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世間萬物有其理,理便是其道。既然萬物都是有其運行軌跡,那麼發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來改變世界,這是唯物主義的思維。作為與之相應的唯心主義代表人之一——王陽明,他用心學的理論也同樣闡述了這個道理。“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可以理解為你不知道有這朵花的時候,這花一樣也和你一樣經歷生生死死,但你不得而知,就是不得其理;當你發現這朵花,那麼你才能看到這朵花的樣子,知道它是什麼顏色的,當你觀察仔細摸清楚它的規律了,便是你心已經明白了這花的生死,所以事物必須靠你的心去發現,才真正有了意義。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花之意境

陽明先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論,那需要從這個故事的背景講起。有一次郊遊,他的朋友問他“你總說除了心之外就沒有規律,除了心之外也沒有意義,世間萬物都受心的控制,那麼你告訴我,這朵山花為何花開花落,又怎麼受你的心控制呢?你的心想讓它盛開,它便會盛開嗎?”而王陽明回覆的正是上面那句經典語錄,其回答讓人眼前一亮,只覺得心中突然有了一股充溢的意味。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陽明格竹

心學之道的成熟,來源於“龍場”,與其說在龍場這個地方悟了道,不如說到龍場的途中發生的蛻變,任何成熟的理論都不是一時半刻可以領悟的。而陽明心學從啟蒙到成熟的跳板,確實與龍場有關,自被貶為龍場驛丞那一時刻開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了陽明先生的心之磨礪的歷程。王守仁是狀元兒郎,自小因“慕聖人之學”而立志成就聖道,而後精研兵法到了“武事之秘,必精究之”的地步,在江浙素有名士之風,頗受杭州知府楊孟瑛為首的江浙名流所認可,大有當初周郎羽扇綸巾的架勢,而就是這樣的公子哥卻因為“諫皇帝斥奸黨”而遭罷黜,貶為龍場驛丞,這個沒品沒級的最小公職人員,而其父王華也因沒有依附權貴,而被趕離了京城,自此心灰意冷。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龍場悟洞

一直以來為之自豪的價值觀徹底崩塌了,孔子不是有云“天之有道,庶人不議”嗎?何況他這個以聖人為榜樣的舉人。朱子不是有語“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嗎?難道在天下都已經失節的現在,還沒有人站出來說句公道話,這江山這社稷是皇帝的,而我作為向皇帝進諫的人,卻遭到罷黜!對這賊人當權,禍害廟堂,人才荼毒的環境下, 這聖賢之道不學也罷,這官場亦無可留戀。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朱熹

在迷茫之際,便只能去找在南京的父親探討前途,尋找一些依靠,然後再籌些錢財去往龍場上任,心之磨礪也算是正式開始了。剛剛出獄的王守仁,本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富家子弟,此番前往貴州偏遠之地,身無分文路途可謂艱險。這對於貧苦百姓來講,司空見慣的經歷,對於公子哥來講是沒辦法理解的,不過它不會因為你不理解而消失,它依然存在著,你在富貴中生,他從貧窮中死。這正是應了那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陽明先生

天道並不會因為你的不理解而改變其運轉規律,此時屋漏恰逢夜雨,受過刑罰剛出獄的陽明先生,加上車馬勞頓病倒了,只得找了勝果寺借宿趁便養病。潛在危機也在此時臨,作為當朝權賊,劉瑾的勢力可謂遍佈天下,號稱天下半而稱王,王守仁作為一個敢當面向皇帝進諫參他劉瑾一本的人,必須以儆效尤,於是讓錦衣衛喬裝刺客前來誅殺王“逆臣”,說是刺客,其實以劉瑾的權勢根本就沒有隱藏的必要,既然要威懾就沒必要暗殺了,不當面誅殺也僅是為了給皇帝留點薄面。也正為此,讓陽明先生有了一線生機,他雖然有病在身,但警覺還在,突然間寺中來了兩位傲慢香客,操著京城口音,行動間透露著詭異的人還是比較容易被發現的,在識破刺客之後,他便來了個韜光養晦裝著頹廢的模樣,乘其不備來了個金蟬脫殼,於錢塘江邊擺下衣冠——詐死。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陽明落魄

而陽明先生這一詐死,卻引來了江浙諸多士子的義氣舉動,先是其弟王守章前去江邊弔喪,然後杭州知府感其氣節也前往祭奠,最終引得官員名流紛紛前去,一時間輿論四起,刺客見事情鬧得有點大,也不便再深探,草草結了案便回京覆命去了,陽明先生才逃過一劫。面對必死的一環,硬是靠著冷靜與智慧,救了自己的性命,此時命便是由自己的心所控制,心堅則志堅,心智則行智,行智則事明,正如自己所說“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此去龍場,可謂是讓陽明先生受盡了世態炎涼,在明朝最黑暗的時期,經歷了自己人生的最低谷,猶如從聖人跌落凡間,置之死地而後生,才得以脫胎換骨,成就其不凡——只因其心明瞭。

陽明心學:知之而後心明其理,知而不行則誤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