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的東北軍工多強大?

用戶633343818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張作霖的東北軍工非常強大,鼎盛時期時期的軍火生產能力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軍工系統,也花費了很多年才超越了張作霖。而一些武器裝備,比如大型火炮方面,張作霖兵工廠始終是無法超越的頂峰。

直到新中國建國以後,接受了蘇聯的軍工援助項目才能超越。

張作霖是馬匪出生,草莽英雄,個人能力極強,並不亞於國內各大軍閥。

相比他不成器的兒子張學良,張作霖的能力大概是兒子的十倍。

張作霖是靠著槍桿子打出的江山,上臺以後自然極其重視軍隊,重視武器裝備。

我們以瀋陽冰工廠為例。

早在1921年,張作霖下令奉天機器局開始製造武器和彈藥(之前只是用於造幣),這就是奉天兵工廠的起點。

張作霖對兵工廠非常重視,讓自己的心腹愛將楊宇霆負責這個項目。

當時東北缺乏軍工人才,技術工人幾乎都是從關內幾大兵工廠高薪招募來的。

張作霖雖沒文化,卻深知兵工廠的重要性,從不吝嗇花錢。

火藥廠負責人葉禾和槍彈廠負責人吳伯琴都回憶:我們2人第一次見張大帥時,他拍著我們肩膀說“你們有文化,要給我好好幹,我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的。這是對你們的一點獎勵,你們拿著”。於是,我們每人得到1張支票。離開大帥府以後,我們打開一看,差點被嚇呆。每張支票赫然是5萬大洋的面值。

從1922年開始,該兵工廠開始製造槍械、火炮和彈藥,由丹麥軍工公司負責幫助。

當時火炮是非常難造的,除了機器以外還需要軍工專家和優秀工人。

對此,張作霖也是捨得花錢。

他花了1.5萬英鎊的天價,從英國請來了著名迫擊炮和雷管專家沙敦主持工作。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的慘敗,讓張作霖感到了很大的軍事威脅。

他明白,他麾下的東北軍只是半軍半匪的部隊,裝備低劣,訓練差勁,軍官無能,根本不能和正規軍北洋直係軍閥對抗。

於是,張作霖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軍校和擴大兵工廠。

由此,兵工廠再次得以擴大。

1923年,因張作霖和日本關係很好,開始利用日本的幫助進行擴建,每天都有壯大。

兵工廠僱傭了大量日本的工程師和高級技工。

據說先後有超過1500名來自日本、德國、奧地利、俄國、瑞典的技師服務於瀋陽兵工廠。

1926年到1928年,這是兵工廠的急速擴充時期,規模是建廠之初的十倍。

工人高達2.5萬人,廠內由各種機器裝備8000多部,基本都是丹麥、日本、德國三國進口,非常精良。

張作霖先後投資了高達3億多現大洋,讓人瞠目結舌。

兵工廠的成果也是豐厚的。

建廠初期,兵工廠每日只能生產步槍子彈1萬發,到了後期高達30萬發,一個月就可以生產接近1000萬發。要知道,後來抗戰期間,全國兵工廠1年不過才能生產子彈1.5億發,也就是說和奉天兵工廠的產量差不多。

至於火炮上,也是大大超越的整個關內的水平。

奉天兵工廠的炮廠,產品眾多,從迫擊炮、山炮、野炮、平射炮、高射炮一應俱全,口徑從75毫米、100毫米、150毫米、240毫米的榴彈炮應有盡有。

整個奉天兵工廠每年可以製造:150門大口徑火炮,小口徑火炮近前千門,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1000挺。

這個產量就中國來說相當的高:一天就可以武裝一個營,一個月就可以武裝一個師!


日本人認為,奉天兵工廠製造的武器質量很好,可以同日本最好的兵工廠相比。

可惜,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隨後楊宇霆被張學良處決,兵工廠開始一落千丈。

到了1931年918期間,張學良對日本人的進攻苗頭視而不見,奉天兵工廠第一時間被日本佔領。

日本人發現,兵工廠倉庫中的軍火堆積如山: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00萬發,迫擊炮約600門,炮彈約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黑火藥約40萬磅。

日本將兵工廠略加改造,就成為日本在東北的最大兵工基地。

抗戰期間,奉天兵工廠每月可生產步槍6000支、輕機槍80挺、重機槍50挺、75毫米野炮約20門、75毫米步兵炮約8門、75毫米高射炮約8門、37毫米平射炮約40門、81毫米迫擊炮約20門。

死於這些武器下的中國軍民,不知道有多少人。


薩沙


張作霖帶領下的奉軍後期就是五個字“強,強,非常強”。張作霖時期的奉軍鼎峰時期擁軍50餘萬,轄7個集團軍、3個海軍艦隊和5個空軍航空隊。當時張作霖的陸軍士兵人手一支國內最先進的遼13式步槍,甚至有些甲種師的士兵拿著的還是捷克式ZH-29式半自動步槍,同時奉軍每個甲種師都配置了一個炮兵營,擁有日38式75毫米野炮、日14式105毫米加農炮、日41式75毫米山炮等多種型號的火炮。



