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坪山 兩場戰爭背後的雅安過往

一座如新月的山,因山形和環境,而成為了雅安城市地標。

兩場發生在這裡的戰爭故事,也成就雅安之名。

蒼坪山,有著怎樣的過往?

3月15日,春日的暖陽照耀在蒼坪山茂密的樹林裡,鮮花開得正豔,林間的石板路上,眾多市民正在散步。

老雅安人都知道,蒼坪山附近一帶是原西康省重要的政治中心,但很多人或許不瞭解,蒼坪山的故事還要從千年前講起,並且與“雅安”這個城市的名字有著莫大的關係。

史載,雅安境內有一山,名為“雅安山”。據《雅安市建置沿革史》載,“雅安”地名的由來,正是源於雅安山。“雅安山”就是現在的“蒼坪山”。

此山之名,頗具傳奇色彩。相傳三國時,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孟獲。途經雅安時,在這座山遇到了一個遠古民族的猛烈抵抗。

在傳說裡,這個民族的首領被稱為“犛牛酋長”,用他們的語言便讀作“雅安”。這位酋長力大無窮,驍勇善戰。面對蜀漢大軍,他帶領族眾背靠雅安山拒戰,雖最終被足智多謀的諸葛丞相擊敗,其英勇強悍的美名卻在當地傳揚。故而,這位犛牛酋長率眾大戰諸葛亮的山巒,便被喚作“雅安山”。

除了諸葛亮的傳說外,這裡還有另一場戰役。

故事還得從一個叫李壽的人說起。

話說東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一個叫李壽的貴族,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

李壽的底氣,來源於一個被現代考古學家稱為獠人的少數民族。

在雅安地區文明史上,青衣江兩岸住著青衣羌人。早在先秦時期,這個神秘的古老民族便在雅安建立了政權,稱作“青衣羌國”。古蜀秦漢到兩晉,千年時光飛逝,青衣羌人始終沒有離開那條熟悉的大江。他們和各族人民和平共處,共同創造了雅安古代文明的輝煌。獠人與青衣羌人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有一天,獠人侵入了青衣羌人的家園。

那時,獠人在李壽的授意下,率領著數萬部族,浩浩蕩蕩開赴西南邊陲之地,雅安。

在當年的戰場上,獠人源源不斷地向前湧動,青衣羌人勇士血染戰場。防線在不斷後退,最終被逼到蒼坪山。

蒼坪山上,古木參天,懸崖峭壁,青衣羌人雖然可以倚為天險,居高臨下,然而人數眾多的獠人,兇猛異常,將青衣羌人逼到了絕境。

後路斷絕,青衣羌人酋長帶領餘下的戰士退守山頂,不斷下山襲擾。獠人的進攻浪潮被這個小小的據點阻擋。青衣羌人困守孤山,只剩下最後的五頭犛牛。

《雅安史蹟名勝探實》有載,羌人戰士食盡五頭犛牛,全體陣亡。

著名學者任乃強在《雅安八縣地名考釋》中記載,“雅”在羌語裡系“犛牛”之意,“五頭犛牛”羌語讀音即為“雅安”。

在千百年來的傳說中,蒼坪山成為“雅安山”,就是為了紀念羌人以五頭犛牛為食,抵抗獠人入侵的壯舉。

據相關史料記載,北宋年間雅州治所遷至此地,由於雅安山形如新月,人們又改稱其為“月心山”。到了清朝,雅州府發展迅速,城內植被減少,唯此山依然綠蔭如蓋。故而,這座山又有了“蒼坪山”的名號。

如今,蒼坪山已然成為雅安城市中心的公園,也成為雅安人追憶雅安乃至西康歷史的好去處。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