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恨父母?

用戶69330831


家庭是社會的根基,中國人家庭觀念尤其根深蒂固,如何教養孩子是父母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孩子長大了,每家情況各有不同。有些父母覺得滿意幸福,一生辛苦沒有白費。有些父母覺得委屈寒心,自己明明全心全意愛孩子,為啥孩子為了一些個小事兒恨自己。


拋開一些特殊極端案例不提,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父母要擺正一個心態,養孩子首先是為了自己。

以前上中學的時候,我爸的一個朋友來家裡喝酒。他快50歲了,剛剛有了第一個孩子,看得出他高興的很,跟其他人說:“有了這孩兒,現在就是讓我立馬死我也能閉上眼了。”大家都笑呵呵表示理解。

說明大部分父母還就是把孩子當作他們生命的延續,他們的人生因為孩子多了些意義。養孩子首先是給自己帶來了快樂,不是孩子求著你讓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及早把這個想明白,既可以避免把養孩子當作一種投資過度寵溺孩子,也可以避免將來出現不太滿意的情況時心態失衡。

二、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有人格的朋友看待。

很多父母常常認為小孩子就是狗屁不通,敷衍了事對待孩子。其實孩子從很早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正因為他們心裡沒那麼多條條框框,他們往往會用獨特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

太多被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奇妙的語言打敗,張口結舌的父母,沒有為自己孩子的聰明感到高興,反而粗暴的對待孩子,這很不好!

張愛玲就曾經因為小時候,媽媽在客人們面前傷了她的自尊心,恨了媽媽一輩子。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了小孩子的自尊心。

三、要做孩子的玩伴兒。

每一代的孩子,都有一些獨特的遊戲方法,對他在玩些什麼,你要了如指掌。如果有時間,也要陪他玩,最好還成為高手,這樣你們自然就有了共同語言。

不要只會逼著他學習,要利用孩子的虛榮好勝心理,誘導他自己感興趣。另外適當的玩也是有益的,任何遊戲想玩好都是需要各種能力的。

要學習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方法,正好可以利用他最愛玩的遊戲跟他談判。不要一口拒絕不讓玩,而是要在什麼時間玩、玩多久、在哪兒玩等方面達成一致,嚴格執行。

總而言之,父母們自己也是從小時候過來的,要將心比心,不要讓兒時的遺憾在孩子身上再重演一遍。只要父母們用心,相信極端事件都是特例,大部分孩子成年後不會讓父母失望的,父母自己也不要期待過高就好。

最後一點很重要,隨手點擊關注。好人一生平安!哈哈😄


蘭川城


我周圍明確表現出來“恨父母”或者行動上表示“恨父母”的人很少,然而更多地“恨”是父母自認為孩子恨他們。


舉例來講,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志向挺高遠的,大學畢業後一直想讀研究生,但是父母考慮到他還有個弟弟,經濟壓力太大,而且認為已經把他供養大學畢業了,所以就沒有支持他讀研究生。他工作兩年,攢了兩年的錢,考上了北京某學校的研究生。(他普通二本畢業,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月才1500塊錢,為了攢錢經常泡麵,饅頭,也不敢談女朋友,也不敢和朋友出去吃喝,真心不易。)

研究生畢業之後,他應聘到深圳的一家公司,被公司派往海外,工資加補助第一年就能拿到二十萬,他和我說過,他要好好努力掙錢,供弟弟上學,在縣城給父母買套房子。

然而,有次回老家,他母親來我家串門,對我媽媽說“你看你家娃孝順啊,你再看看我家娃,畢業之後,跑到海外,他是恨我們當初沒有供他讀研究生啊?”

私下裡,我也問過朋友,“是否會恨父母沒有支持他讀研究生才跑這麼遠的?”

朋友說,“你還不瞭解我嗎?我們家經濟有限,我就想多掙點錢,讓父母過得不辛苦,讓弟弟不要面臨我當時的兩難選擇啊。”


所以說,有的時候真不是孩子恨父母,而是父母認為孩子“恨”他們,其實這和老年人的心理有關係的。

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來自360百科)

人到老年,大概有落葉歸根之感,他們和孩子不一樣,孩子對未來是無知的,所以除非受家長影響或是遺傳因素、或是疾病因素,很少會出現敏感神經類的。

然而,大多數老年人都有些“神經質”,他們總擔心自己不中用了,會胡思亂想自己哪件事是不是讓孩子討厭了,甚至有的老年人不惜上演“大戲”騙取孩子的可憐,同情……

最近讀了很多關於育兒的書籍,一天閒來無事,在網絡上查找關於老人陪護的書籍,發現數量很少,一開始認為是不是社會對老年人太“刻薄”了,想了想,才明白,老年人經過一輩子的風霜,閱歷無比豐富,誰又能改變得了他們的想法呢?