而且張作霖的奉軍還有著當時中國都少有的重炮團,擁有遼14式和遼19式的重榴彈炮等重炮。及數量不等的炮兵旅,每個旅大概有3個炮兵團,一個連大概有4門山炮亦或6門迫擊炮。更甚者到後期張作霖還為自己的每個步兵團都配置了一個擁有6門迫擊炮的迫擊炮排。此外奉軍還擁有當時全國獨一份的坦克部隊,擁有36輛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



同時當時奉軍的海軍和空軍更是全國第一的武裝力量,它的海軍擁有江防、海防和渤海三大艦隊,軍艦噸位佔當時中民國所有軍艦噸位的76%,高達42000噸,下轄海琛、威海、肇和、海圻等多艘巡洋艦,及永翔、楚豫、江利、同安等炮艦。更擁有當時民國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鎮海號,也就是早期的航母。



而奉系的空軍就更是無敵的存在,鼎峰時期的東北空軍擁有5個航空隊,轄300餘架各個型號的飛機,其中擁有150架戰鬥機,主要是日製甲式戰鬥機。及數量不詳的轟炸機,包括英制維梅型轟炸機、法制布萊蓋型轟炸機、法制高德隆型轟炸機、等多型號飛機。當然也有數十架教練機和偵查機等,包括八八式偵察機、德制容克型偵查轟炸兩用機。



可以說在當時的民國大多數的軍閥部隊人手一支槍都做不到的,如西北軍和川軍等,擁有如此強大的奉軍自然就是獨佔鰲頭的軍事力量。而張作霖也就是靠這份強大的實力坐上了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位置。當然張作霖的奉系不僅只是在裝備上優於其他軍閥,更是在軍工企業上遠遠強於其他軍閥。在張作霖主政期間,東北先後建立了一系列完備的軍工體系,先後建立起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糧秣廠、奉天被服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軍工企業。



而這其中由以東三省兵工廠最為出色,在當時它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無論是規模、生產能力還是技術方面它都遙遙領先於其大的兵工廠,如鞏縣兵工廠、太原兵工廠、上海兵工廠等。鼎盛時期東三省兵工廠擁有近萬臺的先進機械裝備,比如從德國進口的擁有日產子彈10萬發的七九尖彈機器,再比如還有可以製造大口徑火炮的機器。可以說在張作霖數十年的努力下,東三省兵工廠所屬的炮廠、炮彈廠、鑄造廠基本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生產。



且在當時東三省兵工廠還是繼江南製造局最早開始生產無煙火藥的兵工廠,也是第一個具有生產規模的炸藥工廠,鼎盛時期它可月產TNT120噸,苦葉酸30噸。此外,鼎盛時期的東三省兵工廠還可做到月產步槍4000餘支、輕機槍40挺、重機槍100挺、迫擊炮80門,年產野炮、山炮等各式火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日產子彈達40萬發。可以說巔峰時期東三省兵工廠的日產量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就能武裝其一個營,更甚者月產量就可直接將一個師武裝到牙齒,火炮、機關槍、迫擊炮那是應有盡有。想想看這樣的武器製造速度對於當時的民國來說這是多麼的恐怖。



當然奉軍可不只是有東三省兵工廠這麼一個兵工廠,它還有奉天迫擊炮廠。這個兵工廠到後期甚至能自行設計和製造各種型號的迫擊炮,其中就包括15式82毫米迫擊炮和16式150毫米迫擊炮,更甚者奉軍還自行設計出了可以搭載150毫米迫擊炮的迫擊炮車和可以搭載炮彈的炮彈車,而利用這些奉軍的150毫米迫擊炮的射程也更遠、火力也更強。



同時奉軍不但能夠造陸軍的武器,更能造空軍的裝備,這一切都得利於張作霖建立的東北航空工廠,這個兵工廠我想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如果說他現在的名字,我想無人不知它就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在當年張作霖就是依靠它生產出了機身、尾翼、螺旋槳、發動機機架、航空儀表、冷氣機、冷氣始動機等航空產品,可以這麼說在當時張作霖只要從國外進口一臺發動機,他就能造成一架飛機。而當年東北在被日本強佔後,日本人就在這裡建造了一架又一架用於侵略中國的飛機。



此外,奉軍不但有造武器的兵工廠,還有專門修武器的兵工廠,那就是奉天機械廠。當年的奉天機械廠可修理各式各樣的步槍、火炮、機關槍等武器,甚至後期還能簡單的修理坦克和飛機等先進武器。當然奉軍在不計餘力的發展兵工廠的同時,也同時在建造一系列的其他附屬軍工企業,包括被服廠和糧秣廠。其中奉天被服廠可生產士兵身上所穿的所有物件,包括雨衣、帽子、鞋子、衣服、領章、帳篷等等一系列的軍用物品,而奉天糧秣廠則可生產用於軍隊的罐頭、餅乾、蒸米和糧食等。



可以說在當時張作霖就是藉助著這些軍工企業才坐穩了國內第一大軍閥的頭把交椅。而奉軍也依靠這些軍工企業基本的做到了自給自足,而不求餘人,甚至更多的時候奉軍甚至能夠將多餘的武器賣給其他的軍閥,這在當時全國的軍閥都缺槍少彈的情況下,奉軍的這種做法無疑也在證明他的強大。



