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成語典故(三)

7、三令五申

在先秦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憑短短五千餘言小文便可以讓自己成為一代軍事鼻祖的人物,這個人便是孫武。雖然其所著《孫子兵法》為後世推為軍事經典鉅著,但其實歷史上對孫武本人資料的記載並不是很詳實,甚至連其生卒年月都無人知曉,《史記》也不過將其與孫臏、吳起一併寫了一篇《孫子吳起列傳》,可見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將孫武視為武聖人。正象三國時期的關羽生時並不是很出名而死後卻被尊為關聖人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越來越顯示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所以人們才將孫武子尊為武聖人。

說起孫武子,咱們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

大家一談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會想到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實根據歷史記載,筆者到是更相信後一種說法。吳王闔閭只所以能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孫武子功不可沒!

吳國在初期只不過是長江以南比較落後的一個國家,被中原諸國稱為“蠻夷之邦”。晉景公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吳人,教其乘車、射御、戰陣之術,使其攻楚。吳人自擾楚後,吞併了一些附楚的蠻夷小國,才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壽夢執政時,開始稱王。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扎,諸子中季扎最賢。壽夢臨終之時,想讓季扎接班,但季扎堅辭不受。於是壽夢將王位傳給長子諸樊,並遺命兄終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但是當餘昧病逝,王位依次應該傳到季扎時,季扎仍然拒絕王位。群臣遂奉餘昧的長子為王,是為吳王僚。這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嫡長子公子光。公子光認為:吳制兄終弟及,既然季扎不受,就應該嫡長子繼承,這樣王位當屬自己!於是公子光一心要發動宮廷政變,把王權奪回來。果然在楚人伍子胥的幫助下,公子光刺殺王僚成功,並將王僚之胞弟掩餘、燭庸以及勇武異常的太子慶忌等人一一除掉,自稱吳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幫助公子光成功登上吳王寶座的楚人伍子胥,在楚時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消滅楚國以報殺親之仇。至吳後見公子光有大志,便幫其發動了這場宮廷政變,以期吳王能為自己發兵滅掉楚國。但吳王闔閭登上王座後,並沒有馬上出兵伐楚,即便伍子胥多次提醒,闔閭仍未有出兵之意。伍子胥側面一瞭解,原來可能覺得自己是楚人而非吳人,若委以重任吳王闔閭有些擔心。於是伍子胥遍訪吳國,終得吳人孫武推薦給了吳王闔閭(其實此應為馮夢龍先生為《東周列國志》劇情所需而杜撰,孫武應該為齊人)。

孫武初見吳王闔閭,便獻上了自己所寫的兵法十三篇,吳王仔細看過之覺得孫武的確是難得的人才,便想用其為將,但覺得還應該再試試孫武的真才實學,於是對孫武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寫得非常好,不知道能不能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當然可以。吳王轉念一起,軍隊都是訓練有素的,若用軍隊試可能不一定顯出孫武的特別來,不如難為難為他,看他是否真有軍事天才。於是向孫武說:“先生用兵寡人不疑,不過先生的兵法能不能驅使女人?”孫武想了想說:“凡兵法者重其法而非其兵,若主帥執法嚴,什麼人都可以為伍,女人有何不可?”於是吳王將自己後宮美女一百八十人集中起來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任命吳王闔閭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併發給宮女每人一支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開始向宮女們宣講隊伍行進命令:“大家看好了,我讓向前就看我心胸;我讓向左就看我左手;我讓向右就看我右手;我讓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宮女大聲說明白了。於是孫武讓人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在傳令前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違令的後果,然後才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誰知宮女看到孫武如此認真地宣講覺得很好笑,於是不但無一人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嚴肅地對宮女們重申:“紀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這是將官們的過錯,請讓我再向你們說明一遍”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宮女們解釋了一番,然後再一次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宮女們整天在後宮侍候吳王,每個人為爭寵均重粉華衣,根本沒拿過兵器,哪見過這樣的情形?見孫武那個認真樣仍然是大笑不止。 孫武狠了狠心說:“紀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已經交代清楚了而兵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向執法官詢問:“軍中有令不行該當何罪?”執法官說按令當斬!於是孫武當即命左右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一見孫武動真格的要斬他最心愛的兩個妃子,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這兩個人是寡人最喜歡的妃子,無此二人寡人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寡人已知將軍用兵之法了,看在寡人的面子上,就繞過這兩個人吧。”可是孫武並沒有給吳王闔閭一點面子:“我已受君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不顧吳王的請求命左右將擔任隊長的兩位闔閭愛妃斬首示眾,並重新任命兩位排頭的宮女為隊長。宮女們見吳王愛妃都被斬,個個嚇得花容失色,哪敢再不聽令。於是孫武再發出命令,眾宮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再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沒有一個人敢兒戲了。孫武訓練好宮女後,面呈吳王:“女兵已練成,現在即使大王讓這些女兵赴湯蹈火也不會有一個人說不!”可吳王終因自己的兩個愛妃被處死心有恨怨而沒有立即啟用孫武。

