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政治全角度論:長三角(上海)和珠三角(香港)誰更有優勢?

老司機走江湖


  • 我國三大國際化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都非常重要,發展潛力巨大
  • 新培養的三大城市群長江上游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黃河中游城市群,同樣潛力巨大
  • 前面三大城市群,共同特點是沿海港口,進出口貿易發達,進口加工業發達。
  • 長三角



  • 珠三角



  • 後面三個城市群,共同特點是內陸大江、大河平原盆地,人口稠密、資源豐富,生產消費量大,開放了進出口貿易。



  •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從依靠東南沿海吸引外資,進出口貿易為主,向平衡、充分發展,刺激國內消費為主轉變。國內消費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



  • 改革開放之初的利用海港,進口就地加工再出口,進口加價內銷,吸引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和廉價資源時代即將結束。
  • 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吸引青年勞動力流動人口常住,沒有戶籍。這種模式下,不需要大量建設與社會應該配套的醫院、學校、養老院及保障體系。不斷加大打工者勞動強度和平均勞動時間,加快新舊員工進出速度,減少員工平均工齡,降低養老成本。以高強度、高節奏、高消費、高房價不斷刷高GDP。








  • 不養老、不撫幼、缺乏教育,待打工者老了、病了、累了同樣不養其老,缺乏社會責任的經濟特區模式無法持久。
  • 長三角、珠三角都是上述模式下的受益者,如何適應社會發展主流,造福周邊地區才是主要發展方向。
  • 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經濟、金融、航運、科教、醫療配套,工業體系健全。



  • 珠三角以香港為龍頭,社會體系健全。



  • 以深圳為代表的以常住流動人口為主的經濟類城市,社會責任承載力欠缺,無法與具有社會責任的強省會長期競爭。




  • 廣州、南京、杭州等社會責任類城市依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符合人類養老、撫幼、教育、醫療、生活的政治社會底蘊將成為主流。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先從地理角度來看,

1、長三角位於我國海岸線的中點,而珠三角是我國的南大門。長三角是長江的入海口,珠三角是珠江入海口。放在幾十年前,由於造船技術有限,船舶都不太大,長江的航線深度完全夠用。再加上江南自古就是我國最繁華的地方。珠三角是完完全全沒辦法跟長三角比的。但是隨著船舶越來越大,長江的航線深度完全不夠用了,加上南京長江大橋的限高,我國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珠三角航運這一塊完全不輸長三角了。

2、珠三角平原面積有限,周邊全是山地。所以除了珠三角,非珠發展就差的要死,而江浙一帶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江蘇,所以整體江蘇浙江發展要比廣東均衡很多。地形山地多還有一個不好處就是鐵路,公路建造起來更加的困難。

地理上長三角略勝於珠三角,主要是勝在平原多。對外貿易這一塊,雖然有長江,但是優勢不大。

政治上講

如果不算上香港,那麼長三角政治地位肯定是高於珠三角的,上海市委書記出過江,朱鎔基等等。直轄市不愧是直轄市。但是算上去香港澳門了,不好說。香港現在的身份比較特殊。香港有自己的貨幣,除了軍事和外交,其實香港跟國家沒有區別了(僅僅從權限上講)。但是我還是覺得上海政治地位高。不然深圳廣州與上海競爭,都是失敗。深交所與上交所的競爭,受傷的永遠總是深圳,這裡不細講了。為了支持上海的金融中心,人民銀行在上海成立第二總部,深圳可能嗎?深圳都被降成支行了。為了支持上海航運中心,浙江不得不將大小羊山給上海。深圳缺地,可能給深圳嗎?廣交會辦了一百多界,為了支持上海,又搞一個進口博覽會。大飛機,怎麼的其實西安更合適吧。上海民航這麼繁忙,還有西安有西飛。結果還是放上海。然後還有自貿區。

政治上,長三角肯定勝於珠三角的。

經濟上講

珠三角市場經濟發達,長三角工業更加的齊全。但是要我說還是珠三角強一點。畢竟有香港這個bug在。人民幣真正市場化,全球化之前,香港還是最自由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了。




