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應該以學知識為主呢?還是以培養好的習慣為主呢?

淺論天下


你好,我多年以來致力於孩子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研究教育,20年高校教學、心理諮詢、團體訓練和職業培訓的經驗,擅長嬰幼兒和青少年的發展諮詢心理輔導。以我的經驗給出以下建議:

一定是要先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的,0-6歲是最佳的時期,包括學習興趣,玩的時候也是學習,要把玩和學結合起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羊不成,上了小學以後學習就非常的痛苦,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好動,如果我們從0-6歲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長大後學習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學習時就是快樂的輕鬆的。感覺不到痛苦。

所以0-6歲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閱讀的習慣,在孩子面前看雜誌看書,這實際上就是給孩子做榜樣,這些好的習慣都會印刻在孩子的腦子裡,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還一定要陪伴她引導他,激發他的好奇心,才能讓孩子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另外要以孩子的興趣為突破口,融入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只是,家長只要堅持做,一定就會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

歡迎大家再評論區留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家庭教育心法


我認為,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而不是學習更多的知識為主。不要過早的開發孩子的智力。避免把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

在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的。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力超過同齡人也是不允許的。並且在德國上大學的比例還沒有中國高,然而。德國人卻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不過早曾過度的開發兒童的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幼兒園階段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教育”: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好習慣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乃至一生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弟子規》裡面的東西是最好的,最全面的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文章。我們只需要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去培養孩子。一定會培養出一個良好習慣的好孩子。

2、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允許大聲說話。交通安全。公共場合的一些規定要求等等。讓孩子學會最基本的社會常識和技能學會最基本的社會準則。

3、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4、培養孩子的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在幼兒園期間通過各種遊戲各種活動,去培養這些能力。

心理學家塞德之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會他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從小養成這些好的習慣。會有獨立的思想,健康的體魄。能夠珍視豐盈的內心,也能體察他人,長大後成為一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有能力的孩子會飛,得高有好習慣的孩子才會飛得遠。

總之。幼兒園不應該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應該是以培養好習慣,培養社會準則,培養動手能力,培養情商等等。孩子就像一粒種子,你給他於什麼樣的是生活環境,他就會成長為什麼的大樹或小草。不要急於讓孩子成長,拔苗助長,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它綻放的時間也不一樣。




生活的掌櫃


以“學業為主”的幼兒園和以“社交為主”的幼兒園對比,結果表明,前者沒有顯示比後者擁有更高的智商,並且後者的創造力比前者更高,對學習也更有熱情。這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凱西·赫什-帕薩科的一項研究,有120個幼兒園的孩子參加了這個研究,得出以上結論。

因此,讓孩子掌握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很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造成傷害。大量的研究證明,非常多的優秀的、快樂的幼兒,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自主的去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用於悠閒的時間很多。恰恰是這些悠閒的時間,在不經意間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下社會環境的快節奏,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所謂“寓教於樂”的玩具,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感覺,要是不利用每一分鐘的時間去“培養”孩子,就是一種損失。我們常說孩子像一張白紙一樣,如果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湧入孩子大腦,要讓這些信息變得有意義,大腦是需要時間去整理的,需要建立連接消化吸收。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創造力,創造力可不是越多的信息湧入大腦就越有創造力,而是大腦如何去整理和運用這些信息,然後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表演、畫畫、動作等等。
所以,不管是幼兒園還是父母,都應該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自主習慣,才能讓孩子以後有更好的發展。喜歡就點個關注,一起交流孩子成長話題。


育兒手記365


幼兒園是應該以學習知識為主,還是以培養好的習慣為主。

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3一6歲的兒童,而此時正是孩子語言發展非常的快的時期,三歲寶寶出現語言飢餓,如各種各樣問題問個不停,寶寶大腦最活躍的時期學東西也是最快的事情。主要以講故事為主。孩子的語言,視覺訓練和聽覺訓練。還有一些味覺及一些觸覺。也是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多。而寶寶的好習慣。習慣培養+知識的學習,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不存側重於哪一方面好。現在教育局規定的是嗯,孩子要零基礎的入學。不準幼兒園參與知識啟蒙教育,但是家長又強烈要求學校應有相應的相關知識,怎麼辦?所以辦?幼兒園的老師也很為難,只好又讓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最後大家都沒有辦法,幼兒園為了應付檢查,把課本收起來,用另外一種方式滿足孩子家長的教育需求,這種掩耳盜鈴的教育理念會讓幼兒園的越來越遠。

