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人們為何如此懷念金庸二月河

二月河離去,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小說作家離開了世界,著實令人嘆息。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出生于山西。二月河從4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因其“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內外讀者熟知,而根據這三部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更是影響了無數人對於清朝歷史的認知。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有很多讀者,但他似乎是文學界的一個異數。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二月河的小說為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提供了想象和解釋歷史的角度:一種是來自民間智慧對歷史的理解,一種是看天下的通達理解。儘管都是理解歷史,但是二月河則完全是從民間視角來看待歷史,這與此前的學術界或官方理解完全不同。他對歷史的紀錄描寫並不是單純地批判,其中還寄託了他個人的思考和民間社會的想法,而且他寫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歷史寫得很有神采,所以他的作品不僅影響了社會公眾,而且還影響了政商兩界。因此,二月河的小說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下有巨大的影響,並且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歷史框架的一種新解釋。他總是從人情和人性揣度歷史,尤有其普通人的感覺和體驗的一面,讓人覺得歷史頗為鮮活。

筆者也注意到,伴隨著金庸、二月河的相繼離去,在互聯網上出現一種擔憂,即這兩位小說大家的先後離去是否會導致中國文學創作的斷層,或者說還能否有人接替金庸或二月河的位置。在筆者看來,儘管時下有很多年輕人通過互聯網等方式發表個人的小說創作,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但短期內確實難以有人超越金庸、二月河在武俠、歷史小說方面的造詣,這確實令人有些遺憾。

這樣的遺憾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為金庸和二月河的小說作品都太成功了,特別是令社會大眾能夠最大限度內瞭解有關明清的歷史。因此,當社會大眾對於明清的歷史瞭解達到一定的飽和時,他們也就不需要補充新的“知識”了,這也正是短期內難以有人超越金庸、二月河地位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也期待對歷史有深刻把握和理解、有史詩品格的歷史小說出現。

同時,很多人拿時下流行的清宮劇與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電視劇進行對比,認為現在的清宮劇缺乏歷史厚重感,也不如“帝王系列”那樣嚴肅。在筆者看來,現在的清宮劇之所以深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其實與當年二月河描寫“康乾王朝”的貢獻有很大的關係。二月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將“清朝熱”推向了高潮,他沒有試圖從一般那些反封建等角度認識批判歷史,而是將歷史進行情景化理解,進而體會那些人的具體情況。時下的清宮劇儘管在深度、影響力方面不及二月河,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們仍然是在“清朝熱”的延長線上。

金庸、二月河的相繼離去對中國文學界而言確實一大損失,特別是二月河將此前一直被人們感覺有些微妙的清朝史,通過民間正說的方式,使清朝史得以普及,併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也讓他的寫作存在爭議。誠然,作為小說家的金庸、二月河對歷史的解讀未必與歷史專家的理解相吻合,但卻合乎了時代的趣味。(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