塵世小書童


1、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有三個世界級城市

大家都知道城市群經濟有一個理論叫做增長極,當一個區域有多個世界級增長極出現的時候,這個區域的經濟輻射能力、世界貿易影響力會更強大:

粵港澳大灣區正好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分別是:香港、廣州和深圳。其各自的定位又具有差異化,首先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紐倫港被稱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廣州是中國面向世界尤其是東南亞的橋頭堡城市,又有一個稱號叫做“第三世界之都”,廣州有將近50萬黑人。所以廣州在世界的經濟影響力也是很大的。深圳,完全是中國花了40年時間,全新打造的高配置城市,是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之都,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中心。一個城市群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放眼全球,只有三個競爭對手,分別是紐約都市圈、舊金山灣區、東京都市圈。

長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即上海是主心骨,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都是副中心,還有很多經濟強市,比如蘇州、無錫、寧波等等。該區域經濟橫跨三省一市,所以說,長三角走的路線是大而全。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是有幾個城市群組合起來的,比如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城市群、浙江東部城市群、合肥都市圈等組合起來的。

珠三角與長三角,一個是聚合的發展戰略,一個是分散式的發展戰略,一個以質取勝,一個以量為優。其實就是代表了我國兩種經濟模式,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我認為經濟始終還是講究效率,從這一點來看,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更佔優勢。

2、深圳與上海,誰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領頭羊

上海是長三角的領頭羊,乃至中國的第一大經濟城市,這是公認的數據,

但是在珠三角,香港、廣州、深圳都想做第一,誰會成為第一名呢?國際層面上來說,香港是第一,廣東省層面來看,廣州是第一,但其實,按經濟實力來說,深圳是第一。也就解釋了建設港珠澳和虎門二橋的一些心思。但是即使這樣,也不會改變深圳是粵港澳中心的現實。

但是放眼未來二十年,這個局面極有可能發生變化,因為中國有個城市叫深圳。有人多人開始笑了,深圳面積不過上海的1/3,人口相當於上海的1/2,怎麼跟上海比,其實從經濟增量來看,深圳2017年GDP增量已經超過上海了,更可怕的是,深圳的GDP增速遠遠高於上海,十年前的深圳,GDP大概只有上海的55%,而現在,深圳GDP佔到上海的75%,且每年都在提升,所以才有了魏老師的一篇文章《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幹不過前海》,此文的根據是深圳的經濟優勢是經濟結構,上海的優勢是外資實力。

於是很多人好奇,深圳不到上海一半的人口和1/3的面積怎麼去超上海,我的結論是:確實,深圳整個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只有1500萬,也就是說,深圳要發展成為20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必須有500萬人住在環深地區,然後工作在深圳的高樓大廈裡面,這種現象,不用多久,未來十年就會實現,東莞、惠州、中山都會變成深圳的飛地。對了還有深汕特別合作區,單獨看深圳是比上海小很多,但是如今的深圳+東莞部分+惠州部分,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其實已經超過上海了。從表面上來看,上海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泛深圳都市區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

總結

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個勝在質量,一個勝在數量。誰更具優勢,我們都不知道,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深圳與上海,將來誰將引領中國經濟,我認為還是深圳!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要超越美國,最根本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多建設幾個類似深圳這樣的城市,科技、新經濟、創新產業、以高精尖的技術作為經濟的增長的核心驅動,這一點上海乾不過深圳!華為、大疆創新、華大基因這些企業,選擇深圳而不在上海,因為創新就是深圳的基因。


蔣昊說經濟


長三角也好,珠三角也好,都是祖國的寶貝疙瘩,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如果問長三角和珠三角哪個對國家更重要,就好像問是你的右手重要,還是你的左腳重要。但如果換個問法,未來長三角和珠三角誰的發展前景更好,就可以說出點門道來了:

