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還是“公平競爭”?新加坡時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看點 近幾年,我們頻頻聽到趙薇、張柏芝、李連杰和趙本山等明星將他們的兒女送到新加坡,只為孩子能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新加坡有著獨特的教育機制,“優秀”的學生在這種機制下享受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掌握著通往成功的捷徑。這些捷徑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小學離校考試(PSLE),這場考試的成績可以說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高度。然而,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調整,這個實施了59年,看似公平的教育制度即將面臨改變。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平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最新放榜的2015年PISA上,新加坡學子一度秒殺全球,榮摘桂冠,在數學、閱讀、科學三項科目中,均奪得第一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圖片截取自網絡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圖片截取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平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幾部反映新加坡教育現狀的紀錄片說起。

這裡的教育“不要公平”

當一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前任國防部長,坦然地面向媒體鏡頭,表示自己並不認為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同等教育”之時,倡導教育平權的人們,可能會覺得這人腦子短路了。

然而,這一幕卻真切地發生在央視拍攝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彼時,新加坡教育部長、同時也是上任國防部長的黃永宏就說,“並不是每個出生在新加坡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下同)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

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

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項目(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

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平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而那些學渣中的學渣,就只有被直接送進普通技術學校(Normal Technical),在那裡,最高的目標無非就是順利畢業,然後順利找到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黃永宏認為,考試與分流,恰恰是新加坡教育得以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

它是一種高效的篩選機制,通過層層選拔,找到全國最聰慧的學生,再通過制度性傾斜的優質資源和機會,將這群本就底子極好的苗子,培養成活躍於上流社會的精英。

那些不是精英的普通人呢?他們也會在適合自己的教育層次中發揮專長,做個踏踏實實的普通人。而為了證明新加坡教育“因材施教”的正確性,他還談到了兩個例子。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伊莎貝爾順利通過了“小六會考”,即決定命運的小升初考試,但兩個A、兩個C的成績,讓她與前兩個層次無緣,最終就讀於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

就讀小學期間,伊莎貝爾一直就被師長認為學習速度慢、不夠自信,考不上比較好的層次,也讓伊莎貝爾的父母頗有些無奈,但成績已經出來了,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但進入了五年制的普通學術學校以後,比四年學制更為緩慢的教學進度,反而讓伊莎貝爾變得如魚得水。她在學校裡的表現依舊稱不上優異,但確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伊莎貝爾的父母似乎已經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兒這輩子都不可能是考上名校的精英,在中等偏下的層次裡做個普通學生,也挺好。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兩次都沒通過“小六會考”的哈姆卡,是比伊莎貝爾水平還要差的學渣。

對於小升初,哈姆卡和家人都已不抱希望。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確定了職業技術學校路線的哈姆卡,不再學習讓自己感到頭痛的數學,而開始充分挖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優勢——比如參加划龍舟比賽一直取得第一,正是因為自己有著充沛的體力、良好的協作能力與出色的領導力。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在得知自己能夠進入還不錯的職業技術學校——工藝教育學院以後,哈姆卡高興極了。在他心裡,學習能力差但動手能力強的自己,一定能在這所學校裡開拓一片天。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學生的例子,可以說是生動反映了新加坡分流制度的“優越性”。

也有新加坡教育專家援引數據表示,在實施分流的這些年裡,各個層次的輟學率均大幅降低,無論是直通車課程項目、快捷流學校,還是普通學術學校、普通技術學校,學生們完成各自學業的幾率接近100%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用一次考試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流,然後提供不同水準的教育資源與發展道路,“因材施教”,似乎是一種美好的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也說明這一套以學業能力為唯一標準的教育系統,的確是在起作用的。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圖片截取自網絡

可既然如此,又是什麼力量驅使著表面上完美無瑕的新加坡教育體系,走向改革的呢?

