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算財務自由?

道法自然1503


財務自由是起點不是終點。

財富自由≠縱慾和懶惰

縱慾說:有人說財富自由就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用考慮價錢,不用考慮金錢的壓力。

懶惰說:有人說財富具有以後就不用勞動了,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些言論其實都是現在慵懶,不勞而獲,少勞多得的這種生活理念的毒害。工作都想事少錢多離家近。其實有這種言論的人自己本身很難達到財富自由的程度。即使能得到那麼不是家族的因素,拆遷戶,暴發戶就是幹一些投機倒把,或者是違法事情。雖然不是特別絕對,但是從對財富自由理解的角度確實是誤解。

那什麼是財富自由呢? 按照李笑來老師的說法,所謂的財務自由就是不用再為自己的生存而出賣時間。

自由=自律

有些人給自由的定位就是放縱,所以不知道,真正的自由前提是自律。

沒有自律前提得來的自由是暫時的,不信您看看監獄裡這些人,為什麼被限制了自由。

不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是對金錢的貪慾,總之是被貪嗔痴所左右不能自律導致的。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他所得到的東西不相匹配的話,那麼得到的東西可能會把他壓垮。

我們看看很多暴發戶到最後不是吸毒,賭博,就可能是得意忘形,做了很多非法的事情。最後有錢對他來說不見得是好事,反而是一種毒害。

財富自由後生活更忙碌

那麼真正的財富自由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前面已經講,所謂的財富自由就是不再為自己的生存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你下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當中給的三點建議:

  1. 減少出賣自己的時間。
  2. 儘量用金錢去購買時間。
  3. 用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自己的成長上。

財富自由不是終點,不吃一勞永逸。財富自由是一個起點,能讓自己活的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一個起點。從自律的角度來說,財富自由意味著自己已經習慣了實現財務自由的這種自律性的習慣。隨著這種慣性,他們會走的越來越好生活的越來越有滋味。

比如說馬雲,他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但並不是財富自由以後他做的事情更少了,最後他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所以最後只能夠辭掉阿里巴巴總裁的職位,而選擇去做老師做公益事業,做更多有利於人類的事情。

我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圓樂,

最後,祝大家都能夠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圓樂


財務自由可以細分衣食住行。


1,穿衣自由:一月開銷一萬基本上可以達到普通人眼中的自由了,一年就十二萬。

2,吃喝自由:以大部分人的觀念,其實穿的倒也可以不用太講究,但若是財務自由,吃的就必須得講究了,不說山珍海味,牛肉、海鮮、茅臺白酒這些怎麼著也應該是標配。費用嘛,我覺得不盲目的話,一年二十萬也應該夠了。

3,行自由:這塊就很廣泛了,出門旅遊一月來個一次,每年來個兩次長途,如出國或是西藏,這點要求怎麼著也得滿足吧。機票火車票等交通錢是一筆,那買車加油開銷當然也是一筆。

既然都財務自由了,一等座是首選,偶爾做做商務艙也不在話下。至於自家的汽車,怎麼著也得選個五十萬以上的。那這些開銷就不小了。車不是每年都買,第一年開銷一百萬,往後三五年就需要扣掉五十萬車錢,勉強算一年五十萬吧。


4,住房自由:這個不用分析,大家應該也會覺得必然是開銷最大的一個。一線城市的房子和三線城市的房子,相差至少五倍以上。再有郊區的房子和市中心的房子相差個幾倍也很正常。在北上廣深這種城市,起碼一千萬才能稱得上住自由吧?第一年需要付出較多,往後若是選擇按揭的話,一年怎麼著也得還二十萬以上。

所以,我眼中的財務自由,那是至少得有五百萬以上的金錢,且必須保證每年還要有94萬收入(12+12+50+20=94)


當然,每個人的要求都不同。也根據地域不同,如果在農村,要求則會低的多的多。


利健鷹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是資產與負債?

如果能幫你增加現金流的是資產,消耗你的現金流的就是負債。

所以當你的資產項能產生足夠多的現金流的時候你即可實現財務自由。

建議:

1.改掉自己想花就花的習慣;

2.信用卡保留1到2張,其它的全銷掉;

3.每月定期定額(必須優先所有支出)拿出一部分資金投資;

一定要控制自己隨意花錢的習慣,不管你靠工作賺多少錢,你都會覺得手頭越來越緊。

記住能解決財務自由的絕對不是現金而是現金流。


銅鏡書生


很多人都把財務自由的性質理解錯誤了!

有多少錢算財務自由?可以說是沒有一個標準,有人覺得100萬,有人覺得要1000萬,其實不是有多少錢算財務自由。真正的財務自由是你不用工作就能滿足你日常所需,即被動收入大於花銷。

打個比方,你一個天生活開支需要100元,而你不用工作一天就能得到100元,這其實就算是財務自由了。只要你不用去工作,而收入卻能涵蓋你的生活所需,這就是入門級的財務自由,想玩就玩,想睡覺就睡覺想幹嘛就幹嘛。而非一定要達到多少存款才叫財務自由。即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超過貨等於你日常開支,進入這種狀態就是財務自由。



當然,前提是你要有能力達到不工作就有收入都能力。可以通過投資收益、理財收益、物業租金收入、股票分紅、存款利息等被動收入達成財務自由。


基層職工


相信財務自由是大多數人嚮往的經濟狀態,可以不必面對經濟壓力,逃離工作崗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什麼都不做。總之,貌似財務自由才可能有生活選擇的自由。

可能很多人對財務自由的理解並不一樣,也不會有一個統一的量化指標。一般標準的定義:個人資產帶來的被動收入現金流,穩定大於個人正常的生活支出現金流,即可稱為達成了財務自由。所以達成財務自由的前提是:

1、已積累有足夠多的私有資產;

