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我家有一面牆,牆上全是孩子上幼兒園,參加興趣班得到的奧特曼貼紙。不光有貼紙,上課還能得到各種小印章,可以換玩具。貼紙和印章鼓勵的方法對小朋友上課很起作用,特別是對興趣一般的課程,為了全勤獎,為了換玩具,孩子也會堅持去上課。

雖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孩子上課確實動力十足,滿心期待換禮物。但久而久之,當禮物展櫃裡沒有孩子心儀的禮物了,孩子不喜歡貼紙了,對課程的新鮮勁也過了,上課的動力就漸漸減弱了。有的孩子繼續堅持學習,有的孩子就中途退出了。

退出的原因很多,孩子不喜歡上,時間不合適,家長認為沒有繼續學習的必要,沒時間接送等。堅持的原因大概分兩種:家長堅持,孩子喜歡,有的兩個原因都有,有的只佔其中一個。

為什麼有人能堅持下去,有人早早就退出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上有趣的現象——德西效應。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01德西效應—關於獎勵的副作用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被稱之為“德西實驗”,也因此提出了“德西效應”。

  • 德西實驗

愛德華·德西隨機抽取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題。實驗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全部的學生答題都沒有獎勵;

第二個階段,分兩組,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1道難題後,就能得到1美元的獎勵,無獎勵組的學生仍然像原來那樣解題,沒有獎勵;

第三個階段,在每個學生自由休息時間,觀察學生是否在解題,以此作為判斷孩子對解題是否有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獎勵組的學生在休息時間解題的少於無獎勵組的學生。這說明,無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依然保持了較大的興趣,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更快。

由此,德西總結出被稱為德西效應的結論: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德西效應的產生,跟人動機的來源有關。

  • 動機來源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顧名思義,內部動機就是人發自內心的想做某件事情的動機。比如,因為喜歡,因為熱愛,才決定做的事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興趣。

外部動機,是由於外部外部因素,比如,貼紙獎勵,玩具獎勵,或直接用金錢作為獎勵,這些都是外部動機。

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都會對人從事某種活動產生動力,但內部動機的作用力會較大,持續時間會久,所以才會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說法。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 內外部動機的轉化

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是可以轉換的,有個有趣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老人在安靜的鄉下休養,但很不幸,附近有一群調皮的孩子每天下午都在他房間外踢足球,讓老人無法安心午睡。老人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濟於事,這群孩子依然每天來吵吵鬧鬧。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聚在一起,跟他們說,“因為你們踢足球,讓我每天都很充實,所以,我決定每天給你們每人1美元作為獎勵。”孩子們很開心,踢球還能賺到錢。他們依舊每天開心的去踢球,然後等著拿老人給他們的獎勵。持續了幾天之後,老人突然宣佈,不再繼續給他們獎勵了。於是,孩子們很生氣,“不給錢還想讓我們踢球,不可能的事兒”,氣呼呼的抱著球離開了。老人終於可以安心午睡了。

這個故事,就是老人利用了“德西效應”,把孩子們踢球的內在動力轉換成了外部動機,一旦外部動力不存在了,孩子們踢球的動力也就不存在了。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02 德西效應的負面表現

不恰當的獎勵,會產生很多負面作用。就像故事裡的老人,利用德西效應,讓孩子們放棄了踢足球。這也側面反映出,德西效應會讓孩子興趣持續的時間變短,有外部激勵,就去做,沒有了激勵,就不再繼續了,哪怕是做自己曾經喜歡的事情。

  • 缺乏專注力

德西效應,會讓孩子在從事某項工作的時候不專注,因為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因為他上課的動力就是獎勵,孩子上課關注的,並不是老師在講什麼,我應該學什麼,而是今天上完課,我就能有幾個貼紙了,能換什麼玩具了。

  • 影響孩子的價值判斷

外部獎勵很難有明確統一的標準,容易讓孩子產生困惑,因為外部獎勵的可衡量性,孩子會在不同的活動間比較。比如上圍棋課,獎勵一個貼紙,上游泳課卻能得到一個小變形金剛。孩子就會用得到的獎勵來衡量活動本身,認為游泳課好過圍棋課,影響基本的判斷方式。

過於強調外部獎勵,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學習,是為了獲得獎勵,做家務,是為了賺取零花錢,孩子的行為,都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他就很容易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而忽略了做作業是他應該做的事情,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有個朋友,孩子8歲,朋友給家裡的每個家務都定了價,比如掃地1塊,擦地2塊,扔垃圾1塊,洗碗2塊……孩子每天通過做家務,能賺十幾塊錢的零花錢。朋友覺得自己的方法特別好,孩子熱衷於做家務,能賺到零花錢,同時又減輕了自己的負擔。

