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曹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曹操歷來被看作篡漢的“奸雄”。特別是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傳和戲曲舞臺上對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把曹操視為“曠世奸雄”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戰略家的毛澤東,酷愛歷史,嫻熟歷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他總是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歷史,分析歷史,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劉大年所說:“歷史學家學的史書不比毛主席少,但是任何一個歷史學家都無法與毛澤東相比。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是帶著他固有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審讀歷史。他不囿於前人已有的結論,而注意在大量的史料中去蕪存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獨到的精闢見解。這是毛澤東特色的讀史。”4000萬言的《二十四史》,毛澤東以偉人特有的頑強毅力,30餘載數次捧讀披覽不輟,其中,《三國志》是毛澤東圈點批註評說較多的史書之一。毛澤東探賾索隱,破除迷信,對曹操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評價。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毛澤東肯定曹操不作土黃帝,不搞分裂,力促統一的歷史功績。

公元175年,即漢靈帝熹平4年,曹操舉孝廉,徵拜為議郎。曹操小時候頗為聰明而富於機智,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其父曹嵩乃富豪,以一億錢買了三公之一的太尉職務,但任職時間甚短暫。司徒、司空、太尉相當於首相、副首相、國防部長,謂之三公,皆為國政中心人物。黃巾起義的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國豪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年曹操29歲。當曹操為騎都尉,約等於騎兵團長時,劉備只是軍中的一個小隊長,而孫權還是個剛會走路的兒童。騎都尉曹操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俸祿二千石。公元187年,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卻未赴任,回故鄉譙縣潛心研讀《孫子兵法》之類的書籍。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為八校尉中之典軍校尉,掌管中央軍八大師團之一。公元192年,董卓被殺,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陣營幾近解體,羽毛漸豐的曹操擊敗黃巾軍,“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具備了與群雄逐鹿天下的實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企圖統一中國,但赤壁之戰失利,退回北方,天下呈三國鼎立之勢。公元220年,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

毛澤東肯定曹操不作土黃帝,不搞分裂,力促統一的歷史功績。堅持統一還是分裂,是毛澤東褒貶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依據。《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說,劉表曾“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舉甲十萬。”盧弼在《三國志集解》注說,劉表此時不再向漢王朝“供職貢”,並非法擅自“效祀天地”,服飾器用也仿擬黃帝。毛澤東在此批註:作土黃帝,孟德不為也。毛澤東把曹操和劉表加以比較,貶劉褒曹,表示了對曹操的肯定態度。1959年2月,毛澤東讀了《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翦伯贊寫的《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一文後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的兩晉統一鋪平了道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是繼承司馬遷的傳統,而是繼承朱熹的傳統。” 1975年,毛澤東在談《三國志》時對曹操的歷史功績做了總體評價:“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時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是曹操那時打下的基礎。”

在當時,因為封建的正統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視篡位為大逆不道,群雄多以匡扶漢室之名競起,故曹操不願意授人以把柄,樹敵過多,置自己於被動地位,使天下人與之離心離德,所以,曹操雖不屑於做土皇帝,但並不表明曹操沒有做天下一統的皇帝的野心,只不過心有顧忌、時機還不成熟罷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而按照漢帝國的規定,只有皇帝的兄弟或皇子等直系皇族,才有資格被立為王。漢之創立者高祖劉邦甚至遺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所以,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但卻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關於荀彧的死,史書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諡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第二年,曹操進封魏公。可見,曹操欲進爵國公,都受到了如此大的阻撓和反對,做皇帝確實是曹操非不願為之,而是不敢為之也。不過,曹操不偏安一隅,志在統一中國,併為此傾注畢生精力,堪稱是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偉大人物。正如曹操誠懇地說:“設使國家無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對身邊工作人員充滿感情地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加之天災人禍,導致糧食奇缺,民生凋敝,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漢獻帝及其皇室、隨從百官在遷都的過程中,都為缺糧發愁,袁術更是因疾病和飢渴而死於投奔袁紹的途中,各軍團、義軍如蝗蟲移動的目標是糧食,安土重遷的農民不堪掠奪被迫四處流浪或從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為長遠計,設置屯田都尉及典農中郎之類的農政官吏,全力開展屯田作業。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當年僅許地一帶,就收穫米糧百餘萬斛。一斛約合20公斤,百餘萬斛米糧能養多少人,不難計算。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曹操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大力制止對農民的亂攤派行徑,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受到了農民的擁護。曹操重視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先後開鑿或整修溝渠,比如白溝、利漕渠、泉州渠、新河。 曹魏的屯田和水利發展,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對於遭受長期戰亂破壞的中原地區經濟起到了恢復發展作用。經過曹操的苦心經營,曹魏之地兵強馬壯,人人心馳神往,就連皇帝和大臣也欣然離開缺糧的洛陽東遷到許城,建立宗廟社稷,定都於此。同時,皇帝罷黜三公,封曹操為大將軍,給了曹操獨裁的權力。