這就是孫武子三令五申的典故。雖然吳王闔閭沒有馬上任命孫武為大將軍,但其畢竟有雄心大志,且已知道了孫武子的軍事才幹,是絕對不會因為兒女私情便放棄這樣一位軍事奇才的。不久吳王闔閭便認命孫武為大將軍,統領吳國三軍。而孫武也的確沒有辜負吳王的信任,在隨後的幾年中,幫助吳王安定國內,掃除吳王僚之胞弟掩餘、燭庸等隱患,最終出兵攻破楚國都城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為吳王闔閭稱霸諸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孫武子真高人,助吳王稱霸後便辭官不做引退江湖,至今人們也不知道其終老於何處。

孫武子留給後人的故事並不是很多,就算這三令五申的典故收錄於《史記》,其實也未必就真有其史實。不過真實歷史也好,後世傳說也罷,只要能為後人所回味,便是我們寶貴的歷史財富!

8、豫讓擊衣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正應了那句話:亂世出英雄。這個時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其實只做了幾件事,甚至是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便成為流芳百世的人物,晉國刺客豫讓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了解豫讓這個人,我們便不得不先說一下三家分晉的那段歷史。

說起春秋戰國,很多人立即會想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五霸前面說了好幾次了,戰國七雄也是家喻戶曉,哪雄呢?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就怪了,那個春秋時期威震一方,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怎麼到了戰國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呢?韓、趙、魏三強又是何時冒出來的呢?原來晉文公時,為了擴充軍力,文公便將本國的三軍擴為六軍,每軍設元帥一人。到晉景公時,六軍元帥逐漸發展成六卿共主晉政,哪六卿?為範、中行、趙、韓、智、魏六個世襲卿族,後來因範、中行主政時犯眾怒,被其他四卿滅掉,晉國便由趙、韓、智、魏四家主政。又過了幾十年,四家卿臣勢力越來越大,晉君反而不如四家,其中尤以智氏最強。

智家為了獨霸晉國,便想出了一個削弱趙、韓、魏三家而加強自己的主意:假借晉侯之名,讓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資軍費。韓、魏忍痛割了地,智家充為已有,而獨趙主襄子以為土地乃先祖拚命得來而不予。於是智家便約韓、魏共攻趙襄子,並約定滅趙後三分其地。韓、魏一來懼智家強大,二來也貪趙家之地,於是幫助智家將趙襄子圍於晉陽。智伯在久攻不下時借山洪暴發之機決開晉水衝灌晉陽,於是孤城晉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為勝利指日可待,在與韓康子、魏桓子視察水情時忘乎所以地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國呀,咱們晉國的汾、澮、絳可均是這樣的大河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聽後心裡一驚:既然晉水可以灌晉陽,那絳水也可以灌韓都平陽,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恰此時趙襄子使人策反韓、魏二家,於是韓、魏二家反決晉水倒灌智氏大營,最後將智伯殺死並滅其族,趙、韓、魏三家均分其地。後三家共請於周天子將自己封為諸侯此是後話。

滅了智氏後,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趙襄子了。還是趙家適子時,智伯便多次羞辱趙襄子,後智伯又集韓、魏之兵圍趙襄子於晉陽,差點讓趙家再次滅族。殺死智伯後,趙襄子為了解氣,便將智伯的頭骨做成了一個便器置於廁所內,讓其死後也遺臭萬年。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義士的不滿,這個人便是豫讓。在智伯兵敗時,豫讓也曾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只好逃往深山躲避。聽說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骨製成便器,心裡非常氣憤,便決定出山為智伯報仇。他先化裝成刷廁所的,揣把匕首混進趙家廁所塗牆壁,準備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刺殺他。可這趙襄子好象如有神助,在上廁所時忽然感到心慌,於是令人搜查,這一搜便將豫讓抓了起來。這豫讓也不抵賴,坦陳自己是想為智伯報仇。偏這趙襄子也是個很愛才之人,見豫讓如此坦城,必是義士,便想收為已用。豫讓當然不幹,趙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議殺掉豫讓,趙襄子想了想說:“主子身死後還能捨命為其報仇,豫讓真忠義之士!放了他吧。”於是將豫讓放了。

