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遐想——“重慶”號修復及服役改裝推想考

1949年3月18-19日,起義後轉移到遼寧葫蘆島停泊的“重慶”號輕巡洋艦(也是當時中國噸位最大的戰鬥艦艇)遭到輪番轟炸,艦體嚴重受傷,根據中共中央保全“重慶”號的指示,留守人員在3月20日打開海底閘門自沉於葫蘆島。

1950年2月,國家成立“重慶”艦打撈委員會,配合蘇聯特遣小組開展工作。經過周密準備,打撈工程於1951年4月28日正式開始。5月16日,“重慶”艦出水。6月19日,軍艦被拖至大連船渠工廠(今大連造船廠),23日進北塢。經初步檢查表明,艦體合格;1部透平機齒輪聯動機(共4部)已損傷;鍋爐顯見無損傷;電氣設備、全部儀器、光學器材、通訊器材已不適用;主炮部分可修;高射炮需要更換。10月,應中國政府邀請,以普斯汀柴夫為首的蘇聯專家組到達大連,對“重慶”號進行第一次勘驗,提出《關於修復“重慶”號的報告》,認定該艦可以修復,如果完成了所需修復工程,“重慶”艦將配合其他驅逐艦、護衛艦行動,繼續履行作戰使命。

12月至次年春天,以米哈依洛夫為首的蘇聯專家組來華,再次對“重慶”號艦的修復作調查勘驗。在分析研究了所收集的全部資料後,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局認為,全部修復“重慶”號原有武器裝置是困難的。最好的方案是利用現有艦體進行全部改裝。初步方案是:安裝2部透平機,航速30節,4座雙聯裝130毫米主炮,8座57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採用現代化的通訊、航海及槍炮指揮儀,改裝經費約2億盧布,時間約4-5年。

然而,修復、改裝之路到此戛然而止,由於修復費用巨大,最終重慶艦的修復工作遺憾的被放棄了,一代名艦最終晚景淒涼。

但作為一名艦船愛好者,總會想象“重慶”號修復方案付諸實施,修復後的“重慶”艦將會是什麼樣子?如今自恃畫船水平已有所小成,故本著嚴謹考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在之前根據原廠改裝圖紙繪製的“重慶”艦線圖的基礎上“改造”出修復後加入人民海軍的新“重慶”。

列寧格勒設計局修復方案

根據列寧格勒設計局提出的修復方案,“重慶”號修復後的武備為四座雙130毫米艦炮炮塔和八座雙57毫米高射炮炮塔。在當時的背景下可選擇的雙聯裝130毫米艦炮炮塔有兩款:其一為1941年5月定型的Б-2ПМ,其二為1957年10月9日定型的СМ-2-1,但由於後者屬於蘇聯的新銳艦炮,且定型時間過遲,“重慶”若按照計劃時間修復服役(1955-56年)恐等不到該炮交付,所以主炮型號只能選擇較老式卻可靠的Б-2ПМ。

Б-2ПМ艦炮先後被“塔什干”號驅逐領艦、“火力”級驅逐艦、“快速”級驅逐艦採用作為主炮,經過二戰戰火的考驗,該炮塔淨重48.23噸,最大仰角45度、具有有限對空射擊能力,供彈速度每分鐘12發,最大射程25590米。面對臺灣地區海軍驅逐艦上普遍裝備的美製MK30型127毫米單管艦炮和MK12型127毫米雙聯裝艦炮(最大對海射程16459米),Б-2ПМ艦炮無疑在炮戰中具有明顯優勢。四座炮塔推測會安裝於“重慶”號前部的A、B揹負式炮位、後部原有的Y炮位和拆除原高射射擊指揮儀+285火控雷達後新增的X炮位上,配合OG-3M射控指揮儀,形成全艦的主要對海火力。

57毫米炮極有可能選擇蘇聯海軍戰後研製的31ИФ-31БС57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該炮單管理論射速每分鐘高達115發,但由於採用彈夾供彈,戰鬥射速一般為每分鐘50發,最大射高8420米,有效射高5000米,平射彈道射程12900米,有效射程7400米。八座31ИФ-31БС推測將安裝於二號煙囪後的原四座MK16雙聯裝102毫米高平兩用炮炮位、起重機兩側原兩座四聯裝2磅高射機關炮炮位以及1號煙囪兩側原兩座雙聯裝20毫米“厄利肯”機關炮炮位。配合АМ3-57-2自動瞄準具和“艦旗1М4”對空搜索雷達,16門中口徑高平兩用機關炮將為軍艦提供密集猛烈的防空彈幕,對來襲敵機進行有效阻攔。