在陸權時代,上海也好,香港也好,深圳也好,就是個小漁村,打打魚曬曬鹽,和漫長海岸線上的其他漁村沒有什麼區別。當航海時代開啟後,這些海邊的小漁村遇到了發展機遇,但發展最好的是那些港口條件極佳,陸運水運便捷,可以用最低成本將周邊的絲綢、瓷器運到海外的城市,如泉州、寧波、廣州等。但在進入全球貿易時代後,這些港口卻因為禁海政策、倭寇施虐以及海外航線的破壞,都有不定程度的沒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泉州。

而在英國佔據香港後,因國內政策的原因以及英國在香港的多年經營,香港便取代了廣州港原先的地位,得到了騰飛的機會。香港港口的發展,不再是簡單的貨運中轉站。國外的先進技術來到香港,珠三角地區的人力(以各種方式進入香港)、物資進入香港,使香港成為了地區的產業發展高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香港成為了大陸和世界產生經濟往來的重要窗口。過去,人們總是認為,是香港的發展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實質上,沒有珠三角這塊腹地,香港就是個空港。

再說到上海。上海之所以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化大都市,首先在於其地理位置:長江口。在貨輪噸位還不那麼高的時候,全球貿易的船隻可以直接經東海進入長江,幾千公里長江腹地的物資、產品可以源源不斷地由上海運到全世界。而隨著貨輪的噸位不斷增大,上海本身的航運條件遇到了瓶頸。這個時候,上海就要尋找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在舟山。今天浙江的洋山港就由上海管理。歷史上,英國曾經想佔據舟山。假如計劃成功,那麼,中國的發展命根子就被英國人掌控了:憑藉長江出口和中國海岸線上居中、且最好的寧波舟山諸港口優勢,上海擁有的發展基礎世界少有。海運中心、河運中心加上之後的空港中心、陸上交通中心基礎,讓上海成為長江流域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區的核心點,為今後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中國掌握世界經濟話語權打下了基礎。而新的全球互聯網產業中心,則正在上海邊上的杭州冉冉升起。

所以,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優勢比較,很多人的眼光只在香港和上海身上,有的看得遠一點,在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身上,或者再遠一點,在珠三角面對的東南亞和上海面對的東亞身上。但是很多人忘了,上海的最大資本,在於身後的長江流域經濟帶。當中國還是個地區性大國時候,長三角和珠三角難說誰強誰弱,但當中國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時候,上海的真正實力才會爆發出來。那個時候,更多的是香港甚至新加坡,需要好好思索下怎麼發展問題了!


單問者


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城市群,都是中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剩下一個是京津翼城市群),一般來說,每個城市群都有一個代表,就像qq群一樣,總會有個群主;一個班,總會有個班長。而長三角的代表,非上海莫屬;珠三角呢,現在多了個名詞,叫粵港澳大灣區,而這個灣區誰當老大好呢,目前來說,香港是最合適的,至於未來,可能會繼續是香港,也有可能是深圳、廣州。

長三角PK粵港澳灣區,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妥的,實在是長三角包括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長三角範圍有多大呢?整整21.17萬平方公里,這其中包括了上海、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等九個地級市、浙江的杭州寧波嘉興等8個地級市和安徽的合肥蕪湖安慶等8個地級市,一共26個市,總人口達到了1.5億人,這簡直就是巨無霸啊。

我們再來看看粵港澳大灣區,它包括了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的廣州深圳等九個地級市,面積只有5.6萬平方公里,只有長三角的26%左右大,人口方面,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大約為6672萬人,人口方面大約是長三角的45%。



所以如果用兩個地區的GDP總量去對,我覺得是不公平的,就像雖然上海的GDP早已經超過香港,但在國際上很少會有人說上海比香港強,在城市世界城市對比中,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顯示,全球一共有55個城市進入Alpha級別,也就是世界一線城市。其中Alpha++級別的僅有倫敦和紐約兩座城市。Alpha+級別的有8座城市,其中中國入圍的城市有香港、北京、上海,分別排在整個名冊的第三、四、六位。


