我們竟然要面臨所有的主要獎項中,見到不搖滾樂身影的尷尬局面。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六神”沙漠之旅音樂節海報

“再也沒有那種現象級的搖滾樂隊了!”播客《搖滾典禮》的主播史蒂文·海登說,“當人們談論到搖滾樂時,他們總會在腦海中出現這麼一個畫面:一支四五個傢伙組成的樂隊,他們抽著香菸,穿著皮夾克,紋著紋身——像這樣一支樂隊從默默無聞中出現,並且瞬間成為搖滾文化的代言人。但這種樂隊毫無疑問再也不會出現了,即使有的話,如今也沒有了他們耐以生存的土壤。”



在商業世界中,搖滾已經成了一個悖論。老樂隊們的行情依然很好(麥卡特尼、酷玩和Rod Stewart在2016年的演出都是一票難求,即使是體育場這麼大的場地),而年輕的獨立搖滾樂隊或者金屬樂隊在音樂節上的演出效果也很不錯。在一些老牌的搖滾電臺裡,懷舊情緒濃烈中,也逐漸能夠混入一些90年代到00年代早期的歌曲。

但正如電臺分析師肖恩·羅斯指出的,那些被頻繁播放的搖滾風格中,並沒有太多最近一些年發行的歌曲,即使有一些音樂能衝到播放top40的位置,也往往是那些結合了更軟的風格的作品,有些人會懷疑它們是否真的屬於“搖滾”。

以過去一年中大紅大紫的搖滾現象21飛行員為例,它是一個兩人的電聲組合,他們的音樂中除了情緒搖滾(例如我的化學浪漫)的影響以外,還同樣有著大量來自嘻哈音樂和舞曲的影響。

他們的音樂不再來自車庫裡面的大音響,而更像是在臥室的筆記本上用ProTools(一種電腦編曲軟件)做出來,他們的音樂內容也不再是關於青年的反叛,而更多是內疚和自省。

“我在意你是怎麼想的。”21飛行員在他們的歌曲《Stressed Out》忠這麼唱道。 而我們更熟悉的搖滾,比方暴力反抗機器樂隊的歌詞則比方:“操你!我絕不會按你說的做!”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21飛行員在全美音樂節上表演

最重要的是,大西洋唱片公司AR部負責人皮特·甘巴認為,像21飛行員這樣的組合,以及他們的樂迷,都根本不在意他們的音樂是否被歸類為“搖滾”了。

過去的音樂人都習慣於用音樂類型來定義自己以及他自己的風格,而在從小就用流媒體和播放列表的方式來聽歌的年青一代中,這種忠實於某一種特定音樂類型的做法已經越來越過時了。



“傳媒公司創造出了音樂風格的概念,以便能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進行精準的營銷。現在大概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會繼續這麼做——把不同的東西分類放進不同的盒子裡,年輕人不再搞這套東西了。”前索尼公司的高管史蒂夫·斯圖特說道,他同時也是營銷代理公司Translation的創始人和CEO。

搖滾樂曾經統治了流行音樂屆40年的時光,從1950年代的像查克·貝利這樣的黑人音樂家開始,搖滾樂就塑造了一個所謂的真實性、反叛精神和道出真相的典範;而另外一夥反對派的小鬼們(指性手槍)則選擇了站在了社會的對立面。

不管怎麼樣,最嚴格的所謂“搖滾”依然提示它的追隨者們抵制其他的音樂類型,儘管那些商業上大獲成功的女藝人或者有色人種有同樣重要的觀點想要表達。

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把搖滾樂丟入故紙堆中似乎更合理一點,或許我們應該將它看做像是爵士樂一樣的音樂類型——作為音樂的遺產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但已度過了全盛時期。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查克·貝利

然而,N.W.A的成員艾斯·庫伯在今年被提名搖滾名人堂時,明確地反對了上述觀點:“搖滾樂不是某種工具,而是一種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從布魯斯、爵士、波普、靈魂、搖滾、節奏布魯斯、重金屬、朋克,以及嘻哈。搖滾並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創造出自己的道路,不論是從音樂風格上,還是從生活方式上。”

這可能就是搖滾樂應該繼續被關注的原因所在,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反叛的精神來平衡商業化對音樂產業的壓力。在那種四面討好的商業化壓力面前,我們所能得到的只能是一種狹隘的,適者生存的所謂“巨無霸流行音樂”,而那些獨具特色的藝術家則被媒體和音樂產業邊緣化了。



而在搖滾樂的時代裡,這些鬼才們往往能獲得更多的空間,最終得成大器。

也許新一代的搖滾現象將最終在那些女性藝術家中產生吧,她們更加擅長利用搖滾樂的靈活性來表達自己超越邊界的想法,而忽略掉一些陳詞濫調的姿態。像St. Vincent,、Alabama Shakes、Courtney Barnett、Angel Olsen,甚至是大洋彼岸的Pussy Riot,她們無不體現了這種看法。

科特·科本在他80年代後期的筆記中寫道:“當我發現搖滾樂的唯一未來在女性的手中時,我感到非常安心。”

搖滾樂或許可以假裝碧昂斯和Lady Gaga在各自今年的專輯中只是通過一些老舊的套路獲得了成功,而這些套路並不能為搖滾所用。但對於大多數的草根搖滾樂隊而言,他們早已經習慣了在流行樂之外自娛自樂,不管好或者壞。

“當我跟那些很不錯的年輕樂隊們交談是,他們甚至已經不再有登上世界頂峰的野心,”史蒂文·海登說道,“我有時候甚至覺得搖滾是一個像‘民間音樂’這樣的古老詞彙,有的人認為搖滾已經成為過去,希望它能變得更加‘現代化’一點。我想如今的搖滾已經選擇了脫離主流,而不是試圖成為主流。”

reference

http://www.billboard.com/articles/events/year-in-music-2016/7616418/rock-relevant-2016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搖滾樂真的要“死”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