2、將上述資產合理投資,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投資收益;

3、投資收益的現金流能夠覆蓋自己的日常支出;

4、考慮到貨幣貶值問題,投資收益不能全部用於消費,其中一部份應用於再投資,以達到資產保值的目的,從而可以終生財務自由。

能達到第一條的已經屬於少數富裕價層,普通收入者很困難,平時收入除去日常生活開銷後所剩無幾。能達到第二條的就更是富人中的姣姣者,財商水平高,能避免本金風險,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普通收入者儘管積累不夠,但投資應趁早去學習實踐,就算交了學費,損失也不會太大。第三條做到就是要量入為出,如果想及時行樂,滿足消費慾望,那是不大可能積累財富的。特別是貸款和信用卡透支去消費的行為,更是離財富積累愈走愈遠了。第四條做到,一般投資綜合年回報率不能低於8%,才能抵禦通貨膨脹,那用於生活開銷的部份只能是從更高的投資回報來支出了。

比如,一個家庭年均生活成本50萬,2%的投資現金收益來支付,那麼用於投資的資產至少是2500萬,這就是一種財務自由水平。但如果年均生活成本200萬支出,那用於投資的資產至少達到1億以上,這又是更高水平的財務自由。上述投資資產都不能包括自用的住房和流動資產,因為自用資產不能產生現金流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嚮往的財務自由其實並不是想象那麼自由,當你擺脫了工作的束縛,卻換來了資產對你的束縛,因為你不得不認真面對資產的保值增值問題,而投資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也許相對而言,目前手上的工作就顯得容易對付多了。


火星叔叔44827543


財務自由是不成立的。

在這個世界上,你的自由和你擁有的社會資源成正比,你只有牢牢抓住這一切,才會擁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也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

而這一切,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管理,你擁有越多,就越不得閒。

人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是自我認知的價值,一方面是社會認知的價值,一旦你不需要社會對你的認知,只需要自我認知,你就已經很成功了。


貨郎郎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如果讓我給一個標準的話我認為是:在滿足正常生存需求以後,能解決短期需要,有實現中的長期目標,然後滿足這些以後還能有閒錢去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上,我認為這就是財務自由了。

這話怎麼說呢?比如說一個流浪漢,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應該算不上是財務自由

如果是一個學生,他在短期內能夠買零食買文具,但他想買一部新手機只能靠攢零用錢,這應該也說不上是財務自由

如果是一個工作多年的白領,他平時生活豐足,不需要向他人借錢,偶爾還可以和老婆孩子去玩,雖然他要還一個房貸,但說他財務不自由好像也不太合適

上面舉了三個例子我只是想說明,財務自由並沒有一個硬性標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標準,財務是不是自由取決於你想要怎樣的生活質量或者說你想過怎樣的生活。若你想要高質量的生活,你要實現財務自由的標準也就高了。如果你覺得只要解決一日三餐就可以的話,標準就不用很高了。

當然了,還是建議各位可以參考我的標準,因為我覺得生活不僅僅只有一日三餐,還有詩和遠方啊。

最後就祝各位早日做到財務自由,過上高質量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๑•̀ㅁ•́ฅ)


天天職場創業分享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我也曾經跟別人討論過,怎麼算是中產階級。有人鏗鏘有力的問:房奴車奴也算中產階級嗎,負債這麼多?我的回答是,當然算,只要是總體的現金流入高於現金流出,保持住現金盈餘,就應該劃分為中產階級。

回到這個問題,什麼是財務自由,我認為同理,只要一個人的現金流入高於現金流出的情況,那麼就應該算是財務自由。這裡也會有人不服氣,什麼,那如果賺的很少怎麼辦,想買奢侈品怎麼辦?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不控制自己的消費,不將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用於可以獲取現金流入的投資上面,永遠實現不了財務自由。

賺錢難,花錢容易,這是一個人財富自由的根本原則,只有努力賺錢,勤儉持家,獲得的財富才能守得住,才能達到財富自由,多做事,多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少浪費金錢,實現財富自由不難,


相羊談財經


被動穩定收入 >= 全家穩定支出



我是段輝輝


財務自由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一種狀態,一種經濟安全的狀態,這對每個人來說達成的標準並不相同。


簡單來說,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實現財務自由的人,生活中做很多決定時常常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日常消費不敢買喜歡的牌子,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不敢辭職,明知道應試教育對孩子不好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找個好工作不得不強迫他上輔導班……,這些說白了都是因為缺錢,或者說,對未來掙錢沒信心。


所以,當你做決定時不再為此糾結,而更多考慮自己內心的需求時,你就財富自由了。


幾個注意點:

  1. 一些人不管家底厚不厚,只管自己任性揮霍,這不是財務自由。財富積累的目的是掙脫金錢的束縛,而不是被金錢奴役。這樣的人還沒有成為財富主人的資格。

  2. 能夠掙脫金錢束縛的人,一定是有精神追求的,對物質的享受會趨於自然,而不是沒有節制,甚至刻意揮霍。


  3. 前面所說的決定,是指生活中常見的決定,比如對日常消費、工作、感情、健康等方面,你如果突發奇想拯救世界,那多少錢也不夠,不在此列。

  4. 之所以說每個人達成的標準不同,因為它雖然建立在一定物質積累基礎上,但其實是每個人心裡的一種感覺。不同人對物質的依賴程度不同,獲得自由的閾值自然不同。對於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可能普通人的收入就讓他感覺很開心了,他也不討厭他的工作,他也沒有什麼特別花錢的事要去做,這時他已經財務自由了。

  5. 財富多少也是個動態概念,有的人既有的積累雖然不多,但對未來收入非常有信心,也容易感到財務自由;有的人雖然攢了不少錢,但是對未來缺乏信心,也沒法實現財務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