但是無奈的是最終這些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有著巨大助力的軍工企業,卻在1931年徹底的落到了日寇的手中,併成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巨大幫兇。而奉軍所遺留下的那些武器裝備也間接的增強了侵華日軍的實力,據記載當年日軍佔領東北的時候,從奉軍的倉庫中一共繳獲了10萬餘支的步槍、6萬餘支手槍、2500餘挺機關槍、2300餘門迫擊炮,及成千上萬的子彈。更包括東北軍遺留下的300餘架飛機和數十兩坦克。而這些裝備都在將來成為了日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利器。


澳古說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作霖絕對是個人物,他從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一路奮鬥成長為東北王。他年輕的時候,為了餬口,曾經入伍從軍,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又被清政府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有功於國,得到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6月4日清晨,瀋陽皇姑屯轟然一聲巨響,東北王張作霖被炸身亡,這就是舉世皆知的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之所以能走上權力的巔峰,是與他的實力緊密相關的。老張雖然偏居東三省,但他早已明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沒有實力,一切都是白費。在上世紀20年代末,由於張作霖所推行的經濟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東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當時東北工業化水平很快超過了長江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和以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現代城市商貿體系,進而帶動經濟社會飛躍式發展。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1929年東北的遼寧迫擊炮廠開始試製汽車,1931年試製成功載重1.5噸的“民生牌”卡車,並打算批量生產。1921年張作霖創辦東北三省兵工廠,自行生產槍炮彈藥,是當時中國境內實力最雄厚的兵工企業,生產的槍炮種類多、質量好,是當時唯一生產過加農炮的企業,機關槍、榴彈炮也實現了量產。此外,東北民族資本還致力於修建鐵路,以同沙俄的中東路和日本的南滿道競爭。

東北軍的編制分為海、陸、空,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支三編齊全的軍隊。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總兵力在40萬以上,而且裝備在當時還是上佳水平的。其中陸軍有40萬。東北軍的海軍當時有三千多人,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而各種軍艦加起來佔全國四分之三的數量。東北軍在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250-300架(大多是購買外國的),共5個航空兵隊,這在當時的軍閥中是絕無僅有的,強大的空軍支持張作霖去主北京,成了最後一個北洋之王。

日本一直視張作霖為阻礙其在東北發展的絆腳石,曾數次暗殺張作霖。雖然張處處小心,但最終還是在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日本製造了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瀋陽後,當日不治身亡。

張作霖死後,東北所託非人,結果,東北軍很快就如同一盤散沙,喪失了應有的血性與戰鬥力。不久,東北軍的地盤與企業(當然也包括生產力驚的人軍工企業)都被關東軍輕易拿下。張作霖積攢下的所有家當,就這樣被日本無償接收了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東北兵工廠,近代中國東北軍事工業薄弱,上世紀20 年代張氏父子主政東北期間,先後創辦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糧秣廠、奉天被服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東北軍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與國內其他地區軍工企業相比,東北的軍事工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高、發展速度快,很快便後來居上,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

其中的奉天(感覺瀋陽還是叫奉天好聽啊)軍械廠,為張作霖於1916 年創辦,是保管、修理軍械和製造槍彈的工廠。廠址在大東門裡(現六一五廠院內),佔地面積4.7 萬平方米。軍械廠下設三課、三場、二庫。三課為作業課、修械課、營管課;三場為槍彈場、修械場、造幣場;二庫為大南門外大十字街東首的第一倉庫、小東關草倉衚衕的第二倉庫。軍械廠初期有工人200 人,職員100 人;後期有工人400人,職員100人。

當時的東北軍工和教育都搞的不錯,裝備也好,甚至士兵都有識字的冊子和書,可惜讓小張一夜之間都輸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人們印象中東北軍就是戴著皮帽子、穿著類似日軍制式軍服的“土匪軍”,一手拿著槍桿子、一手拿著大煙杆子。然而,張作霖統治東北下的東北軍工絕非大家想象的那麼糟糕。恰恰相反,這一時期的東北軍工可謂是全國所有軍閥中最強大的,就連當時國人也盛讚東北軍工“不僅全國第一,即日本人亦為之側目”,日本人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第一”。


張作霖控制東北過程中,非常重視兵工廠的建設。這也是張大帥和東北其拜把子政要人物的共識——武器至上。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工強悍之處,不僅表現在軍工種類多、規模大,還體現在東北軍工科研創新強、配套設施齊全。這也造就了日軍佔領東北之後,“吃了東北軍留下的現成貨”、火速向南開進。淞滬會戰中,日軍就是使用東北軍工的成批次飛機和摺疊式衝鋒舟、進行搶灘登陸。