史書記載,天子曾派御史持節冊命曹操為魏公,冊文說:“ 您鼓勵農業,農民耕作努力,糧食絲帛都有積存,國家事業因而興盛……。您提倡謙讓,並使人民實際去做,因而年齡大年齡小的都講禮貌,社會上下一片和諧……。您輔佐朝廷發揚漢朝風俗教化,直達四方,使遠方民族改變精神面貌,中原精神生活更加充實……。您嚴格按國家法律辦事,揭露犯罪行為,觸犯國法的,沒有能逃脫懲處……。”冊文難免有一定水分,但應該說反映的基本是事實。《魏書·武帝紀》記載的“魏國之富起於棗祇”,《魏書·高柔傳》記載的“高柔不因 權貴曲法”,《三國志·劉馥傳》記載的“劉馥興水利修屯田”,《魏書·杜畿傳》記載的“杜畿治河東”等,都體現了曹操正確的治國方略得到貫徹落實,並取得了明顯成效。曹操能夠在群雄競起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因素在於他重視農業,為自己征戰四方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海……。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接見河南安陽縣委書記時談到曹操,他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海……。”

曹操深知國以人治、政以才興的道理,求賢若渴。建安十五年,曹操出任丞相後下達《求賢令》道:自古以來,秉承王命、立業開國的君主和振興國家、大治天下的君主,無一不是依靠賢子輔佐朝政的。至於賢才君子就出自民間,問題是在上之人不去尋求,靠偶然怎麼能得到?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這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論語》雲:“如果叫孟公綽作晉國公卿趙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餘裕的 ,但讓他當滕、薛這類小國的大夫卻沒有才能。”假如首先必須是廉潔之士,然後才可以任用,那麼齊桓公又依靠誰來稱霸天下!方今世上該不會沒有姜太公之類外表樸素而內懷英才,垂釣於渭水邊的人吧?該不會沒有陳平那類稱盜嫂受金而未逢無知的人吧?你們要輔助我,在各地發現人才,唯才是舉,只要是人才,我定會加以任用。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曹操下令道:品行端莊之士未必能積極進取,積極進取之士未必品行一定端莊。陳平豈是重視品行之人?蘇秦豈是保受信任之人?但是陳平奠定了漢家基業,蘇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國。由此而言,即使士人品行有缺失、短處,又豈能廢棄不用!有關部門如能清楚這個道理,那麼,有才能的人就不會有所遺漏,為官的人就不會荒廢其職了。

建安二十二年八月,升為魏王的曹操下令道:從前,伊勢、傅方都是地位低下之人,管仲卻是齊桓公的死對頭,但他們被任用之後,都使國家興盛起來。蕭何、曹參都是縣吏,韓信、陳平或身負汙名,或受過恥笑,然而最後都成就了王業,聲名流傳千載。吳起為人貪狠,他殺死妻子,以求別人的信任;散發錢,以謀取顯官要職;母親去逝,居然不回家居喪。然而,他在魏國任職時,秦國不敢南下征服楚國;方今天下該不會沒有流落民間的至德之人吧?或者果敢勇武、捨身忘我、臨陣力戰之人吧?如凡庸守俗之吏,卻有高才異質,可充任將官郡守的;身負汙名、行遭恥笑或不仁不孝之人,卻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以上種種,只要你們瞭解,就應舉薦,不要有所遺漏。

曹操愛惜人才,懷柔感化人才,重視人才使用,已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程度。曹操揮兵下邳,收降關羽。然而,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仍“厚遇關雲長”,關羽解白馬之圍後,棄賞修書離去。曹操諸將見狀,欲追,曹公嘆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劉宋裴松之即言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張邈反叛,劫持了曹操部下畢諶的母親妻子,曹操准許畢諶前奔敵方,而畢諶表示絕無二心,曹操嘉許,畢諶感動流涕。然而,畢諶卻隨即叛逃。後來曹操擊破敵軍,生擒畢諶,眾人都為之擔憂。曹操則說:“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忠於君乎,吾所求也。”又任其為魯相。曹操任命的河內太守魏種曾經受到特殊信用,張邈叛亂時,曹操曾感嘆道:“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後來聽說魏種也投靠了敵軍,憤怒地說:“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然而,後來平叛勝利活捉魏種後,曹操又說:“唯其才也!”於是釋其縛而用之。