說到底,老年人會產生年輕人“恨”他們的想法,還是年輕人做的不夠好,讓我們放慢腳步,多陪伴一下父母吧!

祝天下父母親身體健康!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樂意分享和幸福相關的秘密,歡迎關注,點贊,留言及轉發分享。


秘語相傳


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糾結的,我雖然是名學生,雖入世不深 ,但是還是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都很放心,從幼兒園到大學,我每天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唯一的煩惱就是學業的壓力。可這些壓力和我的父母比起來簡直不算什麼,父母卻總是心疼。從小到大,我也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也算懂事,可是我卻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我把父母給予我的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了,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都太容易了,我甚至無視這一點一滴的愛。因為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全天下就算所有人都不愛我了,我的父母依然愛我。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說一件我和父母間發生的事,這也是今天我想說這個話題的目的。前天吃飯的時候,我跟我爸說:爸,我剛買了點衣服,一會兒幫我取一下快遞。當時我說的時候還一臉興奮與自豪。我爸說:我一直有個問題不明白,你說這孩子花父母的錢怎麼就不知道心疼呢。為什麼子女說買什麼父母就給買,而父母老了之後要點什麼子女還得算計來算計去。聽了這話,我嘴裡嚼的饅頭再也咽不下去了,眼淚瞬間就下來了。我又不想讓爸媽看著我哭,就說了聲吃飽了跑到衛生間哭。我是真的很羞愧,很羞愧,我又心疼爸媽,因為我讓他們寒心了,我這麼糟踐爸媽的愛,我怎麼就得到的這麼理所應當。


爸爸媽媽是世間最動聽卻又最沉重的字眼。當我們降臨在父母溫柔的懷抱中時,我們有家了,家裡因為有了我們更加歡樂與幸福了。於是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都把愛無條件的給予我們,在父母看來,這肯定不是隻是為了完成撫養我們長大的義務這麼膚淺,更多的是對我們真切的愛與信任。從此,父母為了讓我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找個好對象,有個好工作。拼死拼活為男生買車買房娶媳婦,培養女生琴棋書畫,成為一個大家閨秀最後嫁個好人家。這也許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


從小到大,我倒是沒有記恨過父母,我父母對我很好,為人很不錯,交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辦法。就算有矛盾,大部分也是我的錯,都是我先去認錯。題主所說的孩子記恨父母的問題我覺得主要和從小家庭的教育有關。不正當的愛溺愛或者虐待。溺愛孩子這類主要發生在從小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身上。老年人就想給孩子好的,要天給天,要星星摘星星,長期這樣孩子就習慣了。一旦想要的玩具汽車不給買就撒潑打滾兒,大哭大鬧。這樣培養的只能是個白眼狼。虐待孩子父母無論什麼原因拿孩子當出氣筒,或者因為小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誤了,又是打又是罵。這就不配為人父母了。


總之,將來的我也要為人父母,孩子要好好教育,父母要好好感恩。我們每個人虧欠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趁有機會擁抱彼此,趁有時間陪伴身邊,好好感恩,用力去愛。


綜藝淘笑點


有些人,你對她好100次,有一次沒做到位,他就會說你不好。而有些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人的品德,素質之所以差距那麼大,關鍵是教育問題。

有一個故事,媽媽和孩子鬧彆扭了,孩子賭氣不回家,後來太餓了,路邊一家餐館的奶奶,給孩子煮了一碗餛鈍,吃完後,孩子說“奶奶您真好,比我媽媽對我都好”。奶奶說“孩子,我才給你煮一碗飯,可是你的媽媽從你出生到現在,每天給你做飯,媽媽怎麼會不好呢”?孩子聽了後很慚愧,趕緊回家了,和媽媽認錯。

所以,人首先要教育,從小教育孩子懂得孝道,知感恩。你問題中的問題就不會出現。

如何教育?