孩子的教育不能因人而異,因財施教,只怕是

會毀了我們下一代,在此,請大家長們,教育專家們重視起來,謝謝!





高級催乳師香姐


相信大家都聽過`傷仲永`的故事,天資再聰明過人,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到最後只能成為極其平庸之人,如此可見,`好的習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行為。

對幼兒來說,他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玩,在玩中學,在玩中受教,玩跟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幼兒園老師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習慣,傳授簡單的科普知識,對幼兒來說`玩`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還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孩子更好的理解所學的內容。

幼兒園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幼兒園不是讓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時期,而是培養孩子各種興趣,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將會對孩子終身的生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幫助他們走向幸福的人生。





旦洵


全面協調發展

1.首先肯定是適應孩子的發展特點,不提過高要求,但也不排斥什麼。也就是在孩子能接受的情況下,可以學習知識,同時這過程中也可以培養習慣,不衝突。孩子接受不了,可以不學或少學知識。

2.考慮社會環境。比如上小學之後老師不會講或很少講拼音或者一些基本的數學了。那麼可以讓孩子去多學一些,否則小學之後可能導致孩子跟不上學業,進而打擊自信心。當然如果小學階段正常上課的話,也沒必要提前學習,那樣會造成小學開始階段學習任務難度降低,也會有損孩子的學習動機。

3.看家長。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套非常相信的教育理念,而且可以承擔社會以及老師的壓力,無論孩子以後遇到什麼困難你都能和孩子一起承擔,那大可按照你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做。比如你信奉幼兒園以培養習慣為主,不在意孩子的學習,當孩子小學階段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找你談話、孩子感覺很沮喪,但是你可以堅信孩子會變好,而且肯花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鼓勵孩子,這樣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堅定的教育信念,也沒有承受壓力的能力,比如老師一找你談話,你就煩了,回家開始埋怨孩子,幼兒園給你花了那麼多錢,你怎麼現在就學不好呀,那你就不適合按照自己的理念來培養孩子,還是以前兩條為原則。

總之,教育孩子本質並不在於以什麼為主,本質是協調:孩子全面協調發展;孩子、家長、社會三者的協調。換句話說,一般人跟著大眾走,多體諒孩子就可以了。


小木屋兒童發展


現在的幼兒園基本培養習慣。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動手、集體活動、啟蒙教育等等是很重要的。

書包裡沒有書,只有衣服,每學期比賽一次整理衣服和書本,每天早上做做操,晨談好習慣和故事,每天有輪流的新聞播報員,每天玩的的類型分區活動,偶爾佈置作業是親子活動畫畫、種花草,沒有寫字的。

幼兒園要吃早餐、午餐和睡覺,這個比重很大的。

對於文化課基本都是家長的任務。家長擔心小學跟不上,自己買書給孩子看。


萌萌噠系列


關於提問的以哪類為主要,我想在這裡先提出一個問題,你是想看見孩子現在的成就還是想看到孩子以後更大,更更大的成就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我的觀點是適當的學習知識的情況下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為主要。

當你僅僅看到眼前孩子的一點點成就,今天認識了幾個字,明天學習了哪個知識,但是朋友們要分清孩子是在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下學習的,灌輸的?還是自主學習的?這是截然不同的。


D爸說育兒


幼兒時期著重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和建立良好的規矩,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後期有大把的學習知識的時間。前提工作做好做足了,以後學什麼知識才能水到渠成。

建立規矩和習慣,從根本教育開始。



家庭根本教育


幼兒園就以培養好的學習習慣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