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快到了每家都要換上新對聯,你們瞭解它的起源和發展嗎?

對聯,也叫楹聯、楹帖、對子等。楹,就是建築物的柱子。題在兩根對稱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聯。因為上句跟下句相對,所以又叫“對聯”。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2019年快到了每家都要換上新對聯,你們瞭解它的起源和發展嗎?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楹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的。這個發展過程大約分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越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

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文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文》,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創始人。

2019年快到了每家都要換上新對聯,你們瞭解它的起源和發展嗎?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

婚慶對聯在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鑑,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2019年快到了每家都要換上新對聯,你們瞭解它的起源和發展嗎?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2019年快到了每家都要換上新對聯,你們瞭解它的起源和發展嗎?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