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一位柔和、寬容、大度、善良、智慧、孝順的母親,加上一個睿智、開明、上孝下親的父親,孩子天天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一般不會養出忤逆兒。

如果,父母每天髒話連篇,家裡每天吵的雞飛狗跳,小事斤斤計較,父母對老人尖酸刻薄,對子女不高興便打罵,那孩子也多半會有性格缺陷。



建議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下弟子規動畫片,也可以看一下德育動漫。是針對孩子情商教育和德育培養的。很值得推薦看。


米兒媽


真的是為了孩子嗎?沒有一點不為自己的面子的想法嗎?我小時候,我父母根本不允許我自己有想法,他們覺得吃喝都是他們給的,我就必須聽他們的安排,我要是不願意,非打即罵,我也很感恩她們把我養大,但想起來曾經的事,還是忍不住難受。即使現在說出來,他們還是說是為了我好,真是為了我嗎?大雪天非要我給她同事送東西,就是因為同事說她做飯好吃,她就想讓人嚐嚐味道,我在路上滑倒了,把東西倒了,回到家她不關心我有沒有受傷,而是關心同事吃到有沒有誇她。我暑假做作業,就因為沒有按她說的,先寫作業再做手工,我先做了手工,就被全部撕掉,就因為他對同事說我在學習,結果回來看到我在做手工。


毛頭小燈


如出現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父母在教育上出現了問題。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從小就像一張白紙就看父母在上面怎麼樣去描繪了。

孩子從小所接觸的教育與人事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個小男孩從生下來那一刻全家人都把他視為掌上明珠,那真叫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特別是奶奶更是如此。每當寶寶碰到或摔跤了,奶奶不是打桌子就是用腳跺地,還邊打邊罵:你們這些壞東西把我寶貝碰(摔)疼了吧,我打死你們。好傢伙等寶寶上了幼兒圓、小學幾乎隔三差五就和小朋友打架,每次他的家長都要到學校去大鬧一場。搞得學校的老師頭都大了。最後老師把他一個人給安排到教室的最後面去坐。長此以往沒有幾個同學願和他一起玩了。他的成績也直線下降。好不容易上到初中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了。他的母親生病住院給他打電話他都不回。爺爺奶奶過世他也不回。最近聽說他在外面跟人打架被人打折了腿。有個同鄉問他;你家裡出這麼多的事,為什麼不回去看看。他說他恨那個家和家裡所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再回去了。那怕他一個在外流浪。

從這件事就可知道,一個人從小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個孩子從小就像一棵小樹苗,能不能成材成什麼樣的材,成棟樑還是燒火棍全靠園丁的載培了。真是慣子如殺子。


鎖清秋5258


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拼死拼活一輩子,以前抱著養兒防老的想法,現在很多都是生了兒子卻不如一個女兒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自己親人就有這樣子的。

小叔自小因為家裡各種原因而沒有讀多少書,但在他的腦子裡從來就有一種想法,以後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給到他最好的教育資源。所以,當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弟還未小學畢業的時候,小叔就開始幫他物色縣城好的初中,摸清要入學需要什麼條件,即使自己只是一個鄉下種地的,但凡有空餘時間,不是在給兒子物色學校就是在山裡幹活賺錢,省吃儉用都要把孩子送縣城去讀書。但是,令人嘆息的是,堂弟去了縣城讀初中不到一個星期,就因為各種問題不願再去,小叔為此很生氣,幾番到學校去打聽是什麼情況,同學都不說,老師也只是說沒有什麼,就是經常不在課堂,跟一群相仿年紀的跑出去玩。幾次溝通下來,堂弟說什麼也不願再去縣城學校,小叔沒辦法,只好求人把他又弄回到鄉里的初中讀書,可沒幾天,堂弟又因為跟老師發生爭執竟跟老師動起手來,這樣一鬧,堂弟寧願在家跟著小叔一起下地也不願再去學校。擰不過孩子,小叔只好妥協,現在兩人都很少正常的溝通。

為了孩子,小叔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人脈,當然也包括自己辛苦賺來的金錢,但現在,卻成了孩子的仇人一樣,兩人動不動就是吵架,或者離家出走。為什麼會這樣呢?探究其根源,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小叔自己,從來沒有問過堂弟自己是否願意去縣城讀書,也沒有問過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當然還有一點,也是後來我跟堂弟聊天過程中才知道的,小叔跟嬸之間的關係不好,兩人也是經常吵架,有時候大年三十也吵,所以,堂弟很想逃離這個家,不知根源的小叔卻還一直責怪堂弟,說他一點都不懂事,看他以後長大了要怎麼辦?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習慣了把孩子當小孩,不知道去徵求他的意願和想法,也習慣了居高臨下的指示命令,卻從來沒有想過要蹲下來站在孩子同樣的高度去看待問題。所以,不要說孩子長大了為了一點事就恨父母,那是因為孩子從小就積攢了這些怨氣,只是缺乏一個引爆點。也不要說這樣對父母不公平,也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好榜樣。