從地理優勢上來說,兩個地區基本打平,長三角,中國東部的門戶,經濟影響力輻射整個中國東部,影響力越來越大;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中國南部的門戶,守護著南海,影響力蔓延到東南亞。

論政治角度,粵港澳大灣區略比長三角強,為何這麼說呢?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著兩個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和兩個副省級城市(廣州、深圳),而長三角有著一個直轄市(上海)和三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各自四個城市,香港和澳門擁有高度的經濟、政治自治權,同時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甚至能發行自己的貨幣,而直轄市是中央政府管理的省級行政單位,這麼解釋下,大家應該能看得出我為什麼說粵港澳大灣區的政治方面比長三角強了吧。



多元化發展是中國的未來,長三角的長江經濟帶和和珠三角的粵港澳大灣區這兩個地區不一樣的發展模式,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可持續性的發展,避免像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拉美地區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期待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Sultan看世界


上海市政府一面在喊“汙染防止攻堅戰……”,但上海市自來水公司一面在每年大量製造供水管道的汙染,居民反覆投訴,自來水公司卻荒唐地說這些內壁塗刷建築水泥砂漿的自來水供水管道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上海的自來水水質再好,但我們老舊小區現更新的管壁塗刷建築水泥砂漿作為管道塗層的球墨鑄鐵自來水供水管道,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我們這裡的老百姓都不解:為何不使用管壁光滑,又有利於人體健康的PE自來水管道?而現更新鋪設的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建築水泥砂漿作為管道塗層的自來水供水管道,現我們這裡老百姓的餘生,每天都不得不喝這從塗刷建築水泥砂漿管壁的自來水供水管道里流出來殘留全是水泥粉末的自來水,其中還流經二次供水改造時,更新的再生塑料水管,而且還必須支付昂貴的自來水水費。不是說“以人為本”嗎?那誰來保障和確保我們這裡老百姓的供水安全?



瑾52880261


鄭智地理,既提升了香港上海,也制約了香港上海,皆隨國運起伏。

香港和上海幾乎同時開埠,區別在於上海直接成為長三角的龍頭,幾乎沒有過渡期,因為人傑地靈的富庶江南,欣然接受一個海洋經濟的大門,且無可替代。

而香港長期無法替代廣州,成為珠三角老大,當年省港省港說,向來廣州先香港後,這是不爭的事實。‘’英制‘’換算成‘’華制‘’,總有膈應,沒有廣州那麼以華對華,那麼無縫鏈接。1949年香港人口才百萬,同時期的上海人口近600萬,就可見一斑。

1949年以前,香港遠不如上海,其在珠三角的地位也就二哥,這個無可置疑吧。

50到70年代的閉關鎖國,使香港超越大陸所有的地方,讓人羨慕不已。一個1979年單程香港的親戚說,當時打工的月薪平均1000港幣,當時牌價合270元人民幣,約上海半年工薪。十年後親戚說,平均工資超一萬港幣。香港工薪如此快速增長,得益於對大陸進出口的雁過拔毛,因為其有完備發達的貿易體系,國內城市還在蹣跚學步。

當改革開放深入人心,廣州港,深圳港,寧波港,青島港,上海港嫻熟進出口了,香港就不再獨子旺孫,用鐵絲網圍起來,人口僅700萬的短板,彰顯無疑了。省港之說中,又多了深圳妖豔的身影,一對二,三士爭功,土豪哥弟靚,鬼佬自然衰。今天的北上廣深,月薪萬元很正常,香港月薪依舊徘徊一兩萬,還有80多比100港元的折扣。

港燦們淒厲叫喊,是國內經濟大步流星的伴奏,畢竟誰也不願被追上和超越,人類的地盤意識與生俱來啊。面對廣深都處下風,妄論對比上海,略有多餘吧。

都說港交所,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滬深交易所開通了滬港通,深港通,其意必善,其果又能如何呢?攜手共進,來日方顯長短喲。

