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杜甫是他的自畫像?秦始皇、唐玄宗長得都一樣?上學時課本上曾慘遭我們塗鴉的歷史人物,其實都大有來頭。

不止當代人喜歡塗鴉,古人也很瘋狂。塗鴉文化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時代,大文學家屈原就曾在牆壁上寫過詩賦。據漢朝人記載,屈原到先王的祖廟以及公卿大夫的祠堂觀賞,見到牆上刻的先賢往事,引發內心共鳴,便在牆上題詩紀念。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不過在屈原那個時代,塗鴉還沒有形成風氣。畢竟先秦時教育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全國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連字都不認識,何況題詩於壁了。

題詩於壁真正形成風潮,是在唐宋時代。一方面教育普及了,吟詩填詞作賦成了普羅大眾的雅興和愛好。一方面交通逐漸發達,隨著旅遊和通商的傳播,大量旅舍館驛成為曝光度極高的公共平臺,文人墨客們為擴大知名度,往往愛在牆壁上題詩寫詞。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例如傳播度極高的《題西林壁》,就是文化巨咖蘇軾旅遊廬山時詩興大發,在西林寺粉牆上寫下的。其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僅給廬山做了一個超級推廣,還貢獻了一個頗有哲學意味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話題。

蘇軾的文采拿來炫技自然無可厚非,但對一般人來講,題詩於壁,可能就懷著其他的目的了。比如有的是懷念舊情人的。唐朝詩人崔護在長安城南莊,於桃花盛開時節遇到一位美嬌娘,心中從此想念成痴,次年再去,卻已人去屋空。崔詩人鬱悶不已,便寫下那篇“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名詩。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南宋大詞人陸游也有過類似的做法。陸游年輕時與表妹唐婉感情深厚,不料遭到陸母強行拆散,唐婉無奈改嫁他人。陸游後來到沈園遊玩,巧遇唐婉夫婦,陸游心中痛苦萬分,便在沈園牆上寫了篇懷念前妻的《釵頭鳳》。不過唐婉已是人妻,這首《釵頭鳳》寫的情濃意重,未免令人尷尬。後來沒多久唐婉便憂鬱去世,很難說與這首詞沒關係。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還有的是抒發不平之氣的。唐玄宗時皇宮中有位侍讀的學士薛令之,因嫌待遇低,便在宮中牆上寫了首詩:“朝日上團團, 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無以謀朝夕,何以保歲寒?“大意就是,堂堂的御用學士,居然待遇這麼差,快把人餓死了有沒有……

這位酸文人大概想讓皇帝看見,給他改善一下生活。唐玄宗還真看到了,不過皇帝並沒有慣毛病,直接和了一首詩:“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意思是,就你這種沒本事的會瞎叨叨,嫌不好捲鋪蓋卷滾犢子!這位學士正是弄巧成拙,發了句牢騷,連飯碗都丟了。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題壁詩中也不乏劇情反轉的有趣之作。唐人王播年輕時家裡窮,寄居於揚州木蘭僧院讀書,以蹭齋飯為生。天長日久和尚們看不慣,就有意捉弄他。平時寺裡開飯都是先敲鐘後開齋,這天他們吃完了飯洗涮乾淨才敲鐘,王播端碗進來,只見一粒米都沒剩下。又氣又羞的王播,當即在寺院牆上寫詩道:“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他本來想發牢騷罵罵人,可是思來想去,和尚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沒志氣,他便再也寫不下去。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後來王播發憤讀書,考中進士做了大官。二十年後重臨揚州木蘭僧院,他特意來尋訪當年舊跡。只見和尚們把自己那兩句半截詩,小心翼翼地用紗籠保護了起來。王播又是好笑又是感慨,當即提筆續寫:“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贏得碧紗籠。”短短四句詩,道盡世間炎涼。

明清以後,因為書籍刊印、售賣已經十分發達,文人墨客出版詩詞文集不再是難事,故而藉助題詩詞於壁來擴大名氣無甚必要,這個文化習俗也就漸漸沒落,退化成“XX到此一遊”的惡習。

古代名人最喜歡在文物上塗鴉,卻沒人說素質低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品味古人題壁詩的餘韻,但決不能狗尾續貂,在名勝古蹟上寫什麼“到此一遊”。畢竟文明進步了,這些醜字,除了代表淺薄與粗俗,別的什麼意義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