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狗十三》上映兩週了,票房只有四千多萬。有的人覺得悶,但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特想聊一嘴。豆瓣8.4,它的確值。往後它也必定會在優秀電影列表裡佔有一席之地。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這是一部非常另類的青春片,跟那些以早戀、墮胎、撕X為主旋律的青春片不是一個檔次的。它探討的是更深刻更殘忍但非常普遍的問題,看完簡直覺得那些墮胎撕X都是懸浮式小清新了。

前方劇透預警

前方劇透預警

——————————

狗十三,這個電影名字有點奇怪,有人懷疑是粗口,導演說你們想多了,電影名字的意思是“一條狗和十三歲少女的故事”

“一條狗和十三歲少女的故事”,聽著是一部簡單、平和、小格局的青春片,跟曹保平導演以往的暴力犯罪風格很不一樣。

但曹保平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也是犯罪”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是啊,我看的時候也這樣覺得——這是犯罪,或者說,這是謀殺。謀殺對象是一個少女的自我、純真、鮮活、熱情等美好品質。兇手們一刀刀下去,把一個少女砍成了他們期待的樣子——懂事的樣子。

聽上去挺殘酷,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都是以愛之名來進行的。他們都是在“為你好”,少女要是哭、掙扎、喊痛,就是少女的不孝順不懂事,最終這場謀殺完成得很完美。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謀殺”,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也不會追究什麼,甚至沿用了他們的方式去對待下一代。所以說,謀殺完成得很完美。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來展開說說吧。

主角李玩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不太漂亮,不太叛逆,不太多話,不像其他青春片的女主那麼跌宕起伏,她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上學。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李玩喜歡物理,所以偏科了,英語成績不好。電影開場,父親就非常粗暴地把李玩的興趣小組改成了英語組。李玩非常生氣,父親覺得她不懂事,兩個人不歡而散。

其實李玩不是非要去物理學習小組不可,她生氣的是父親的方式,簡單粗暴,一點都不顧及她的感受。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李玩父母離異,她住在爺爺奶奶家。繼母生了一個兒子,全家都很開心,說李玩的名字是胡亂取的,這回得認真取,因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隨便了。

瞧,重男輕女潛藏在很多平常的小細節。他們也不是不愛李玩,總之就是沒那麼愛。這種感受,相信很多女孩都感受過。

全家人都沒有把弟弟出生的事告訴李玩。父親送了她一條小狗,想著等李玩心情好些了,再告訴她弟弟這件事。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李玩一開始因為和爸爸賭氣,說不喜歡狗,後來漸漸喜歡上這狗,還給狗取名愛因斯坦。這對愛物理的她來說,是真正的付出了真心。

李玩身邊沒有一個真正陪伴的人,愛因斯坦是她的好夥伴。她有一種珍愛生命、憐憫生命的善良天性。我覺得很多孩子都有這個天性,只是長大後丟失了,就像後來的李玩。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後來狗被爺爺意外弄丟,李玩發現後大吼:“你們去找了嗎?!”沒有。因為大家煩惱的壓根就不是一條生命的丟失,而是怎麼向李玩交代。

李玩瘋狂找狗,全家不得安寧。繼母想出了一個主意,再買一條同品種的狗,說它就是愛因斯坦。

李玩覺得很荒謬,“是不是愛因斯坦我會認不出來?”但大人們就咬定這是愛因斯坦——你是孩子,認不出來也很正常嘛。中國式父母經典思維,孩子就是好糊弄。

李玩不依不饒,大人們:呵!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了?!中國式父母經典句型,用道德來綁架是非黑白。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就連平常一起玩的表姐也說那是愛因斯坦,李玩錯亂了,她無法面對這家人,也無法面對那隻假的愛因斯坦。她出去喝酒,遭到了爸爸的一頓暴打。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這之後李玩“懂事”了,妥協了,不再為丟狗的事鬧了。但其實,這件事,她又有什麼錯呢。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不久,李玩英語拿了年級第一,父親說要獎勵她,帶她去看天文展,李玩很開心,結果到了展館後,父親發現自己記錯了時間。

李玩安慰父親沒關係。她雖然沒看到喜歡展覽,但父親起碼記住了她喜歡什麼,也有了一點實際行動,這就夠了。

多好的孩子啊,即使父親之前在狗的事情上傷害了她,她也不計較了。可能是因為缺愛的人反而特別容易滿足吧。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天文展沒看成,父親說:“我帶你去一個地方”。李玩以為父親有什麼驚喜給她,開心地跟著。父親帶她去了溜冰場,她更開心了,她說過喜歡滑冰但還沒滑過真冰,沒想到父親還記得。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結果,父親指著溜冰場上一個兩歲的小男孩說,“那是你弟”。李玩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原來父親根本就不記得她喜歡滑冰,更不記得她沒滑過真冰。她拿了年級第一,她以為父親是為了她開心而帶她來這裡,其實都是自作多情。

更心寒的是,父親直接就把她領到了弟弟的兩歲生日宴。

那場面,一看就是早就定好桌子了,也就是說她父親早就知道天文展不是那一週了,全程都在設套。就連一開始送她愛因斯坦,也都是在為了這個生日宴而給李玩做情緒緩衝。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這時候是該生氣父親根本沒心陪伴她好呢,還是該生氣父親瞞著自己生了個弟弟好呢,還是生氣自己沒過過這麼隆重的生日好呢?