平心而論,近現代史上,香港只有50到80年代這30多年,在鄭智地理上,引領珠三角,影響全中國。在今天,香港的發達和繁華,風情萬種,感染著端莊的廣州,魅惑著青澀的深圳……遠處,倜儻的上海目光流連, 淺笑自語:美少婦,真漢子,小鮮肉 😜

結論,香港的鄭智地理作用,在珠三角非大哥哥,倒也還是個大姐姐。上海的鄭智地理作用,在長三角,確實大哥哥。

回話題主,香港和上海對標自身所屬區域的優勢,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以下是我一週前的短文,附加說明)

珠三角,9個城市,長三角,26個城市,真的不好比較。

從規模上比,9城比26城,以少比多,珠三角頭籌完勝,還有一個香港沒有計算在內呢。

可明天呢?從長遠發展看,肯定是長三角更有後勁和韌勁。上海港加寧波港的吞吐,世界第一,足見長三角的力拔千鈞,扛鼎之氣。核電,衛星,軍艦,大灰機,可見長三角的輕重工業的均衡,科技的先進。

南大浙大,復旦交大,彰顯教育資源的雄厚;醫療衛生,更是名醫學院疊出,不勝枚舉……十強縣級市,江浙佔七七八八,向西聯漢渝,向北有齊豫,出海接日韓,江浙滬徽自身又都攪到一起了,極具合縱連橫巨大的經濟空間。

反觀珠三角,改開走先,九城豪邁,單省打破萬億美元,獨領風騷,至今無人能及啊。如果加上香港,更是如虎添翼,誰都忌憚敬佩。

問題來了,後勁韌勁呢?

不夠縱深的珠江流域,東南丘陵和雲貴高原的隔阻,長江流域的狙擊,南北習俗的差異,限制了廣東擴張的步伐。單一的日用普通工業的過剩,算上兩廣人口基數的乏力,必須突圍,又知向誰邊?

無意貶低揚棄,只是客觀分析短長,好像還是長三角的前程寬大康莊一些吧。

近代中國,無論政治經濟,開風氣之先,每每是珠三角;而最後重心,往往實錘在長三角。也許是珠三角重商講實利,長三角講究工商兼顧,長三角更加綜合些吧 。


鋼的花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主要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處。狹義上的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不含龍門)、中山、珠海、江門、肇慶(市區和四會),大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深汕特別合作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的兩大經濟發展極,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各有優勢。總體而言,長三角憑藉其廣闊的區域和多層次的發展體系,相比珠三角有更好地發展優勢。

首先,從總量上來講,長三角幅員遼闊,涉及三個省份一個直轄市,包含26個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長三角以僅佔中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中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總GDP為147194.41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9.78%。而珠三角主要是廣東省和港澳地區,包括11個市,面積較小。珠三角也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稱。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總GDP為 73118.77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9.83%。從經濟總量上來看,長三角GDP總量是珠三角的兩倍,兩者相差較大。

其次,從綜合發展水平的差異度來看,無論是年均值還是各時間點數據,協調發展水平最高的均為長三角城市群。雖然從變化趨勢上看,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的差異度在逐漸下降,但是和長三角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方面,均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較好,經濟發展指數的差異度較小;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度較高,但其差異度有明顯下降趨。

再者,從競爭力角度來看,珠三角主要是制度競爭力比較高,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一批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興起,港澳迴歸,實行“一國兩制”的制度,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斷髮展,推進城市化進程。而長三角則主要依靠區位競爭力,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通過高新技術,打造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地區享受到這一政策帶來的經濟利益,廣東省的政策優勢相對減少,長三角則可以憑藉其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最後,從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來看,珠三角是外資推動型,在吸引外資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長三角則是民資主導型,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國內資金越來越雄厚,對外資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珠三角的外資優勢不斷縮小,長三角則可以通過國內資本積累實現更好的發展。