當“分流”帶來的是隔閡

在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孩子雖然都在各自的教育層次中過得不錯,但你會發現,他們身上缺少激情。

那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突破框架的鬥志,以及一種竭力跨越鴻溝的希冀。

他們身上都沒有。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認命”。小升初考試之前,尚可挑燈夜戰、為未來搏一把,但當成績已成定局,他們似乎都接納了自己身上被貼上的標籤——“中等生”、“差生”。

分流結果一旦確定,本身就不易逆轉。

對此,素來大力推崇分流教育機制的黃永宏,也會略帶尷尬的笑意承認道:

“它也是有些副作用的……比如歧視。”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黃部長總結得沒錯,當分流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一條“直通車學生>快捷流學生>普通學術>普通技術”的鄙視鏈,自然成型。

更糟糕的是,連學生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給自己劃分的等級,他們安於現狀,不求突破,只求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層次中,走完全程

這一切的殘酷,也在新加坡CNA電視臺的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無關階級)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CNA電視臺 紀錄片

《Regardless of Class》(下同)

在片中,一群已步入不同教育軌道的青少年,被邀請坐到了一起,彼此交流。

這其中有三個金字塔頂端的直通車學生,他們口音純正,舉止得體,談吐自信。

談及自己的日常生活與未來理想,這些年輕人的臉上好像都在發著光——

“要考就考A啊,考個A-可不行啊。”

“我想考新加坡最好的大學,但如果可以留學的話,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出國。”

“在大學期間我想學習政治科學與法律,還想輔修外交事務研究。”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作為享受著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優惠的教育政策的精英學子,等待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他們的一生,註定要與“成功人士”、“上流社會”、“年薪百萬”這樣的詞掛鉤。

對比之下,兩個來自鄙視鏈條最低端的普通技術學校學生,則顯得中氣不足、唯唯諾諾。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聊來聊去,無論是自己的規劃還是家人的期盼,都只不過是“通過考試、順利畢業”。

難言的尷尬與沉默,在學生們之中蔓延。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其實,這倒不能全怪這群十四五歲的孩子,在現實中,不同教育層級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學制,不在一起上課,本身就接觸得少。

一個來自第三層級——“普通學術”的女孩率先打破沉默,她說,比自己層次高的學生,往往不會找自己玩,因為他們瞧不起人。

她曾被一個“快捷流”女孩當面奚落:“你來自普通學術層級,你就是個蠢貨。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普通學術”女孩的發言引起了一個“普通技術”男孩的共鳴,他告訴大家,小學期間他曾有過幾個玩得不錯的好友,但後來他們考進了位於分流體系第二層級的“快捷流”,不知何故,彼此之間就變得越來越疏遠。

他們把自己視作無一不精的好學生,對我則視若無物。

” 男孩的語氣中透著無奈。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當隔閡深厚到一定程度,連口音都成了劃分階層的標誌。位於教育層級底端的孩子們都清楚,自己極易受到歧視,但在面對比自己層次更高的同學,他們也會自發地自卑

他們的英語口音,好像權力的象徵。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如果有機會,底層的孩子渴望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紀錄片中,有“普通技術”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提出,如果可以不分流,如果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孩子一起學習。

“如果他們願意教我們,願意幫助我們這些後進生,我想這可能會很不錯。”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但在紀錄片攝製的當年,這樣“荒唐”的想法也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為孩子們都知道,本國的教育分流體制貫徹數年,難以動搖,他們都不覺得會有迎來改變的一天。

在新加坡,由教育體系促進成的階級劃分也由此愈發根深蒂固。在這裡,“教育改變階層”變得蒼白脆弱,而“教育拉大隔閡”,才是這個國度的年輕人們面臨的可怕現實。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教育神話背後的殘酷

其實,當新加坡確立考試分流機制之時,本意應該是好的。畢竟,正規的考試作為一種選拔機制,對人人都公開、透明、公正,只要成績好,無論男女,無論貧富,靠著高分殺進最高級,享受優質資源,天經地義。

在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某一年的小升初考試數據也被引用——那一次,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2/3的高分,這似乎說明了分流並非催化不公平的要素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可當分流愈演愈烈,現實的發展卻遠遠偏離了預想的軌道,新加坡亞洲新聞臺一部名為《贏在起跑線》

的紀錄片,則披露了哪些人才會牢牢把握最高教育層級的入場券。

這個答案大家也應該都猜得到——那就是最有錢、最重視教育的中產(及以上)家長

他們中的一些人本就是分流制度的受惠者,而在成為精英之後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子女成為和自己一樣乃至比自己更強的精英。

紀錄片中也展現了他們為此付出的努力。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贏在起跑線》(下同)