直到有一天,朋友和孩子去超市採購,朋友拎著兩大包東西往家走,想讓孩子幫忙拿一些,孩子站在那,雙手空閒著,看著狼狽的媽媽問,“拎東西多少錢?”朋友說,她當時看著孩子的行為恐怖極了,她彷佛看到了幾十年後自己老去,孩子站在她的床前,問她給端一杯水多少錢的樣子。

03 獎勵的正確打開方式

德西效應告訴我們,獎勵孩子可能會適得其反,但獎勵,也不是絕對禁止的事情,在獎勵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確,獎勵孩子的初衷是什麼。

  • 獎勵的初衷

為什麼要獎勵孩子?是要肯定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

尊老愛幼也好,讀書寫字也好,做家務勞動也好,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做事情都需要動機,或者是內部動機,或者是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發自孩子內心的,外部動機是大人可以控制的。如果想一直讓孩子保持動力,那就必須是孩子有相應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是不能一直髮生作用的。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所以,外部獎勵能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孩子還沒有形成內部動機,或內部動機不夠強烈的時候。通過外部獎勵讓孩子先行動起來,逐漸引導他形成內部動機。

比如,孩子學鋼琴,學畫畫,沒接觸的時候談不上多大的熱愛,讓他開始學習的,可能是小貼紙,小印章,小玩具。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會逐漸體會到音樂的魅力,畫畫的樂趣,他的內部動機會越來越強烈。最終能支撐孩子堅持學習的,只能是他想學,喜歡學,家長的鞭策只能讓他坐在教室裡,至於心在不在,只有他自己知道。

  • 獎勵要適度,不濫用獎勵

要牢記德西效應,當孩子做喜歡的事情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獎勵要適度,不能濫用獎勵。

孩子該做的事情,不用獎勵的方式,特別是物質獎勵。比如,吃飯,穿衣,做作業,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些是他應該做到的,即使他沒有足夠的內部動力,家長通過引導,適當施加壓力,也要讓孩子完成,這是他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孩子有足夠內在動力的事情不用獎勵的方式。

比如,孩子喜歡玩樂高,喜歡跆拳道,喜歡輪滑,沒必要用獎勵讓孩子堅持,孩子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通過努力取得進步,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動力了,完全沒有必要畫蛇添足,反而影響孩子的內在動機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 獎勵的方式—輕物質,重引導

在孩子剛接觸新事物,還沒有足夠內在動力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運用外部激勵的方式,讓孩子先接觸,瞭解,之後才可能進入感興趣和熱愛的階段。這時候,貼紙啊印章啊,玩具啊就派上用場了。但這只是獎勵的最初級階段。

進了門,能不能繼續,就要看能不能把外部獎勵引發的動機轉換成內在動機。可能有的孩子會很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的孩子則相當慢熱,始終看不出多熱愛。這時候家長的引導作用就凸現出來了。

很多父母絞盡腦汁尋求激勵孩子的方法,各種複雜的積分制、考核指標。其實,沒必要這麼複雜,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最好的引導方式

(1)肯定孩子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說,“被他人關注、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

表揚孩子的努力和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肯定孩子的付出。不只對孩子,對大人也是如此,人天生就有尋求外界肯定和認可的需求。認可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

還在用貼紙獎勵孩子?心理學家告訴你,獎勵也會變成坑娃的利器

(2)榜樣的力量

看到過一個不會游泳的爸爸,在旁邊理論指導孩子潛水,孩子有些害怕,爸爸一直在說,不用害怕,直接把腦袋潛下去就行。孩子崇拜的看著爸爸說,你試試。爸爸連連後退說,我可不敢。

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的,不能只是理論指導,我們應該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成長。比學趕幫超,不但在學校適用,在家庭同樣適用。

很多媽媽,在陪娃的過程中,已經成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識得五線譜,會自然拼讀,動滑輪定滑輪張口就來,能滑冰,會游泳,英文歌自然不在話下,下得了圍棋,做得了手工,還有N多新技能陸續解鎖中。愛學習的父母,才會有愛學習的孩子。

給孩子最好的獎勵,不是給他金山銀山的財富,也不是讓他學各種技能參加各種興趣班上最好的學校,而是讓他有一對樂觀向上,用於探索,積極面對生活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財富的傳承需要時間的積累,但給孩子好的父母,只需要我們自己改變和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