覺醒的爸媽


個人感覺主要基於三點原因:沒有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攀比虛榮心,沒有讓孩子學會感恩,沒有教會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初中的時候,我也怨恨過父母。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有新版的26式自行車騎,而我卻只能騎家裡唯一的破28式自行車;冬天時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穿時髦好看的毛衣,而我卻穿著媽媽手縫的棉襖;夏天時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可以吃5毛一根的雪人冰糕,而我卻只能吃5分錢的冰袋。



因為怨恨父母沒本事,所以父母讓我做什麼事情,我都乾脆不做或者反著做。直到後來的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有次爸爸買了一個雞腿回家,然後切成小塊放在碗裡,爸爸和媽媽一直在吃炒的大白菜,只有我一個人在吃雞肉,然後我夾給他們吃,他倆又給我夾回來,說不愛吃肉。

只要吃肉他們都是這麼說,我直接端碗就全吃了,剩下的骨頭縫的肉不好吃就扔進碗裡。吃飽後就去屋裡寫作業,忽然肚子疼要上廁所,路過廚房時瞟了一眼,發現媽媽和爸爸一人含著一根雞骨頭,津津有味的在那嚼著。當時我的雙眼就溼潤了,到了廁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順著臉頰就流下來了。。。



父母雖然沒本事,但是傾其所有為孩子著想;而我呢,居然為了小小的虛榮心,不懂感恩也就算了,還怨恨自己的父母。自那以後我就開始奮發讀書,寒暑假兼職打零工,後來不僅為自己買了嶄新的飛鴿自行車,還給爸爸和媽媽一人買了一件新毛衣。

自己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人生可以由自己改變。有虛榮心沒有錯,錯在不應該怪父母,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去奮鬥、去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親子游戲分享


其實恨父母大多不是由於那一點問題,就像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環境在,等時間到了,最後一點就會成為很多。

我孃的孃家是那種極為保守的家庭,重男輕女,女生幾乎沒有自主權。記得大學畢業後因為一件事情直接跪著父母相求,現在想起還是眼淚直淌。女生做事情都是男生的依附品。在家是哥的小保姆,父母的炫耀品,懂事,嫁人了,換了保姆對象而已,,這個對象還要他們說了算。

大了,有自主權了,雖說不上是恨,只是沒那麼依戀。聽人說想回家,自己的那感覺卻是想起就怕。有種想逃離的感覺。可真的想到如果身邊要沒了他們,這又會是一種不可承受之痛。

一直幻想的理想小生活就是,小時候會做也願意去幫襯,可,還是想想眼神能多停留在身上幾秒,告訴我哪些才是真的為自己好,我想努力,不要後悔。長大了,你們的建議是寶貴的,可,能不能不給我做主,不要限制。畢竟,我的人生之痛你們沒法幫我去承受。

讓孩子回家吧,而非痛苦逃離。


UnderSunshine


我是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學院簽約諮詢師
一起學心理學,可以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回覆:“學習”

父母辛苦養育孩子,孩子長大後卻對父母挑剔甚至會“恨”,看起來好像對父母挺不公平的。但其實,恨不過是愛的另一種表達。大家肯定會有體會,在生活中,對我們無關的人,我們根本不會在意,更別說使用“恨”這麼強烈的情感了。

所以,愛和恨,其實是一組同時存在的情緒,就像同時開出的並蒂花,也像硬幣的兩面,有愛才有恨,有多恨正說明有多愛。

父母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把孩子定義為一個“主體”,父母就是對應的“客體”,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一輩子的。


每個人一輩子,都會把與父母相處的方式複製到所有的人際中,每個人傾其一輩子,也無非是在尋找一個理想的客體(也就是理想父母),去滿足自己未被滿足的內心願望,及修復內心的創傷。

因為父母與孩子、主體與客體太過親密,所以這樣的關係絕對不可能絕對和諧而沒有衝突,這就會導致父母做了很多,孩子仍然不滿意,父母也不要希望能做到完美,因為不可能。


心理大師溫尼科特有個著名的定義,叫“足夠好的媽媽”,60分就可以了。孩子永遠不可能滿足,而父母要做的,正是藉此教育孩子完美並不存在,孩子要學習的,正是如何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能認識到:1)孩子對自己的恨是源於對自己的愛,不去計較公不公平,能接納孩子的“恨”,(你可以恨我,這是允許的),這其實就會充分與孩子和解關係。2)既然永遠不可能讓孩子滿意,所以不需要拼死拼活,在能力範圍內做足夠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正視不完美,讓孩子學會面對現實的不如人意。

作者簡介:
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學院二星諮詢師,OH卡整合治療師。外企10年以上銷售經驗,精神分析取向,擅長婚姻情感、個人成長及職場困惑領域。願以高度的積極關注之心,與來訪者“共舞”,得遇心靈深處的力量。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