在許多新加坡家長看來,由於小升初考試的重要性無可比擬,進入一所好小學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個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進入當地考試成績最好的小學,特意開著車,帶著懷著二胎的老婆四下考察學區房。

最終,他們選定了一處整齊劃一的紅頂別墅,價格百萬起步的社區,承載著將孩子送進好小學、幫他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希望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然而,由於最好小學的入學競爭實在過於激烈,買到學區房,也只不過將錄取幾率增加了少許。到頭來,一群花了大價錢購房的家長們,還是得緊張地等待學校抽籤的結果。

可重金購置學區房的家長們,並不覺得用一幢房子換一個抽籤機會有何不妥,為了孩子能上最好的小學,他們什麼都願意做。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如果說購買學區房只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硬件之一,那麼讓孩子不斷朝著“直通車”、“快捷流”前進,軟實力也得過硬

因此,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軍備競賽,已經提早到了上小學以前,競賽、補習班、興趣活動,以及為無縫銜接優質小學而準備的pre school,緊緊地佔據了孩子們的童年。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片中出現一個還沒上小學的新加坡小男孩,光是週六一天就要上英語、藝術、數學和中文四門課程,又累又困,眼睛都睜不開。

他和姐姐都出生於一箇中產家庭,每天,媽媽都會帶他們上課,監督他們寫作業。小學一年級的姐姐每天作業要寫到凌晨一點,自己則要寫到十二點,儼然一對“難姐難弟”。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為了家裡兩個孩子幾年後的小升初,這位媽媽已經數不清自己花了多少錢在補習班、興趣班,日常生活也就是圍著孩子轉。

另外一位媽媽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僅僅是pre school一項開支,每月學費就要1300新元,一年下來摺合人民幣77342元。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但小升初的分流機制讓他們別無選擇,就像一位印度裔媽媽所說的那樣:“我們都已經在水裡了,但何必去想為什麼我們會在水裡呢?正確的做法是拼命遊,拯救自己。”

為了讓孩子“上岸”,要麼砸錢,要麼砸時間,已經成為所有有能力的家長的共識。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但那些“沒能力”的家長呢?

當一個家庭連溫飽都成問題,家長們如何有財力與時間,去確保孩子小升初時的優異呢?當一個普通小學的孩子沒有機會沉浸在補習班、興趣班及家長的重視之中,又如何確定自己能戰勝擁有這些資源的孩子呢?

對於那些家境貧困、父母不重視教育的孩子而言,僅僅靠“努力”與“勤奮”,真的夠嗎?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這或許正是分流背後最殘酷的地方——“窮者越窮”,沒有資源的孩子日益沉淪於分流後的底層,被禁錮了人生,限定了可能;“富者越富”,有外界助力的孩子向著上層攀升,一代又一代地鞏固著精英地位。

新加坡的教育質量是享譽全球的,學生素質也不言而喻。

但教育神話的背後,多的是被永恆切斷了上升路徑的大多數,這些人,小學畢業後幾乎就可以一眼望到人生盡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最大的犧牲者。

時隔將近半個世紀,新加坡素來奉行的教育分流制度終於有了一絲鬆動。

最新的改革規定,從2024年起,新加坡中學將不分快慢班,所有人都是4年畢業。但在同樣的學制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學習情況的不同選修難易程度各異的科目,所有科目也將分為由易到難的三個等級。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而從明年開始,將有25所試點學校,讓目前已身處不同層級的孩子,選修比自己更高或更低一層的課程,這意味著不同層次的孩子有機會處於同一個教室,共同學習進步。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此次的改革,只是撬動傳統固有體系的第一步。未來究竟如何,還需要更多探索,但它反映的卻是一個國家的反思與進步。

畢竟,所謂教育是“有教無類”;所謂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教育不該如此功利,因為人與人的差別並非一成不變。

好的教育也不該是誰的特權,而應給所有人一個機會。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佈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 幫孩子尋找雙文化教育環境,去新加坡讀書是一條捷徑麼?

▶ 雙語教育的新加坡,中學有什麼特點?

▶ 貧富家庭間的孩子不僅相差了3千萬詞彙,還有家長和他們說話的方式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數學大咖羅博深教授親自研發

《小學生數學思維體驗課》

面向3-6年級,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原價99元/節,現在僅需1元!

限時優惠

1元體驗原價99元的課程

“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新加坡时隔59年的教育“大改”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