張繡曾襲擊曹操,曹操大敗,在戰鬥中曹操被流矢射中,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後來,張繡降曹,曹操不計前嫌用人為上,拜張繡為揚武將軍,且論功行賞,屢次受封提升。世上能做到這一點的絕無僅有,可見曹操這個非常之人的非常之處。在這次戰鬥中,虎將典韋為保護曹操而戰死,曹操聞典韋已死,為之痛哭,招募間諜取回他的屍體,親自臨哭,遣其歸葬襄邑,拜其子典滿為郎中。車駕每次經過,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韋,拜典滿為司馬,引為近侍。

郭嘉是三國時的著名謀士,曹操得郭嘉十分高興,認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多謀善斷,對事物情理言必有中,為曹操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郭嘉三十八歲病死,曹操祭奠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則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後來,曹操兵敗赤壁,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由此可見,曹操對國之棟樑的追思和神往。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對周小舟、周惠、李銳說:“國亂思良將,家貧念賢妻。這是《三國志·郭嘉傳》上的話。曹操打袁紹吃了敗仗,於是想念郭嘉。”

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的決戰,是決定天下局勢趨勢的戰役。曹操能夠以區區2萬兵馬擊潰袁紹10萬精兵,與曹操善於籠絡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有直接關係。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得賢者昌,失賢者亡。”三國最激烈的競爭就是人才競爭。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白帝託孤、劉備摔孩子……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說的就是劉備善於感情投資,籠絡人才。曹操對人才的渴求、人才的挖掘、人才的愛惜、人才的使用,更勝於劉備,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程度。曹操能夠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看待人才問題,千方百計挖掘和招攬各類人才,凸顯了曹操的遠見卓識。毛主席稱曹操用人搞“五湖四海”,就是說曹操用人不設框框、不搞宗派、不劃圈子、不看身世、不論貧富、不辨老少、不管敵友,唯才是舉。因此,曹操手下武將如林,文官似雲,聚集了一大批通曉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的人才。而劉備手下只有孔明、關羽、張飛、趙雲是優秀人才。東吳的人才總量和人才素質更無法與曹魏相比。所以,三國鼎立,尤以魏最為強盛,並得以最終三國歸晉。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毛澤東欣賞曹操的文采,曾說:“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他對曹操的《觀滄海》很是喜愛。1954年7月23日,毛澤東特意給女兒李敏、李訥寫信說:“北戴河、秦皇島一帶,是曹孟德到過的地方。他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毛澤東評價曹操的詩,說: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毛澤東閒暇時,還圈閱曹操的詩,書寫曹操的詩,可見喜愛之一斑。

曹操不僅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他“外定武功,內修文學”,與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史稱“三曹”。《魏書》曰:“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曹操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他的文學作品《蒿里行》《短歌行》、《碣石篇》、《龜雖壽》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

東漢末年,社會大分裂、大動盪,百業凋敝,國家殘破,但建安文學卻大放異彩,“俊才雲蒸,作家輩出”,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的興盛,與曹操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厚愛文士,且以鄴城為中心的中國北方,政治局面相對穩定,故許多飽受戰亂之苦的文士,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曹操對俘獲的反曹集團的“文膽”,愛其才而不咎,並予以重用。如陳琳曾任袁紹屬吏,撰寫檄文,聲討曹操,但曹操破袁紹後,不計前嫌,籠絡陳琳於羽下。相較於漢武帝的“待詔金馬門”的“言語侍從之臣”來說,七子等鄴下文人與曹氏父子的關係,尤其是與曹丕、曹植的關係,更多一些知音見賞、習氣相投、互敬互重的情感交流,而不盡是純粹的君臣關係。所以,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曹操父子政治地位顯赫,文學成就很高,成為當時文壇領袖,是集中體現“建安風骨”特點的代表作家,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雲:“魏武治國,頗雜刑名,文體因之,漸趨清峻。”曹操治國理政,崇尚法家刑名之學,力戒繁縟,餘風所及,文章便形成了“清峻”的風格。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海濱散步,背誦曹操的名詩《觀滄海》,面對浩瀚的水面,產生了與曹操這位歷史人物的心理共鳴。他找來地圖,查證出“曹操是來過這裡的”,又說:“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公元207年,曹操率領他的軍隊遠征塞外之地烏桓。這是能否統一北方的關鍵一役。曹操凱旋歸來,路過北戴河一帶。他觸景生情,寫下了《觀滄海》。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寫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著名政治家曹操被貶為曠世奸雄,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滄海桑田,世事鉅變,面對千古不變的“蕭瑟秋風”,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人物,毛澤東和曹操確有某些相通的氣質與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