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国芯合肥造 “IC之都”的创芯征途

【供应链】中国芯合肥造 “IC之都”的创芯征途

芯片行业里有着这么一个推论:芯片一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链10元产值,进而带来百元的GDP增长,如今生活中的万物都不能“缺芯”,全球芯片版图仍在延伸,国产芯片之战的号角也越吹越响。

近年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实现“从无到有”、“由零到多”的嬗变仅用了5年时间,合肥也由此成为近两年全国最受瞩目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之一。

迅速崛起的“IC产业新星”

自“世界上第一台VCD机”、“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到2010年有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爆发式增长,合肥本地的家电、汽车、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以及PC制造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对各类芯片的大量需求。

合肥对于摆脱“江淮小邑”,走上创“芯”之路的企图变得越发强烈,而小小一枚芯片也承载着合肥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星空梦想。

2013年10月,合肥市政府出台《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提出“合肥芯”的中国“硅谷”之梦,落下集成电路开局的重要一步,该规划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目标。此时,合肥全市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仅有13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为28亿元。

有着“京东方模式”下的龙头聚集案例,合肥也将其复制到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不仅先后吸引了联发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存储控制器大厂群联电子、处理器芯片供应商君正科技等进驻,而且促成存储大厂合肥长鑫自研DRAM芯片、通富微电与芯碁微电子的的项目落地,进一步为合肥IC列车再添引擎。

此外,IC制造领域,两年前,合肥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台湾地区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手”,双方合资成立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12吋晶圆代工。总投资128.1亿元,这是合肥首个百亿级的集成电路项目。

短短两年后,2017年底,晶合正式量产;同时规划2020年满产,到时每月规模可以达到4万片。而当4座晶圆厂皆建成时,总月产能将达16万片12吋晶圆。其专职面板驱动 IC 的制造与生产,经过两年的埋头冲刺,晶合已抢下面板驱动 IC 龙头联咏大单,目前正采用 90 纳米工艺生产。

IC封装方面,龙头通富微、以及国内首条晶圆级扇出型封装华进半导体纷纷落户在合肥。

上游关键材料之一光罩供应商Photronics集团也在合肥高新区投资1.6亿美元的光罩厂,并以10.5代光罩的最高世代供应给当地客户;光刻机巨头ASML也开设合肥办公室以就近服务当地客户。

至此,曾经的“江淮小邑”俨然已拥有了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合肥市招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合肥市共有集成电路企业144家,2017年合肥市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235.6亿元、同比增长31.03%,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

形成三大产业基地 产业链持续扩张

正如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场景,推动像地球一样的庞然大物,需要由点到面的诸多合力。合肥经过五年的发展历程,也已形成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新站高新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推向更远的地方。

其中,合肥经开区分南北两个园区,以合肥长鑫12 吋存储器开发项目为核心,推进一批晶圆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引进大硅片、内存封测、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关键材料类项目。

合肥高新区是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落户地——搭建包括总部经济与研发区域、生产制造区域、配套设施区域三个区域的半导体配套产业园,目前集聚设计企业100多家。新站区则聚焦“芯屏器合”,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半导体材料产业园。

值得期待的是,合肥市“十三五”期间计划进一步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造”、“合肥用”全链条,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500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