低空防空和近距離對海火力則交由八挺安裝在上層甲板的“達什卡”12.7毫米重機槍承擔。原本的英式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由兩座蘇制39-10型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代替,保留新艦的魚雷攻擊能力。為了應付潛艇的威脅,在艦尾甲板安裝四座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

導彈化時代的“重慶”艦假想

隨著導彈時代的到來,作為主力艦的“重慶”也必然要進行導彈化和裝備國產化的改造,只是考慮到國產武器裝備的研製週期進度不一,所以設定導彈化改造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60年代後期,仿製自544反艦導彈的“上游-1”導彈定型,所以將雙聯裝“上游-1”導彈旋轉發射裝置裝上“重慶”艦將成為該艦改造的重點,出於降低軍艦重心的考慮,原有的英式前、後桅杆,兩根菸囪之間的上層甲板室以及起重機,全部八座蘇制57毫米高炮,二號煙囪後部的一段上層甲板室以及X炮位上的雙聯裝130毫米炮塔以及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都會被拆除。

原有的桅杆位置改裝一座相對低矮的格子桅(前部)和一根單棒桅用以安裝眾多新型雷達和電子設備(354對海警戒雷達、751導航雷達、352導彈攻擊雷達、“警-17H”對空警戒雷達等);兩座導彈發射裝置分別安裝在一號、二號煙囪之間和二號煙囪之後的主甲板平臺上,可左右旋轉向兩舷發射;保留一號和二號煙囪兩側的機關炮位並在原X炮位新增一座機關炮位,共安裝五座國產61式雙聯裝37毫米高射機關炮;在艦橋兩側各新安裝兩座61式雙聯裝25毫米高射機關炮構成類似051型驅逐艦的兩層防空火力;艦尾的蘇制深彈發射炮更換為國產64式深彈發射炮,並在艦首增加四座65式五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提高攻潛能力。

第二階段為70年代末,“海鷹-2”艦艦導彈、76式雙聯裝130毫米半自動艦炮以及用於應對中低空威脅的紅旗-61艦空導彈都進入了裝艦測試階段,此時的“重慶”艦也已進入服役期的暮年,但由於該艦艦體空間大,平臺穩定,適合承擔武器試驗平臺的重任。具體改造措施為拆除三座Б-2ПМ炮塔以及OG-3M射控指揮儀,取而代之的是兩座位於A炮位和Y炮位的76式130毫米艦炮炮塔和“球-50”穩定瞄準部位+343炮瞄雷達;空餘的B炮位上安裝一座紅旗-61雙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由於導彈尾焰的影響,艦橋兩側的四座61式25毫米高炮被拆除);兩座三聯裝“海鷹-2”導彈發射裝置取代了“上游-1”成了主要攻艦手段;電子設備方面:“警-17H”對空警戒雷達被515對空警戒雷達取代;354對海警戒雷達被挪到二號煙囪前新搭建的格子桅上,空出的位置用於安裝381三座標雷達;艦橋後部新增的格子平臺用於安裝一部用於控制紅旗-61導彈的ZL-1照射雷達;其餘武備改動不大。

此景如果真的出現,“重慶”號很可能保持此狀態直至退役。

但最終這些都成了腦海中的美好設想,雖然該艦在1951年8月7日被更名“黃河”號,以預儲艦員為目的的“黃河部隊”也編組完成,但因改裝修復費用過巨,該艦一直在大連停泊待命,1954年11月海軍決定暫不修復該艦,1955年“黃河部隊”編制被解散,1957年本艦被批准報廢,艦上鍋爐、蒸汽機被變賣,艦體於1959年10月27日調撥給上海打撈局使用,計劃裝入被撈起維護至可用狀態的原屬“海容”號防護巡洋艦的蒸汽機改造成遠洋救撈船,後因難度太大而放棄。1964年,以在渤海勘探石油的641工程指揮部成立,本艦艦體被調撥給該指揮部作為海上宿舍船,推測在文--革期間被拆毀。

涅槃遐想——“重慶”號修復及服役改裝推想考

列寧格勒設計局修復方案

涅槃遐想——“重慶”號修復及服役改裝推想考

導彈化預想一

涅槃遐想——“重慶”號修復及服役改裝推想考

導彈化預想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