可豫讓自由後並沒有放棄復仇的念頭,還想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無奈趙襄子防範森嚴,豫讓一直無從下手。於是豫讓拿熱漆塗遍全身,生了一身疥瘡,容貌體態全部改變了,可上街乞討時聲音還是被妻子聽了出來。於是豫讓又吞吃燒紅的木炭,將嗓子弄壞,再上街乞討時連妻子都認不出來了。有位朋友偶然認出了他,流著淚說:“憑你的才學,只要肯為趙襄子做事,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機會接近他,到時候再找個機會殺了他多容易?何苦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呢?”豫讓啞著嗓子回答:“如果替別人做事還懷有二心,這決不是仁義之士所為,我雖想為智伯報仇,但決不能做那種不仁之事!”

苦苦地等待了很長時間後,刺殺趙襄子的機會終於來了。

趙襄子要視察剛剛竣工的一座橋。豫讓得知後便預先藏於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時起而殺之。可這趙襄子當是命不該絕,在座駕剛要上橋時,馬忽然長嘶不前,大臣進言:“臣聞良馬不陷其主,既然此馬駐足不前,前面可能有危險。”於是趙襄子命人搜索,果然在橋下將豫讓搜出。豫讓見自己再次刺殺趙襄子的目的仍無法實現時,便仰天長嘆一聲,然後嚎啕大哭。趙襄子有些不解:“知道殺孤為死罪,現在你是不是怕了?”豫讓止住了哭聲:“要是怕死我就不再來刺殺你了,我只所以傷心,是因為我死之後再也沒有人為智氏報仇了!”

趙襄子想了想還是不解,便問道:“當年你效力於範氏、中行氏時,範氏、中行氏被滅也沒見你有什麼舉動,反而投奔了滅掉他們的智伯。現在智氏被滅,你為什麼就不能為我效勞,而非要刺殺我呢?”豫讓回答:“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當年範氏待我不過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為報答他們;而智伯卻以國士來對待我,我也必以國士的行為來報答他。”趙襄子聽了大為感慨,覺得如此義士卻不能為己所用,實在可惜,但又不能再次放過他,於是解下佩劍給豫讓令其自盡。豫讓接劍在手向趙襄子磕了幾個響頭請求道:“二次刺殺您都沒有成功,我自知再沒有活命的道理。我死不足惜,只是報仇之志未酬。您若憐我之志,可否以衣讓臣刺之,以寓報仇之意,這樣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趙襄子也被豫讓這種執著感動了,果然脫下自己的錦袍遞給了豫讓。這豫讓接衣在手,怒目而視,就象面對真人一樣對趙襄子的錦袍連刺三劍!刺罷仰天長嘯:“智伯,豫讓雖無力為你報仇,今擊襄子之衣,也算為你報仇了!”說罷自刎而死。

豫讓擊衣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它不但載於《史記》刺客列傳,還被改編成了很多文藝形式。我們其實對歷史上是否真有豫讓其人並無所知,即便真有其人,也不過僅僅知道其報仇不成卻只能求個心裡平衡而已。這就應了那句話:結果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只要我們努力了,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問心無愧!

9、殺妻求將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在論及春秋戰國時代的兵家時,通常將孫武、吳起並列。那麼吳起是何方神聖,竟能與武聖人孫子齊名呢?翻開歷史看看還真讓人大吃一驚,原來這吳起乃是孫武子以後,善於用兵的同時又具有高深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幾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稱“孫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與商鞅齊名。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對後世用兵影響深遠。他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眾之心。總結吳起的一生,可以說功勳卓著,政績突出,連司馬遷之《史記》都將其功收入《孫子吳起列轉》,可見後世將吳起列為軍事大家並不為過。那麼,歷史上的吳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吳起應該是個有遠大理想抱負,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之人。吳起出身並不顯貴,少時家境一般,但生於小國衛的吳起卻從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業。為此,可以說吳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了能出人頭地,吳起努力求學,先後就學於孔子之後曾子及子夏,學習儒學及兵法。學習期間可謂心無旁騖,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此竟六載沒有回家探視老母,就連老母病故也不過大哭一場後便學習如故。雖然後世對此多有詬病,但吳起好學之情可見一斑。果然經過數年專心學習,吳起終於學業有成!