一、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種類齊全

強大的軍工必須能夠生產和引進彈藥、槍炮、載重汽車、飛機、艦船。槍炮類:東三省兵工廠於1928年底,能夠量產13式7.9MM步槍(1928年月產量4000支,幾乎可以武裝一個抗戰時期國民黨整建制的師)、17式6.5MM輕機槍(月產量40挺)、13式7.9MM重機槍(月產量100挺,國民黨軍隊整編師全部滿員的重機槍才有120挺)。奉天迫擊炮廠於1928年底能夠生產82毫米迫擊炮、82毫米迫擊炮彈、82毫米迫擊炮馱鞍及附屬品,150毫米迫擊炮、150毫米迫擊炮彈、150毫米迫擊炮車、150毫米迫擊炮彈藥車。該廠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兩種口徑,並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滬會戰仍是中國軍隊口徑最大的炮。

子彈類:東北軍工主要生產6.5MM,7.9MM槍彈,由最初900萬粒到1928年1500萬粒。這一子彈生產能力非常恐怖,可以能夠保障東北軍前線作戰不用考慮子彈不足問題。俗話說“好的槍手是子彈喂出來”,這也使得東北軍率軍入關,幫助蔣介石中原大戰,可以說橫掃馮玉祥、李宗仁等部隊。

火藥類:無煙火藥可以達到月生產24噸,TNT可以達到120噸,黃色炸藥30噸;這也是大家在《少帥》電視劇內看到張學良、郭松齡每每進攻不順之時,便會讓炮兵大神鄒作華用炮彈掃除障礙。炮火的及時壓制和定時清點作業離不開強大的火藥生產。

其他類:東北軍的飛機大多是從德國、英國等地購買。張學良的發小馮庸就是東北軍工中飛機制造、修理、飛行、作戰的一把好手。可惜,東北軍倉庫內的許多未曾掀開帆布的飛機成為了日軍轟炸錦州、上海、南京的利器。(日軍在錦州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無差別轟炸”,致使許多無辜百姓和美英等國人傷亡)。艦船是東北軍的一把利器,可以說東北海軍在莫德惠的直接指揮下,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一半力量。東北海軍與日後國民黨桂永清領導的國府海軍共同組成了中國海軍力量的中間。東北軍工除了飛機、艦船,還注意到細菌炸彈的功用。根據史料記載,東北軍的確有儲存和使用毒氣彈這類化學武器的記錄。一九二七年十月三日,晉軍第四師師長傅作義率軍輕取重鎮涿州,奉軍公然使用毒氣彈攻城。由於對風向的掌握不足,這次攻擊偷雞不成蝕把米,沒能拿下涿州不說,反而給奉軍自己造成一定損失。

二、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規模大

東北軍工強悍的生產能力必須依靠充足的經費、豐富的人力資源、寬闊的生產工廠。東北軍工生產的最為重要的兩家軍工企業就是東北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

1919年,東北兵工廠建廠初期工廠設有無煙藥幾槍彈廠、槍廠三個巨廠及辦公場所。1922年生產管理初具規模,建成無煙藥廠、槍彈廠、槍廠、兵器廠四個工廠。1926一1928年間,東三省兵工廠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擁有槍廠、槍彈廠、炮廠、炮彈廠、藥廠、鑄造廠、火具廠、兵器廠八大工廠公務、材料、審檢、庶務四處以及統計委員會、兵工醫院、兵工學校。到九一八事變前,全廠佔地3200餘畝,建設資金達三億多元(銀元),每年經費2400萬元左右,擁有機器設備近萬臺、職員1000多人、工人2.5萬餘人。奉天迫擊炮廠下設炮彈廠、裝藥廠、翻砂廠四個巨廠和衛兵一隊。

全廠職工達到1400多人。每年經費約計78萬,1926年,常年經費達到130萬元。1922-1928年奉天迫擊炮廠所用經費近千萬元。擁有車床、刨床等各種金屬切削機械298臺,鍛壓設備14臺,翻砂用機械70多臺,制暖氣爐片機械四部,風扇機九部,水泵五臺,空氣壓縮機三臺,各種檢驗設備300餘種,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餘種。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使奉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威力。

三、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產品精良

東北軍工產品走的是引進來——消化再創造的途徑,將國外優良技術不斷結合本土特色,實現集成再創新。(這條路貌似現在仍舊好使)

東北兵工廠所屬槍彈廠設備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廠引進,當時日產子彈一萬發;1922年從日本引進設備,日產子彈能力達到10萬發;1924年從德國購進七九尖彈機器,日產子彈10萬發以上。尤其是,德系工業設備的引入,實現自動化生產,產品性能日趨穩定,精密度也逐步提高。除了槍彈外, 東三省兵工廠向德國購買以甲苯為原料,用三段硝化法制造TN T和以苯酚為原料,經磺化、硝化製造苦味酸的機器設備。這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具有生產規模的炸藥工廠,投入生產後,產量不斷增加,月產TN T從12噸增至120噸,苦味酸從三噸增至30噸。奉天炮擊炮廠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成型的中國製造汽車(民生55,民生100,後來造就了“豐田汽車”)該廠設計製造的載重汽車分為載重2噸的55型和載重3噸的100型兩種型號,前者稱作小號車,後者稱作大號車。