大貓財經


題目說地理政治角度,不要忘了政史地不分家,歷史角度也很重要。在我國,一個地區如何發展,一要看政策導向,二要看地域潛力,三要看歷史積累與負擔。

先說點題外話,記得以前看書看過建國選首都一段,當時最中意的三個城市是北京、南京、西安,後來綜合考慮選定了北京。今天看來這個決定真是無比英明,如果選擇南京,那今天經濟南北差異勢必更大,如果選擇西安,離沿海開放地區太遠,發展勢頭也不會太好。而選擇了北京,與上海南北呼應,平衡了地區發展。歷史的選擇可以大大決定發展走向。

我記得上學時候學地理,全國四大工業區,遼中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但是逐漸的這種說法就不怎麼提及了。到了今天我們提的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地理範圍上大大擴大了,包含的範圍也從工業擴展到整個地區綜合發展。

現在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最平衡的地區。在大的戰略方針裡,長三角作為長江經濟帶的先頭部隊,一直領跑全國經濟。江南地區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多年的發展積累,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改革開放以後很快摸索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上海作為龍頭,在開發浦東以後,各個方面都突飛猛進,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的發展是全方位的,而且是帶動性的,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杭州、蘇州、無錫、南京、湖州等地各有特色,十分富裕。上海著重發展綜合性工業和金融,杭州著重發展互聯網新興服務業,蘇錫常外資和民營經濟齊頭並進……

珠三角講起來,發展起步比長三角還要早,依託港澳緊鄰,再加上特區優惠政策,從八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初期,珠三角發展速度冠絕天下。深圳的快速崛起與廣州形成雙巨頭,但是其他城市存在感不高,其實像東莞、佛山等地實力都很強悍。到了今天,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是建立可以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匹敵的城市群,已經有了三個世界級的大都市香港、深圳、廣州,這樣看來,似乎珠三角以後要超越長三角。

但是在我看來,以後長三角地區依然會牢牢把控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珠三角當然也是經濟中心,但經濟地位很難超越長三角。

為啥這麼說呢,首先上海的地位很難撼動,現在香港最大的功能是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口,上海也是一級金融中心,自貿區也已建立,而且是我們一手建立起來的,隨著人民幣地位提高和開放程度的深入,香港這兩方面的優勢將會被上海趕超。廣州深圳一直以來發展迅猛,無論是基礎加工業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一直遙遙領先,看起來是可以跟上海比肩的存在,但是上海自身也不是吃素的,各方面發展都很完善而且活力十足,是跟北京一起有巨大國際影響力的城市,這點是廣深無法比擬的。而且長三角其他城市發展比較均衡,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等雖比不上廣深,但整體實力十分均衡。最關鍵的一點是,珠三角直接輻射範圍主要是南部沿海香港和廣東一省,長三角直接輻射是上海、江蘇、浙江,範圍就廣了很多,這個戰略意義就重要了很多。GDP還是最直觀的存在。


2017城市GDP前三十里面,長三角地區除了上海還有七個,珠三角地區除了港廣深只有兩個了,而且排名第五的惠州與前面這些差距巨大,顯然在區域發展平衡方面,長三角兩省一市比珠三角單獨一省發展的還要好。

在我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會發展成世界一流的城市群,政策方針和區位優勢都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但是長三角地區到時候應該已經實現了世界一流城市群的目標,規模和質量比珠三角還要好。


一覽眾河小


如果中國東部弧形的海岸線是一張弓,那麼長冮就是這張勁弓上的一支利箭。上海正是這枝箭上鋒利的箭頭,他將飛出中國,飛向太平洋,飛向全世界的。

上海開埠100多年以來,對中央歷代政府的財政貢獻永遠是第一位的。在解放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上海每年對中央的財政貢獻相當上繳一個上海市(總資產),這個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是任何其他城市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上海開埠以來的迅速發展,除了地理和環境優勢外,最主要的是長期來象磁鐵一樣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匯聚上海,促進了上海的競爭,造就了上海的發展和繁華。

希望中國能出現幾個象上海那樣的城市,形成互相竟爭和互相促進的形勢。中國的發展會真正上一個新的臺階,創造出新的騰飛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