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人生是種樹,有的已綠樹成蔭,有的還在對著別人的樹指指點點,卻絲毫不知道自己的樹還遙遙無期。

如果用種樹形容“流浪大師”的話,成名之前的他是一直在忙著種樹,成名之後的他就像是一棵任人宰割的大樹一樣,不管有關無關,每個人都想上去蹭下流浪大師的“樹蔭”。而流浪大師還保持一副溫和的姿態:知道他們想賺錢,能夠讓他們賺到一些,也不為過。

處世的坦然,話語中透漏出的人生哲學觀點都與他流浪的身份格格不入。然而這個格格不入也剛好是流浪大師能夠成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說流浪大師的成名是偶然的,他不過是說了幾句“金句”而已。如果這個“偶然”這麼簡單,恐怕再也沒有“收穫”這個詞彙了。

流浪大師的成名或許有一些“偶然”的機遇,但是這些機遇多半也與實力有關,流浪的不止他一個,成名的也不過寥寥。所以再看流浪大師的成名,實際上是在讓年輕人去認真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恐怕是所有年輕人都要遇到的。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夢想重要?還是生活重要?

流浪大師之前是有穩定的工作的,雖然收入不算太高,但是想要過上安穩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流浪大師的夢想似乎就是天涯海角,與書相伴,以星辰大海為友。如果去論的話,流浪大師是逍遙的,沒有世俗的牽絆,只有夢想的馳騁。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很難在兩者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的。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享受到絕對公平的資源,為什麼他可以出國?而你可能最多就是出省。所以在夢想與生活之間,我們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二選一的,而不是像資源更為豐富的不思考生活中的一切,盡情的去追逐夢想。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朋友對養花特別感興趣,用他的話說,寧願三天不吃飯,也要養一盆花。他的夢想就是去做一個園藝,能夠盡情的去塑造他想要的夢想花園。但是,在實際的工作的時候,他做園藝的收入根本不夠去維持他的生活所需。最後沒有辦法還是選擇放棄了這個,而是選擇去了一家公司,雖然與夢想相差太遠,但是能夠果腹。

流浪大師的無拘無束是令人嚮往的,就像沒有任何枷鎖的馬一樣,可以盡情的馳騁在草原上。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夢想是金貴的,但是在這個之上還有一份東西叫做“責任”。生活的意義或許不是讓你把夢想做得有多大,而是讓你把生活的“責任”扛起來。勇於去實現夢想的是英雄,將“責任”扛起來的何嘗不是英雄呢?

對於年輕人而言,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要付出自己全部努力將其實現。如果沒有這個機會,也無需洩氣,做好現在可以做好的。等攢足了力氣,再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夢想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唯一有限制的是你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夢想。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平臺重要?還是人生重要?

流浪大師成名之前是有固定工作的,很難想象的是流浪大師為何會放棄這個平臺,也很難想象流浪大師對人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思索。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有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是重要的,不然也不會有幾萬人爭一個崗位的考試了。平臺的意義就是,它未必能夠幫你實現你的人生價值,但是它可以讓你獲得你所需要的生活必須。

之前一個朋友費了很大的力氣進入了一家事業單位,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從裡面出來,去一家公司做起了管理。問他為什麼不繼續做下去?朋友說雖然這份旱澇保收的工作沒有太多的壓力,但是他還是想要去闖一闖,人生不能像一座城堡一樣,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而是要像飛機一樣,看遍世界的繁華萬千。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這就是平臺上的激進與保守,是選擇一個保守的工作?還是選擇一個激進的工作?它背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方向上的選擇。

對於年輕人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選擇在平臺上,雖然工作穩定,但是人生或許沒有太多的進步。如果選擇了激進的工作,可能夢想會實現,也有可能會比現在得到的更少。

其實,對於一個有創造力的人而言,無論是在平臺上,還是在平臺外,他都能夠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而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即使給了一個好平臺,也未必有大的才華施展。

至於平臺重要?還是人生重要?年輕人最應該思考的是自己的能力如何?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獲得重要?還是捨得重要?

獲得與捨得一直都是對立的,然而很多時候兩者是相反的。

流浪大師獲得了現在名,有很多人是羨慕他的,因為他們想出名卻一直出名不了。但是流浪大師的成名,是他捨得了他安穩的工作,穩定的生活。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就像很多人的工作是一樣的,去一家大的單位,可能薪資低,職位低。但是進入一家小的單位,薪資高,職位也高。但是不同的是,大單位能夠給你的很多東西都是小單位給不了的,而這個就是捨得與獲得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進入的小單位因為經營不善倒閉,那麼你的獲得也就變成了捨得。而大公司雖然讓你捨得了一些利益,但是長期的做下去,你的收入,職位也在提升,這又是一種獲得。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很多時候很難去分辨這兩者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取捨,仔細思考的話,這其實是一個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的問題。放棄現在短期的收益,去考慮長期的收益。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長期的收益,但是可以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的收益。

不過這個在做的時候,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條件在左右這個選擇。就像擲硬幣一樣,我們無法去判斷下一次是正還是反,也無法判定我們現在的選擇是得到的多?還是得到的少?

短期收益高的,未來可能更高。長期收益高的,未來未必收益高。但是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把自己作為一個長期的去看待,現在能力不夠,就要以補充現在的能力為主要的目標。能力夠,考慮收益多少的同時,也需要考慮一個長期上的能力問題。所以,對於年輕人而言,能力上的獲得更重要一些。

流浪成名的大師,讓年輕人深思的“三個問題”,題題抓心

當然呢,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不過到底是獲得重要?還是捨得重要?那就要看你認為那個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