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摩托車在香港有長久的歷史,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英國的深厚的摩托車文化留存在這裡促成了人的因素;

二是國際自由港的地位則促成了車的條件。但是彈丸之地的香港路況條件並不適合摩托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街道狹小,空間有限,公共運輸體系發達,僅有少數人把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娛樂和休閒。大街上時常看到運貨的小排量摩托車,週末則能看到更多地騎士出現在往郊野公園的路上,或是摩托車俱樂部的聚會路上。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香港對駕駛員獲取駕照到駕駛車輛管理都有一套嚴格的控制程序。駕駛員需要通過幾個階段的學習和考試獲得相應牌照,有L牌(學員牌),P牌(初級牌)和正式牌之分;在未獲取正式牌以前(需持P牌一年),只能駕駛小排量車型並限速70km/h,而且不可載人。駕駛員需嚴格遵守安全保障法律,頭盔是上路的必須品。摩托車與其他交通工具享有平等的路權,無特殊法律加以限制。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因為受到地理條件限制,摩托車作為休閒娛樂的場合也相對較少。城內幾個知名的摩托車聚集點主要在九龍以北至新界等地,比如新界北部與深圳臨街的鹿頸。每逢週日,只要天氣狀況允許,鹿頸總能看到百來輛摩托車。開往鹿頸的路上,一邊是山,一邊是碧綠的水,河上滿滿的白鶴,清幽怡人。各式品牌的大排量摩托車聚集一堂,只要你能叫的出的牌子都能在香港找到。以前,公路賽車款比較流行,代表車型如Yamaha的R1,Kawasaki的Ninja系列等等;近年來,香港車迷也在和全球摩托車潮流同步,拉力車/全地形車,如KTM和BMW等品牌的拉力車型則搶佔了風頭,當然,還有到哪也少不了的Harley-Davidson家族。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和其他很多城市不同,大部分香港警察喜歡摩托車,香港騎警是警察職能中最熱門的一個。當然他們使用的寶馬車和騎行裝備的確是香港接頭的一道風景。警察對摩托車騎士非常友好。因為所有香港警察必須通過高級騎行培訓,自然他們也希望其他車手能在路上成為遵守法規的好榜樣。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但對於大部分香港普通民眾而言,對摩托車就不是那麼“感冒”了。市民們普遍認為摩托車對駕駛員的技能要求較高,而且較汽車而言更為危險;或者會覺得開車更有面子。當然,在高消費、快節奏的香港,大多數市民還是願意選擇公共交通。但是摩托車的回頭率非常高。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和大多數城市中的汽車駕駛員一樣,香港的汽車駕駛員不喜歡摩托車,原因是難以接受被摩托車因為體型優勢,得以在堵車時搶了先機的事實。但汽車駕駛員碰到摩托車大多情況下會有禮貌地避讓,更絕對不會為難他們。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總而言之,如果從“軟件”上看,香港的摩托車環境真的是相當幸福:沒有針對摩托車的限制政策,沒有歧視和干擾,法律法規相對健全,最重要的是全香港的交通意識非常高,秩序井然。但是香港騎士的煩惱也是顯而易見的: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密度大,能讓車友們騎車的地方不多。雖然香港治下的部分島嶼,比如大嶼山,環境優美,適合騎車,但是需要許可證,只授予當地居民或商業設施。所以香港的車迷想要盡情盡興,也只能走出香港另尋他處了。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香港的摩托車人群是一個國際化多元化並且外向的群體,這和其國際性都市地位是緊密相連的。不管你的背景如何,開什麼車,只要有相同愛好,即可成為朋友,可以聊車、聊旅行。女性是香港摩托車人群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筆者的車最近在東湧被一位女性車友認出,隨後就被她在社交網站上找到,併成為朋友。

香港摩友水深火熱的騎行環境

香港一如世界其他各地,摩托車環境是小眾的,但是還是有基本的生存條件。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穩定,摩托車從交通工具轉移到娛樂休閒的多了,車迷所保有的車型也在向中高檔車發展。只是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道路上騎行。很多香港騎士都希望能讓香港的摩托車也像四輪車輛一樣,可以規範地騎到內地,感受一下祖國博大遼闊的地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