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眾表達】11:分享“偷偷的”故事,才能悄悄地靠近

筆記 |【如何當眾表達】11:分享“偷偷的”故事,才能悄悄地靠近


“分享一件偷偷喜歡或討厭的事,

關鍵在於‘偷偷的’。”

/熊浩

這篇文章介紹的,是一個分享式表達當中的常見素材,叫作"分享一件自己偷偷喜歡或偷偷討厭的事"。

它能夠使我們快速地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夠讓我們表述的內容更有趣,更具備親和力。

“想說”這個問題,是一個心態問題。你要知道,其實你有很多故事,都可以極為精彩地向他人分享。

同時也有一些常見的思路跟技巧,讓大家在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的時候,可以快速地找到那些既有內容又有志趣的素材。

“分享一個自己偷偷喜歡或偷偷討厭的事”,是一個分享式表達當中的常見工具。

當我們在講述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好惡、自己的狀態和自己的人生的時候,又有誰能夠成為比你更棒的這個方面的專家呢?

所以如果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過往的時侯,對於那些不喜歡、那些厭惡、那些情緒上下的波動,如果有一點點細膩的力量去控制它、去整理它、去把握它,你會發現即使是一件小事情,在溝通的情境當中,它都會變成一個志趣盎然的素材。

喜歡還是厭惡,其實不是這個分享當中的重點;這個當中的重點,是我們在表達的過程當中,注意“偷偷”這兩個字。

“偷偷”這兩個字,其實非常關鍵。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工具,叫 Johari Window(喬哈里窗),它其實是關於自我與外部認知信息的一個分類矩陣。

它通過我知道和外部知道,也就是公共瞭解,可以把信息分解為四個象限。

第一種情況,叫“我們自己知道,外部也知道",就是公眾都能夠了解的信息,這叫公開象限。

第二種情況,是“自己不知道,而外部知道"的,這叫盲點象限。比方說你有一次出門,你把你自己的T恤穿反了,其實你周遭的人都知道你今天把T恤穿反了,但是你自己完全沒有意識,這就是盲點象限。

第三種,是“你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這就是隱私象限。這很容易理解,自己的故事留給自己,別人未曾知曉。

而最後一種狀態,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而外部世界也不知道“,這叫潛能象限。

我們只關注一點,就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隱私象限。

隱私,如果它曝露的時候,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快速拉近人際距離、引起共鳴、增加共情、強化連接的一種話語策略。

試想一下,我們為什麼會說某一個人是自己的好朋友?當然,性格上的合拍、工作上的協同,這些東西都非常重要。

但是如何標定出“一個真正的好朋友是與眾不同的密友"呢?那一定是你跟他會分享一些與眾不同的經驗。

你會把自己的隱私象限當中,不給眾人所知曉的那些東西拿給他看。他也許會幫你提供建議、給予你點子、給予你幫助,這是你們所分享的特殊的一個小區域。

所以,當一個人把僅僅屬於自己偷偷的所謂的隱私象限的內容,願意更多地展開,和別人做共鳴、和別別人做分享的時候,這裡的表達狀況,將會使我們快速地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而讓自己表述的內容更有趣,也更具有親和力。

因為在聽者看來,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類似朋友了。

在《高情商談判》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就是“我們可以通過話題,我們在表達中討論什麼,來判斷我和對話者我們彼此的關係?“

如果你們在討論天氣、餐廳、交通、電視節目、純粹的工作,或者汽車,或者那些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只是一個極為中立的立場,那你就知道,你們基本上是在對話的安全區當中。

但是,如果你們討論的話題是關於家庭、是關於個人、關於孩子、關於父母兄弟之間的關係,在某些政治問題上,明確地發表自己個人的見解與立場,討論一個人的人生哲學,並對個人的困惑徵詢對方,比方說"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如何擺定自己的老闆“。

當你去分享這些生命當中的糾結,跟人生遭遇的不確定和困抗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涉及到關於隱私的內容,就是平常不被外人道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其實標誌著你和他建立了信任感,以及你們之間的表達已經特別地深入。

/我是尾巴/

即使是一個並沒有多少戲劇性的個人生活事例,其實也可以提煉出一些值得分享的趣味表達。

同時呢,在理論的意義上,當我們去坦露自己,把偷偷的屬於自己的東西向更多人去溝通、向更多人去分享與傳達的時候,會快速地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所以,分享一件偷偷喜歡或偷偷討厭的事情,最關鍵的字其實是"偷偷"。

這就是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END--


【以上為個人的學習筆記,如想獲取完整課程,請關注公眾號:向上一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