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开三服药(原创)

今天,多媒体技术综合了多种信息传递的类型,以图形、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呈现的形式,显示器、扬声器、电视机等信息展示的设备,光纤、电缆、电磁波等信息传递的中介媒质和磁盘、光盘、磁带等信息存储的实体,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时代的色彩,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也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但是,在多媒体技术日渐成为广大教师教学一件不可或缺锋利武器的同时,它也正悄悄地削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创造精神,消弭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

为“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开三服药(原创)

记得在一次教学观摩课上,突然遇上了停电,刚刚还谈吐自若、声情并茂的年轻女教师倏地像蔫了的豆苗,眼看费尽心思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不上,看着几十个学生充满期待的眼光和十几个观摩课堂教学同行疑惑的眼神,女教师站在教坛上恍如等待众人的审判似的,最后熬不住竟然“哇”地哭了起来。当然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但“无多媒体不会上课”、“凡课必用多媒体”、“内容不够课件凑”、 “功夫不够媒体凑”、“课件代替学生思考”等现象比比皆是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媒体依存症”正在部分教师身上开始迅速蔓延。

要疗治“多媒体依存症”,必须要综合治理。这里姑且给“多媒体依存症”患者把脉问诊,开出心药、补药和解药三服药,希望能对这等顽疾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为“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开三服药(原创)

第一服是心药。“多媒体依存症”其实是一种认识偏差,当患者未能看到多媒体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的时候,这种病症就会发生。我们应该知道,教学过程除了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教学手段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有人以所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分类,将教学手段分为真实性教学手段,如实物、现场、标本等;模拟性教学手段,如模型、图片、电视等;符号性教学手段,如教科书、图表、地图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效地将信息传授给学生。如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全部特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真实性教学手段将事物向学生和盘托出;如教学只需要让学生了解事物的主要特征时,我们可以运用模拟性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经过加工和概括的信息;当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多运用符号性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从以上的罗列中不难看出,不问因由一概搬出多媒体技术,其实是在教学领域中重蹈了盲人摸象的复辄,误将个别当全体,错把冯京当马凉。

第二服是解药。“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大多迷恋五彩斑斓、声色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他们带来的成功者的幻觉,他们觉得教学手段越现代越有品味,越现代越符合潮流,服下了心药之后,原先高耸的牌坊变矮了,知道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大合理,但“多媒体依存症”还是让他们心里惦记这“往日的风采”,整天技痒难熬。对这种一时难以自拔的症状,很有必再向他们推介一剂解药,让他们看清多媒体技术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一位高中数学教师,花了十九个工作日的休息时间制作了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课件,上课时进行了反复的演示,效果很不错,各种数量关系、边角关系经演示变得一览无余,学生看着多维图形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殊不知课后的小检测让这位踌躇满志的教师大跌眼镜,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仍然未能掌握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里姑且先不论投入课件制作的效率问题,光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让人明白”的“直觉轰炸”其实只是将知识的传授停留在感知的环节上,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美轮美奂的三维图形中压根没有产生对各种关系进行考量的诉求,结果一旦离开了三维图形,学生的大脑中仍然是一片渺茫。现代的少年儿童日益追求感官刺激,理性成分日益衰竭,对问题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如果我们把某些需要加深理解的教学内容寄托在多媒体课件上,以课件代替学生的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学仍就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记得有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遇到关键的几何图形时一律不予板书,强迫学生按照教师的口述自己绘图,学生开始都在背后骂老师偷懒,但后来终于恍然大悟,因为同学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无数次的自我板书中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以至于离开实物或黑板的图形都能洞察出其中的各种变化来。因此,多媒体课件长于提供感性素材而短于有强度的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善于用其之长而避其所短,做到合理、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话,那么,教学的境界就会更加深远。

第三服药是补药。“多媒体依存症”患者服用了心药和解药,也许会幡然深省,但一下子没了往日的拿手好戏,手上没了家伙,返璞归真之后,心理总觉得空荡荡。其原因就是肌体虚弱,缺乏内功,即教学基本功基础不扎实,或原本的功夫久未摆弄已日渐式微。教学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出现又被不断破解的过程,教师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既要有诲人不倦的细心又要临危不乱的大气,既要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又要有兵来将挡的功力。但“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常常回避了课堂教学的各种矛盾,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活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预设对生成,以程式化了的课件代替了教师个性化的示范和个别化的指导,教师再不用朗读、演算,也不用讲解、点拨,教师的功能由机器来充当,学生听老师上课变成了看课件上课。因此,“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在去掉心病之后,尚要注意适时进补,把教学过程的各项基本功全面温习温习,重新巩固巩固,以使自己强筋壮骨,有本事应付教学过程随时发生的各种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似猛将在战场上取敌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惟其如此,方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这里很有必要提一提黑板的使用问题。黑板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教学媒体之一,但现在能娴熟地使用黑板的老师越来越少,黑板甚至成了课室的一件摆设,不少课堂教学黑板早就“下课”了,黑板上一字不写的课堂教学不在少数。其实,黑板是记录生成性教学内容的最好的道具,例如对学生的发言,不少老师只有问没有记,过一会说不准连发言者自己都忘了刚才说了什么了,遑论对之实施诊断性评价或教学指导呢?再说,传统媒体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这是多媒体技术所无可比拟的,在达到同等效果的前提下,传统媒体还具有节省、环保等优势。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这个建议确实值得我们三思。

开出以上三服药,祈望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使“多媒体依存症”患者药到病除,早日脱离独沽一味的窠臼,康复成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健全的教师。

(如需使用,请与本人联系)

为“多媒体依存症”患者开三服药(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