罷了罷了,何必做無畏的掙扎。最終,李玩一句話也沒有多問,甚至努力地根據氛圍笑了起來。這就是很多中國孩子在成長裡學會的事——越早閉嘴,越早妥協,越少傷害。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受盡寵愛的弟弟儼然是家裡的小霸王,打破了奶奶的頭,李玩說弟弟應該給奶奶道歉,大人們都紛紛說不用,小孩子不懂事。

沒人管束的弟弟橫衝直撞下惹怒了愛因斯坦(假的那隻),狗發怒,弟弟嚇哭了,繼母怒吼著要把狗送去狗肉店。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李玩害怕極了,所以說她真的有珍愛生命的天性,即使是這隻被迫接受的愛因斯坦,她也不想它受到傷害。狗肉店?想想她都受不了。

她聲嘶力竭地哀求父親不要把狗送到狗肉店,但是任憑李玩怎麼吶喊,父親都沒有理她,徑自開車走了。自此,李玩看見狗肉店就心裡發憷。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李玩在學習上拿了一個大獎,父親很高興,隨便李玩提要求。

李玩的要求是要父親告訴她,把狗賣到哪家狗肉店了。父親一時怔住了,他可能以為女兒早忘了這事了吧。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忘性有一種迷之自信。

他其實是把愛因斯坦帶去流浪動物收容中心,但他沒有告訴李玩,給李玩造成這麼大傷害而不自知。因為在他眼裡,小孩是沒有深刻感受的,真有啥事,哄哄就好了。

父親給李玩辦了慶功宴,有一位叔叔很熱情地給李玩夾了一塊狗肉,大人都怕李玩發飆,誰知,李玩笑著說“謝謝叔叔”,大口吃起了狗肉。如大人們所願,她懂事了,但某一部分的她也“死”了。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最後,李玩在路上遇見了最初的愛因斯坦,狗有了新的主人。當時她想的不是相認,而是“還好他沒認出我來”。她已經不敢表達愛了。

——————————

《狗十三》是2013年拍的,塵封了五年才上映,導演說這和審查沒關係,純粹是他當時覺得時機不合適。

現在他覺得市場比之前良性了很多,觀眾對優質內容要求變高了,受眾面也更廣了,電影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又悲哀的原因就是,導演本人也很有信心這部電影反映的東西,別說壓五年了,再壓十年也不會過時。

電影反映了什麼?我看這部電影的最大感受是:很多很多的父母或者長輩,是看不見孩子的。

他們不是生理意義上瞎了,而是精神意義上瞎了。他們看不見孩子的感受,聽不見孩子的吶喊。

總而言之,沒有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完整的人,需要尊重的人。

電影中有好幾次出現耳鳴般的嗡嗡音,那種感覺是無論你怎麼吶喊,對方都聽不見你的聲音。

即使是那麼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弟弟,父母就能真正“看見”嗎?也沒有啊。在電影結尾,弟弟聲嘶力竭地喊著累了不想學溜冰了,但沒有人能聽進去他的話,沒有人重視他的感受。這時候大人們是被“男子漢就應該blabla”等邏輯支配的,個體差異??別人都行怎麼你不行呢,矯情。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換著是以前,不忍心看小生命受苦的李玩可能會下去“拯救”弟弟,但現在,她怔怔地看著弟弟呼喊,那眼神就是在說電影的經典臺詞:“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在這種無視孩子感受的文化底下,有的人長成了像李玩姐姐那種陽奉陰違的“好孩子”,有的人長成了像李玩那種

收起一切感受的“好孩子”。這些都是最仁慈的結果了。

有的人因為天生就比較敏感,無法消化外界強加給他們的邏輯,無法殺死“自我”,內心產生了自己控制不了的撕裂,從而產生了心理問題,抑鬱了。

但這種文化,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了。從電影裡能感受出來,李玩父親也是被李玩爺爺這樣教育的,他一定也曾痛苦過,但現在父親也需要這套父權體系來維持所謂的家庭秩序。

這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描述監獄的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安迪他很智慧也很勇敢,他一直保護自己的心靈,沒有被那個監獄體制化,最終甚至逃出了監獄重獲自由。那是因為他進監獄前已經構建好自己的世界觀了,要是他出生就在監獄呢?結果不言而喻吧。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很多孩子不就是出生在無形的“監獄”麼,那些約定俗成的牢不可破的條條框框,和一些習慣性思維,看不見摸不著,但就有強大禁錮力量,讓人活不出自我,最終適應它。李玩父親已經完成體制化了,李玩和她的弟弟正在體制化的路上。

看這部電影沒有共鳴的人,是幸運的。大多數看這部電影而又想起自己所受創傷的人,其實已經回不去了,性格已經成型了,在幼時被殺死的自我與活力是很難再生的。

但起碼,我們可以做到不要遺忘。正如導演所說,遺忘太容易了,簡直是一種本能,希望這個電影至少起的一個作用是能夠提醒大家看一下走過來的路

如果選擇成為父母,就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當一個被體制化了的“瞎子”,要當一個好的撫養者,真正看見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形成一個豐盛而靈動的自我,無畏於表達愛、好奇、恐懼、害怕等各種情緒,真正的對父母充滿信任,對生命充滿熱情。

能做到嗎?“看見”的意思不是溺愛和順從,而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的確很難。父母本來就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偏偏不需要考試。

《狗十三》:中國式父母,請真正“看見”你的孩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