首批製造時改製為75型載重4000磅,1931年5月第一輛國產民生牌汽車試製成功。同年9月12日在中國(上海)首屆路市展覽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一致讚譽。該車與國外同等級車輛相比,價格低廉,預定踴躍。截至9月,首批預定生產的45輛75型載重汽車全車單件基本完成.這些生產的汽車成為日軍牽引動力來源之一。後來,日軍講這些汽車交給了一個叫做“豐田喜一郎”的紡織機器製造商。豐田喜一郎憑藉接收的民生汽車,轉向汽車製造行業,成就了今天“豐田汽車”的霸主地位。

四、科研創新強、人才梯隊完備、配套設施齊全

東北軍工的強悍除了上述重要體現外,科研創新、人才培養、配套等方面也是當下的榜樣。

(一)重科研:東北兵工廠成立了科學研究會,各廠廠長和技師、技士作為委員,每星期集會一、二次,對外稱為俱樂部。自楊宇霆任督辦後,派藥廠廠長洪中為會長,各廠廠長、技師等為委員,集中人才研究兵工和與兵工有關的科學技術,創辦《東三省兵工廠科學研究會》雜誌,介紹國內外兵器動態、兵器研發技術等相關內容。

(二)抓教育:設立了兵工學校,以培養技工和技術人才。學校分為初中、高中、專門三部,採三三制,初中畢業後派到工廠擔任三等技手服務三年;高中畢業,派到工廠為練習生,經過一段時期實習考核,可升為一等技手;專門部畢業等於大學畢業,直接任一等技手或技士。

(三)設條例:專門設立《職員獎勵條例》、《東三省兵工廠暫行編制條例》、《職員薪傣晉級條例》、《員工宿舍管理規則》、《殘廢工人優待條例》等26項條例、規則。兵工廠所屬各分廠各處室也分別制定有相關細則、法規,例如工務處制定有《建築工程辦事細則》、《發電所辦事細則》、《購置機器投標規則》等16項細則。內容涉及生產、安全、人事、勞保、福利等諸多方而。

(四)提待遇:工廠設有員工食堂、理髮室、淋浴室、洗衣房、牛奶房、豆油廠煤球廠農場,以及專門負責員工糧食、服裝、煤炭等配發與保管的部門;建築了員工單人宿舍、集體宿舍、員工眷宅、招待所等,宿舍、住宅;開辦員工子弟小學,免費教育員工子弟,同時接收周邊居民子弟就學;開設工友識字班、職工夜校,以及技術工人訓練班,普及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創辦月刊、壁報,修建圖書室、俱樂部、球場、運動場,不定期舉辦運動會,組織各種球類比賽;節假日為職工免費放映電影,邀請劇團演出等,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建有醫院或醫務所,配備有專職醫生及醫療器械,對廠內職工患病免費治療。

然而,張作霖其實強大的東北軍工一方面造就了奉軍馳騁中國北方;另一方面,“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軍給日軍遺留下來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百萬發,迫擊炮約6百門,炮彈約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火藥約40萬磅。1945年,東北光復後,蘇軍不斷卸走大量軍工機器,其中最優良機器運走兩千四百部。蘇軍將孤家子無煙藥廠炸燬, 20餘年建設毀於一旦。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文史


東北軍,前身為奉軍。是北洋軍閥中,裝備最好、軍事能力最強、實力最強的部隊,但卻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奉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1907年清政府在奉軍駐紮的新軍第二混成旅。1909年,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為張作霖,此為後期四十幾萬裝備精良東北軍的最早的原型。

後世有很多歷史學家提出假設,如果918事變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硬拼日本軍隊,結果會怎樣?當時張學良手下有40萬東北軍還配備了飛機、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比日本在東北的駐軍強得多,日本關東軍總共也就2萬人,日本攻打瀋陽來了不到1000人,沈北大營守軍愣是跑路了。

其實不能看紙面的理論數據。實際上,918事變時期的東北軍很差勁,東北軍只是一開始按照新三軍編練的時候還算是有點現代軍隊的樣子,其他時間都是烏合之眾,垃圾軍隊。給三句話評價:錢最多,裝備最好,戰力最差!

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因為總部在奉天(瀋陽),被稱為“奉軍“”。辛亥革命之後由東北地區的保安部隊和新軍組成。

東北軍最輝煌的是張作霖時代,二進山海關打進北京,那是二十年代。奉系在二十年代有兩次輝煌,1920年奉系聯合直系擊敗皖系,勢力擴張到山海關以內。1924年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奉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勢力直逼上海,1926年春,張作霖入主北京。

到1928年,奉軍被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的聯軍打敗,退回了東北。

1928年底,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的奉軍被中央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擁有兵力約30萬。到918事變之前,東北軍又擴張到40多萬人。1931年,東北軍邊防軍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8萬人。此外,省防軍、民團等非正規武裝18萬人,東北軍總數約為46萬人。

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東北軍裝備了中國的第一支裝甲部隊,由法國36輛法國雷諾FT-17型輕型坦克,英國產NC27和美國產M1917等各型坦克300餘輛,以及24輛裝甲運兵車組成。此外還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鐵甲列車部隊。東北軍擁有全國最強大的空軍,各類飛機400多架飛機,比全國其他地方加起來都多。

