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張家界”概述

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原名大庸市,轄2個市轄區(永定區、武陵源區)、2個縣(慈利縣、桑植縣)。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

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1988年8月,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7年12月24日,入選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10月10日,張家界市入選“2018年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第29名。

歷史沿革

中國“張家界”概述

張家界市(30)

張家界境內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173件、三級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置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5]

商周時期地屬荊楚,春秋戰國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現今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黔中郡,為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張家界市兩區兩縣均屬其所轄。[5]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曆己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於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曆癸未年)見嵩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5]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曆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中國“張家界”概述

張家界(2)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於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曆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市全境劃歸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5]

元朝時期,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於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

明朝時期,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為大庸縣,隸屬於澧州。[5]

清朝時期,在全國設立二十三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後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歸辰沅道。湖南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大庸。

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具體沿革如下: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大庸、桑植兩縣則於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5]

1982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屬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

[6]

1994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

名稱由來

“界”在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誌》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誌》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歷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種說法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在此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裡就叫張家界了。

1958年,這裡建立國營林場,因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的地盤上,林場即取名張家界。1978年,張家界林場最早拉開湖南旅遊開發的序幕。1982年,建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姓聚居的張家界村由公園代管。鑑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子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旅遊名勝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遊覽區面積264.6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聖地“南武當”五雷山、“百里畫廊”茅巖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處人文古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

截至2016年,全市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9個,增長18.8%。其中,5A級2個, 4A 級9個,3A級8個。全市旅館3199家,其中星級賓館37家。旅館床位11.3萬張,其中星級賓館1.2萬張。旅行社106家,持證導遊5669人。[10]

簡介圖片張家界景區張家界景區共分為四大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楊家界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四大景區,統稱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中國“張家界”概述

張家界景區張家界景區

楊家界楊家界地處張家界市以西,北鄰天子山,西抵袁家界,離張家界森林公園只有十公里。海拔1000多米,屬張家界四大核心旅遊景點之一,其中烏龍寨、空中走廊、三道鬼門關、土匪窩等景點已列入張家界經典遊覽線路。

中國“張家界”概述

楊家界

張家界大峽谷張家界大峽谷緊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22]2011年成功創建AAAA級景區,2016年躋身全市第三大景區,成為全省十二條旅遊精品線,2017年張家界大峽谷正式啟動AAAAA級景區創建工作[23],2018年成為全市首個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範區[24]

中國“張家界”概述

張家界大峽谷

八大公山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距桑植縣城85公里,雄踞武陵山脈北端,澧水源頭,其主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為武陵山之巔,景區由斗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五大林區組成,總面積4.49萬公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長江南部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森林。

中國“張家界”概述

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

袁家界袁家界位於杉刀溝北麓,地處張家界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海拔1000餘米,四周陡壁懸崖,矗立在武陵山區之中,恰似乎地突起高臺。是以石英岩為主構成的一座巨大而較平緩的山嶽。

中國“張家界”概述

袁家界

黃石寨黃石寨亦名黃獅寨,原名黃絲寨,黃氏寨。因古有一道人名叫黃石公在此隱居而得名,是張家界旅遊區的精華,向來有"不登黃獅寨,枉到張家界"之說。海拔1200多米,由諸多的懸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塊南高北低的臺地,面積16.5公頃。其主要景點有:天書寶匣、定海神針、南天一柱、金海探龜等,是張家界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同時也是張家界最大的凌空觀景臺。

中國“張家界”概述

黃石寨

金鞭溪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因金鞭巖而得名。溪水彎曲自西向東流去,即使久旱,也不會斷流。

中國“張家界”概述

金鞭溪

鷂子寨鷂子寨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東北方向,與黃石寨,楊家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海拔1500米,以險著稱,原名腰子寨,因形似腰子(腎臟)而得名。它與黃石寨遙遙相對,溝深峰削,山勢很險,但寨頂卻有一個開闊的平地,是絕妙的天然觀景臺,面積約60000平方米,四周懸崖深谷,非常險要。

中國“張家界”概述

鷂子寨

五雷山五雷山是湖南省首批確定的重點宗教場所,張家界東線旅遊核心風景名勝區,它位於慈利縣城東,距常張高速慈利東出口20公里處,北臨石門,東依臨澧,南接桃源,是東入張家界市的必經之地。

中國“張家界”概述

五雷山

九天洞九天洞號稱“亞洲第一大洞”,因有九個天窗與地面相通而得名。洞分上中下三層,總面積250萬平方米。九天洞因有九個天窗與洞頂地面相通而得名。1987年山溶洞探險勇士王海然發現,1988年正式對遊人開放,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九天洞作為國際溶洞組織成員單位是國際溶洞探險基地。

中國“張家界”概述

九天洞

黃龍洞黃龍洞是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中著名的溶洞景點,享有“世界溶洞奇觀”“世界溶洞全能冠軍”“中國最美旅遊溶洞”等榮譽。已探明洞底總面積10萬平方米;洞體共分四層,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經中外地質專家考察認為:黃龍洞規模之大、內容之全、景色之美,包含了溶洞學的所有內容。

中國“張家界”概述

黃龍洞

龍王洞龍王洞是張家界旅遊核心景點之一,被溶洞專家稱讚為“世界溶洞奇葩”,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龍王洞總長約30公里,平均高度50米,寬80米,有58個廳臺、28條石走廊、15處珍珠瀑布、3條地下陰河、湖泊2個、水花池45處,洞中石筍、石鐘乳、石幔、石花遍佈,更有“天下第一柱”之稱的龍王寶柱。

中國“張家界”概述

龍王洞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是張家界景區一部分。普光禪寺建於公元1413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寺院佔地8000平方米,是佛教與道教文化相結合的古老人文建築,院內有著普光寺、武廟、文昌祠等景點。

中國“張家界”概述

普光禪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