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拜吳起為大將迎戰田和率領的強大的齊軍。吳起受命後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因當時齊強魯弱,齊將田和又得知魯國用吳起為將,更有些輕視之心。於是吳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這種驕敵情緒而一再向對方“示之以弱”,當田和派人以講和為名到魯營探聽虛實時,吳起盡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並以卑謙之詞應對齊使,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痺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正當齊使以為魯軍全無戰鬥力回報主帥時,吳起卻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這樣的戰例在吳起一生的作戰史中比比皆是,效力於魏文侯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更是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從而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吳起除軍事才能卓著外,還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吳起只好到楚國謀職。楚悼王早就聽說了吳起的大名,於是到楚國不久便被認命為令尹(相當於相國)。吳起對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無比,便向楚王建議:“楚國土地方圓數千裡,有雄兵百萬,按實力早就應該稱霸諸侯了。只所以到現在還默默無聞,主要原因還是養兵失道呀。所謂養兵之道,必須先聚其財,後用其力。如今朝中滿是無用之官,已經過了很多代所謂的皇親貴族也由國家供養。相比之下為國打仗的戰士卻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機制怎麼能讓前線的戰士們人人懷有為國捐軀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請授權臣對此進行改革,裁冗官,減皇族,廣集糧,厚待敢戰之士,如果這樣還不能使我國強大,臣寧願領死!”於是楚王用吳起之計大力進行一系列改革,最終使楚國兵強馬壯,雄視天下。

另外,這吳起還可以說是智慧過人,舉一個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吳起在楚的改革觸動了許多楚國貴族的利益,於是很多楚國王公大臣均想置吳起於死地而後快,但因悼王寵信吳起,那些人也無從下手。可當楚悼王死時,那些人覺得吳起沒了靠山,便發動叛亂攻打吳起之家,吳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絕無活路,於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屍,射中悼王之屍者必然死罪,這樣自己雖死也會有人為自己報仇!果然追殺吳起的楚貴族為了殺死吳起便沒有想太多,儘管吳起抱著楚悼王之屍,眾人還是萬箭齊發,將吳起射成了刺蝟。當然吳起雖死楚悼王之屍也不能免,同樣被萬箭穿身!悼王葬後,楚肅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屍體之人,因此被誅滅宗族的竟有七十餘家!身死還能為已報仇雪恨,將仇人盡誅者,吳起之外還有幾人?吳起之智可謂天人!

也許上帝太強調公平,給人以大智,必同時賜其大難。吳起如此神人,但卻為世人所不恥,主要還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殺妻求將一說便可讓其臭名遠揚。

在到魯國做中大夫前,吳起便已娶齊人田宗之女為妻。所以當齊軍伐魯,魯相國公儀休向魯穆公建議“欲卻齊兵,非吳起不可"時,穆公卻一直沒有答應。因為魯穆公覺得雖然吳起確有大將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齊人,一般來說至愛莫如夫妻,吳起既然娶了齊人之女為妻,若為魯將難保不為齊國著想而不能全力為魯。吳起得知魯穆公的擔心後,二話沒說便回家了。見到妻子田氏便問:“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祿萬鍾,名留於千古,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 ”田氏想都沒想便說:“那是當然了。”吳起又說:“如果我想成為那樣的人,你能幫我嗎?”田氏當然說全力支持了。於是吳起說:“現在齊師伐魯,魯侯想認命我為將軍,但因為我娶了你而懷疑我不會一心助魯。如果將你的腦袋獻給魯侯,魯侯必然信任我,到時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聽了大驚失色,還沒等開口說話,吳起早已揮劍斬落田氏之頭。其實作為禮儀之幫的魯國之君,魯穆公對吳起這種殘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顧的,只是若於國中無能人才起用了吳起,可是得勝後終因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而棄之不用。

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的確不能為以禮儀著稱的國人所認可,所以多年來儘管吳起智慧過人,但卻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不過想想也是,如果由聖人統治這個世界,聖人的能力越強,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於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統治這個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於地獄!如此看來,吳起才高八斗卻不被後人所推崇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