東北軍還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海軍艦隊,擁有海圻、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現代化戰艦及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400人,其中排水量5000噸的海圻號主力艦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甚至擁有可載水上飛機2架的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1926年,中國就有著一艘被定義為“飛機母艦”的艦艇,雖然該艦隻是一艘由商船改裝而來,艦載機也不過是區區兩架水上飛機。但意義重大,因為這距離世界第一艘水機母艦誕生只有12年,1914年日本開始探索航母和艦載機作戰,這一年日本將一艘5800噸的貨船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號,可以裝載4架水上飛機,用吊車吊放,水上起降。隨後若宮號參加了對德國佔領的青島膠州灣的作戰,使用艦載機進行偵察、投彈,以及通信和指揮工作,這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第一次受到來到海上的空襲。

鎮海艦是中國最早的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2700噸,航速11節,主要武器為2門120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1924年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8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時速180公里,曾打破過水上飛機的飛行高度世界記錄。

東北軍瀋陽兵工廠,耗資達5億元,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和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軍火產量全國第一。工廠廠區長達2.5公里,寬約1.3公里,職工最多時達36000人。兵工廠設有無煙藥、制槍、制炮、炮彈等各種製造廠,還有熱電廠、鍊鋼廠、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此外,還單獨組建了以研究生產迫擊炮為主的奉天迫擊炮廠。廠內各種機械設備、精密儀器一應俱全,僅機床就達到了萬臺,有的設備連日本人都眼紅。兵工廠還設有完備的兵工培訓學校,和“科學研究會”,還派人出國深造,生產學習研發一條龍。

當時東北可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槍彈1.8億發,輕重機槍1000挺以上。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東三省兵工廠的生產能力、綜合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不僅全國第一,就是日本人也為之側目,日本人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第一”。

918的時候,東北軍在東北的力量是不足的。1930年9月爆發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9個最精銳的步兵旅,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中原大戰結束後,張學良為了搶佔中原大戰勝利果實,又把手下最精銳的大軍全部帶到了關內,包括9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以及炮兵、工兵等部隊,共10萬人編成兩個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駐紮在平津一帶。

1931年7月討伐石友三,張學良又將東北軍的步兵3個旅、2個炮兵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到918事變爆發的時候,東北軍的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大約25萬人分佈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沒有能力返回東北。

918事變爆發時,東北的防務極為空虛,留駐東北只有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比關內部隊差很多,主要力量是防備蘇聯。而且內部還不是鐵板一塊,黑龍江,熱河,奉天,吉林四省的各個政治力量都各自為政,在日軍的攻擊面前反應不一,有投降賣國的,有堅決抵抗的,有待價而沽的,有看風頭的。

918事變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駐軍數量較少,僅有第二師團的兩個聯隊的部分正規部隊5400人,滿鐵獨立鐵道守備隊4900人,憲兵隊、醫院等500餘人,另有在鄉軍人約1萬人,總計約2.08萬人。

圖為清政府地方官員和日軍鐵道守備隊。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國將其在東北權益轉讓日本。為“防止土匪破壞鐵路”,日本可組建鐵道守備隊,在南滿鐵路沿線每公里駐紮15名士兵。1907年4月,日本又在東北成立了獨立守備隊,下轄6個步兵大隊,和日軍一個師團共同駐守旅順至長春、安東至奉天鐵路沿線。


科羅廖夫


縱橫不否認東北軍工在民國時期在國內兵工廠的地位,但是動輒說什麼亞洲第一,則有點貽笑大方了,往往很多人說東北軍工強大,並不是真的去研究過,而是故意誇大東三省兵工廠的實力,藉以說明,東北軍不抵抗之無能。

研究歷史最忌諱主觀代入,從而喪失了客觀性原則,要記住,我們是研究歷史,而不是編造歷史。

東北軍工說到底也就那麼回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倡導下,西方列強開始對華武器禁售,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軍工的發展都出現停滯的狀況,當然,有些國家譬如日本,在1918年的時候還往中國大量出售軍火,當時直系的馮國璋採購了大量的日本軍火,打算經秦皇島運回國內,皖系的徐樹錚就夥同張作霖一塊搶了這批軍火,這批1800萬元2.7萬支步槍的軍火最終落到了張作霖的手上。

1922年日本出售給奉軍兩萬多支步槍,1923年日本將從意大利購買的軍火轉賣給張作霖,包括1.3萬支步槍、800枚炸彈、12門大炮等。

作為土匪出身的張作霖深知,劫道不是長久之計,想要有源源不斷為奉軍提供軍火,還得靠自己生產。

1921年張作霖將原來的奉天機器局改稱奉天軍械廠,已經打算開始打造自己的軍工系統。

尤其是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期間,張作霖被直系軍艦的大炮轟的都要找不到北了,這哪能行,在整軍經武期間,開始建立東北軍工。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張作霖和張學良先後創辦東三省兵工廠、奉天被服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在時間上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東北整體局勢平穩,又有日本人的技術支持,東北軍工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尤其是東三省兵工廠,從1925年楊宇霆擔任總辦期間得以快速發展,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擁有上萬臺機械設備,2.5萬餘工人。

