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3月22日上午,西北大学召开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发布会通报了《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的有关情况。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该成果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科学价值巨大。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Allison C.Daley评价其"后续研究将有望填补人类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认知空白并解决动物门类起源演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成员傅东静副教授,张兴亮教授为通讯作者。这也是该团队自1996年以来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第14篇研究论文。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张兴亮教授(右)与傅东静副教授(左)修复古生物化石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由中科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领衔是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团队。1991年以来,在舒德干的带领下,团队集中力量围绕这一世界科学前沿问题开展了持续研究,先后在云南澄江生物群、陕南宽川铺生物群找到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世界级化石珍品。团队发现的"基础动物亚界"的春光虫,"原口动物亚界"的仙人掌滇虫,"后口动物亚界"的古虫动物门(首创肛门和鳃裂)、始祖棘皮动物古囊动物、云南虫类、低等脊索动物华夏鳗(首创肛后尾)、长江海鞘、原始脊椎动物昆明鱼类(首创头脑、眼睛、脊椎)、皱囊虫(首创口)等都是动物高阶元演化的过渡类群的可靠代表。这些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动物三大亚界关键门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实证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之间动物演化的连续性,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树框架图。

此次发现的"清江生物群"位于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是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其化石丰富度、多样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被誉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最理想的顶级"化石宝库"。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谈及如此多的成果,舒德干院士说:"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智,只是有一颗坚持的心。也可以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吧!"

多年来,团队坚持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传播三方面服务社会。近20年来,团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

,其中2项成果先后被评列入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另2项成果被评列入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除此之外,团队分别于2003年、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此外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 项,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奖1项。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多项荣誉,目前已发展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科技和人才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目前,团队现有成员1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杰出青年2人、优秀青年1人。团队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点赞!西北大学这一研究团队《自然》、《科学》上发表14篇论文!

通过不懈地努力,团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位居

全球第一梯队,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未来,团队将在最新研究成果"清江生物群"的基础上,对清江生物群开展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沉积学、化石埋藏学、地球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步解决动物门类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深层次科学问题。舒德干院士说"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一经典命题,唯有科学,尤其是进化生物学正在以详实的可靠证据不断接近真理,逼近历史真实。我们将继续用不懈的努力来接近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西北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