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城市大腦之“眼”

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不斷進行,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管理和協調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了讓城市管理高效起來,智慧城市應運而生,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願景,到目前為止,IBM的智慧城市願景已落地全球:多倫多、韓國、新加坡等地紛紛開啟了智慧城市模式,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便是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對於一座智能化城市來說,有著人工智能中樞之稱的城市大腦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跟上科技的步伐,我國不少公司在“智慧城市”的啟示下提出架構體系,向著“城市大腦”等方向進軍。

智能安防,城市大腦之“眼”

阿里作為我國最早提出城市大腦的企業,自正式提出城市大腦這一概念到2016年杭州雲棲大會上宣佈落地,已經過去兩年多,而這期間,城市大腦向杭州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與交通數據相連的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大大提高執法指向性。目前杭州市交警支隊已經在主城區通過城市大腦進行紅綠燈調優,並即時提供出警決策。

隨著城市大腦的不斷完善,城市大腦已經從杭州走向全國,逐漸成為大城市的標配,進入2019年,城市大腦熱度更是持續上升:1月29日,浙江麗水請來城市大腦設計師,為麗水青山綠水賦能;1月28日,比特大陸與福州市簽署合作“城市大腦”備忘錄,雙方將進一步展開合作;此前,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牽頭制定的《城市大腦建設管理規範》和《政務數據共享安全管理規範》出爐,城市大腦建設有了地方標準……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網站稱,城市大腦這項實驗非常成功,中國企業現在正在完善這個系統,以便將它傳播到中國各個地區,乃至整個世界。

智能安防,城市大腦之“眼”

城市大腦能夠有效地化解“城市病”問題,為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提供新思路。目前,人們對“城市管理者如何讓城市變得更智能”的呼聲與日俱增,城市大腦從智能交通管理正逐漸升級為整個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樞,並向生態全面開放平臺的AI能力,將來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高效智能。

城市大腦的成功,離不開智能安防的支持,近幾年,在警務、交通、安防等場景中,城市大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為智能安防提供視頻採集作用的前端設備攝像頭作為城市大腦的“眼睛”,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城市大腦就基於城市中上百萬的攝像頭組成的視頻監控體系,通過視頻分析技術,目前已經能實現19類的事態發展預判和監管,甚至可以將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

隨著城市擴張,要保障交通的順暢就需要極快的響應與處置速度,全面依靠人力顯然無法做到,而城市大腦依託道路上的監控攝像頭,能夠充分打通動態和靜態交通,甚至可以預測交通流量,從而實現智能調度。不止智能交通,在公共安全方面,攝像頭與城市大腦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通過城市大腦幫助警方找到的涉案場所及人員多到無法計量,在一些地區,城市大腦目前主要應用於基層治理和社會治安防控領域。

曾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紅綠燈到交通監控攝像頭,它們都在一根杆子上,卻從來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過”(據瞭解,中國某些大城市有近60萬個攝像頭,數據卻得不到利用,同時,如不借助機器,需要120萬人才能在當天把攝像頭的數據看完)。如今,啟動城市大腦建設以後,探頭數量少了,功能卻更強大了。150米範圍內,能看清車內副駕駛座位上的人系沒系安全帶。抓拍交通違法和渣土車等違規車輛,沒有車牌號也能進行車臉識別。這跟過去靠人巡、肉眼看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智能安防,城市大腦之“眼”

城市大腦和安防行業的關係十分密切,除了海康和大華以外,安防行業許多有實力的企業也紛紛在城市大腦項目上佈局:

堃乾智能在戰略發展佈局上,將智慧城市、城市大腦作為企業主要佈局發現,並研發出一些列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城市大腦中,公共安全是基礎,智能交通猶如血液流通的監察者,而軌道交通相當於神經系統。只有軌道交通智能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協同智慧化發展,“智慧城市大腦”才能有望建設成功。

相信隨著傳統安防企業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以及安防AI技術的不斷驗證與優化改進,城市大腦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城市也將變得越來越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