東三省兵工廠並不能完全代表東北軍工,圍繞東三省兵工廠,張氏父子創辦了很多相關軍事工業,總結起來就是種類多、涵蓋廣、規模大、設備新、技術強。

總體上來說,東北軍工的發展還是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完成的,張作霖本身亦是日本在華的代理人,正是基於此,為了躲避禁止供給中國武器協定,日本政府幫助張作霖建立軍工產業,使得張作霖能夠擴大在華勢力,然後為日本提供更多的利益。

在日本人的腦子裡是這樣認為的,東北早晚都是日本的,所謂幫助張作霖建立軍工基礎,實際上是為自己日後的統治打下基礎。

東北軍工後來的發展還是有一些成果的,比如張學良讓遼寧迫擊炮廠仿造美國瑞雪牌汽車成功,也就是民生牌汽車,是中國第一輛國產組裝汽車,在海軍方面,還將德國在一戰時變為商用運輸的軍艦買回改造為“飛機母艦”,在當時一度獲取了長江以北的制海權。

實際上在東北強大軍工的支撐下,北洋軍閥還是敗給了當時的北伐軍,在張學良改旗易幟後,也沒有出現孫中山所語言的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地方的事情就好處理多了,當然老蔣主張罷兵息爭,張學良相應號召,不但裁軍,還讓軍工企業減少生產軍工產品,而生產民生產品,從1928年到1931年東北軍工整體上也沒有多大發展。

在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先是不清楚怎麼回事,要求不抵抗,當清楚怎麼回事,知道日本人是玩真格的,依然不抵抗,實際上就是對自身實力的不自信,倘若東北軍工真的超過了日本,未必不敢一戰,東北那點底子也許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在日本人看來,也就那麼回事吧!畢竟都是日本人幫著建的,沒有日本人的幫助,東三省兵工廠立馬就得歇火,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


史論縱橫


張作霖耗費10年,投資5億的瀋陽兵工廠巔峰時期的月產量足以裝備1個師,是當時中國最大、亞洲第一的兵工廠,未料一夜之間落入日寇之手,成為日軍最大的武器彈藥庫庫。

瀋陽兵工廠亦稱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造兵所、兵工署第90工廠,由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投資興建。張作霖為兵工廠投入大量資金和心血,經過前後10年不斷擴建,瀋陽兵工廠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亞洲第一的兵工廠。

1929年1月,接手東北軍不久的張學良誘殺了奉系軍閥大將楊宇霆、常蔭槐,把東北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此時東北兵工廠的規模為:

佔地3000餘畝,廠區長約5華里,寬約3華里,當時國內最大;機床數量上萬臺,精密儀器、檢驗設備一應俱全,大部分都是德國克虜伯技術進口貨,全國最先進;擁有專門的兵工培訓學校和“科學研究會”,科研專家和高級技術人員1500餘人,工人2萬餘人,產學研一條龍。

當時瀋陽兵工廠的月產量足夠裝備1個師,主要武器年產能為:

遼13式79步槍,年產6萬多支;輕重機槍,年產1000多挺,槍彈1.1-1.8億發;年產各種口徑迫擊炮1000門,炮彈約50萬發,並能仿製德國、奧地利、瑞典等國高射炮、加農炮、山炮、榴彈炮等各種型號火炮;生產載重汽車和飛機零部件,並可修配飛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率東北軍一槍不放,退回關內,導致東北淪陷,瀋陽兵工廠落入日軍之手,時兵工廠庫存武器裝備規模為:

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00萬發、迫擊炮約600門、迫擊炮彈約40萬發,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徑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炸藥約40萬磅。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瀋陽兵工廠加足馬力生產,成為在華日軍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基地,供應日軍約70%左右的武器彈藥,當時月產量為:

步槍6000枝,輕機槍80挺,重機槍60挺;38式75 野炮、41式75山炮、94式75山炮、92式75步兵炮、88式75高炮的月產量都能達4-8門,94式37平射炮30至50門,81迫擊炮10門到 20門子彈月產150至900萬發,炮彈3萬至5萬發,手榴彈7至15萬顆,250公斤飛機3萬到4萬無煙火藥30-40噸,黑火藥250-500噸,硝銨炸藥200-450噸。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月產量可裝備日軍2個步兵旅團和1個炮兵聯隊。抗日戰爭期間,僅步槍瀋陽兵工廠至少生產了100萬支,足可以裝備日軍80-90個師團。

當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得到這個亞洲最大兵工廠時,簡直笑開了花。從此以後,瀋陽兵工廠為侵華日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彈藥,成為屠殺我同胞的最大幫兇。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知道算不算諷刺,土匪綠林出身、從沒上過學的“東北王”張作霖,卻將東三省建設成中國當時經濟最活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張作霖一手創立的東北軍工,更以絕對優勢佔據中國第一。也因此,張作霖麾下的40萬東北軍,成為當時諸多軍閥部隊中海陸空最齊全、裝備最齊全、後勤最完善的部隊。

東北王張作霖

由於當時東北並不具備批量建造軍艦和飛機的軍工生產能力,因此,張作霖的東北軍工主要指的是陸軍兵工廠。而東北的陸軍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則以絕對優勢佔據第一,同時,東三省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那麼,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究竟有多強大呢?

九一八事變前,東三省兵工廠達到它的巔峰。當時,兵工廠佔地3200餘畝,建設基金高達3億銀元,全廠擁有職工25000餘人,擁有八個分廠、四個處,及統計委員會、兵工醫院、兵工學校等17個單位。擁有各類機械上萬臺,另有數十名來自日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典等多國的外籍技師。

最多時,東北兵工廠曾日產40萬發步槍子彈,擁有月產4000餘支步槍,40挺輕機槍和100挺重機槍的生產能力。同時還具備批量生產日式平射炮、日式野炮、日式山炮、奧式野炮、奧式榴彈炮、日式加農炮等數十種火炮能力。而兵工廠生產的各類火藥、後勤裝備更不計其數。

東北軍裝備的兵工廠生產的火炮

可以說,東三省兵工廠完全憑一己之力,將40萬東北軍裝備成當時中國裝備最先進、後勤最完善的部隊,在保證東北軍武器裝備彈藥的充足補給之後,它甚至還有餘力向其他軍閥出售武器。

而這個民國最大的兵工廠,並沒有悠久的歷史,而是張作霖一手建立的。1917年,擔任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事實上統治者的張作霖,為滿足自身部隊對於武器彈藥裝備的需求,同時也為了防止外購武器彈藥受制於人,決心在奉天省軍械廠為基礎建立東三省兵工廠。

東北兵工廠

曾在日本留學的韓麟春對軍工十分重視,在他的任上,兵工廠規模繼續擴大,增設了炮彈廠、籌建了發電廠等機構。韓麟春甚至主持設計改進了七九式步槍,使得七九式步槍射程更準確,火力更優良。也因此,韓麟林革新後的步槍也被稱為“韓麟春造”或“韓式七九步槍”。

韓麟春

東三省兵工廠真正達到巔峰的時期是由楊宇霆接手之後。1924年,韓麟春轉任部隊擔任副軍長職務,兵工廠督辦一職則由督軍署參議楊宇霆兼任。經過楊宇霆的整頓和擴建,東三省兵工廠達到巔峰,無論是武器裝備數量還是種類,亦或是生產能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正是憑藉東三省兵工廠無與倫比的生產能力,張作霖率領的東北軍才能夠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吳佩孚領導的直系(倒戈將軍也功不可沒),進而大規模南下,最終飲馬長江,成為最後一任北洋政府的統治者。

楊宇霆劇照

東三省兵工廠推動的不僅僅是軍工生產能力,在東三省兵工廠的帶動之下,瀋陽及東北地區一系列軍民工廠相繼建立。僅僅依附於兵工廠的民辦工業企業就高達600餘家。不僅軍工第一,東北兵工廠還曾試製生產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輛汽車——民生牌七五型載重汽車,並計劃批量生產。可惜的是,由於九一八事變爆發,這個計劃尚未實現就灰飛煙滅。


鳶飛九天2018


1916年張作霖當上奉天督軍後在奉天大東門設立奉天軍械廠,開始修械和製造槍彈。為了向關內擴張,張作霖對奉天軍械廠進行了擴建。由於原廠比較狹小,不得不選擇新址建廠。1922年新廠建立,定名為東三省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建立時正好是第一次直奉大戰,張作霖為了擴充軍備,將奉天軍械廠併入東三省兵工廠。東三省的機器設備均購自歐美國家,到1928年時該兵工廠已初具規模,下設槍廠、槍彈廠、炮廠、火藥廠等,擁有8000多臺機器設備,員工從300多人發展到21000多人,是中國當時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東三省兵工廠的工人大多來自上海、漢陽等地,本地的工人很少。此外,還聘用了日、德、法等國的30多人為技師,任用的中國技術人員必須是專科以上或有留學經歷的人。

東三省兵工廠的產量如下:

槍械:(民國)13年式7.9毫米步槍,月產從400支提升到九一八事變時的4000支;17年式6,5毫米輕機槍,至九一八事變時共生產400挺;13年式7.9毫米重機槍,九一八事變前共生產100挺。

火炮:日式37毫米平射炮、日式75毫米野炮、75毫米山炮、日式105毫米加農炮、日式150毫米榴彈炮、克虜伯75毫米山炮……

子彈:6.5毫米和7.9毫米子彈,從月產600萬發增加到1500萬發。

九一八事變時,日軍侵佔了東三省兵工廠,並將廠內的武器彈藥洗劫一空。隨後日本將其作為侵華的野戰兵器製造廠,日本國內的財閥又投入了巨資對該兵工廠進行了擴建。

第一次直奉大戰張作霖失敗之後,回到東北進行了整軍備戰,奉軍的武器裝備是最好的,與東三省兵工廠有很大的關係,可惜由於少帥執行不抵抗的政策,裝備精良的東北軍撤往關內,致使三千萬同胞成為了亡國奴。張作霖苦心經營的東三省兵工廠,最終成為了日本侵華的兵工廠,日軍利用繳獲東三省兵工廠的武器來屠殺我同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