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1.有用無用,不是做一件事情的標準

電視劇《都挺好》開播後,話題的熱度一再上漲。因為它將生活演繹得足夠真實,像一雙手,把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狠狠撕開,呈現在觀眾眼前。

劇中的蘇家,有兩兒一女。為了老大留學和老二結婚,蘇母不惜賣掉房子。但她吝嗇於對女兒的付出。明知女兒有望考上清華,卻還是讓她去上免費的師範學校。

印象最深刻的,是蘇母的那句:

“一個女孩子,上那麼好的學校有什麼用。”

這句話聽起來很耳熟吧?

我學會了一首童謠。這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

我給玩具娃娃縫了新衣服,這有什麼用?能考一百分嗎?

很多父母,把有沒有用,當成能不能做一件事情的前提,這太過絕對了。

蔡康永曾提起自己的童年,父母從來不問他這有什麼用,那有什麼用。父母常常帶著他一起做無用的事,這給予他很多力量,幫他抵擋那些喪喪的時光,在蔡康永看來,這些力量,是他的人生珍寶。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但收穫不止來自於那些有用的事情,也來自於那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孩子能夠更好的自我接納、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種收穫。有用無用,並不是唯一標準。

有智慧的父母,他們既督促孩子做有用的事,又允許孩子做無用的事。

《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2.只做有用之事,會讓人變得冷血和功利

有一個豆瓣的網友,曾發帖吐槽自己的小侄子。

這個十歲的小孩很聰明,奧數、圍棋、輪滑成績都很好,全班考試成績第一,英語口語也很棒,可他卻說出這樣的話來:

“我爸媽不配有我這麼優秀的兒子,他們沒什麼錢,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同學都拿iphone7,我只有兒童手錶。

我同學說,成績再好也沒用,父母是窮鬼,買不起大城市的房子,也送不起留學。有錢比成績好重要多了。

我爸媽竟然還想要生二胎,不是我瞧不起他們,這麼窮,坑了我一個,還想再坑一個嗎?再要一個我就不學習了,反正成績好不如有錢,學得再好,父母也給不起什麼。

為了將來出國留學做準備,我苦學英語。為了鍛鍊大腦,我學下圍棋。爸媽個子不高,所以我要好好鍛鍊身體,再長高點。”

在他眼裡,父母只是被他嫌棄的、儲存不足的提款機,沒有一絲絲和親子間的溫情。言語裡流露出這個年紀不該有的世故和算計,看不到一丁點童心。

但這不能全怪孩子。男孩坦言,他想玩足球,會遭到媽媽拒絕,理由是為他好,他還小,懂什麼?這句話每天要說至少十遍,他很怕這句話,父母還很喜歡在朋友圈曬他的成績。他並不開心,甚至想離開父母。

父母只允許孩子做有用的事情,不允許孩子做看似無用卻喜歡的事情,併為他取得的成績引以為傲。同樣的,他做任何事情,就會以有實質的結果為前提。他看世界的眼光就會變得功利,會深信那些冷血又自私的話語。

他只能看到生活的殘酷,看不見歲月的靜好。

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3.無用之事,常常給人意外驚喜

暢銷書《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作者、文藝女青年們的女神寧遠,也是一位母親。

她喜歡帶女兒回鄉下,做一些沒用的事情:踩淤泥、撿樹枝、用泥巴搭一座小房子,蹲在雞窩旁邊看母雞下蛋……

讓她和小動物們交朋友、親手摘桃子和李子、去看看森林裡的小蘑菇,還有風中搖擺的小花。剛開始她會害怕,怕蟲子怕髒,後來乾脆騎在水牛的背上嬉戲。

這種從與大自然相處得來的美好感受,是那些只能在家裡做作業、上各種補習班的孩子,所體會不到的。

好的學習成績的確能夠證明一個孩子的能力,高學歷也是孩子獲取高質量生活方式之一。但只學習的孩子,和又學習又會玩的孩子,面對生活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後者可能會更樂觀、幽默、從容。那種從人格中迸發出來的魅力,是很多人所學習不來的。

同樣是完成作文作業,觀察過生活得孩子,寫出的內容會更加充盈。同樣是繪畫練習,擁抱過自然的孩子,畫出的作品看起來也會更有靈氣。

有用的事情,可以幫我們謀生。無用的事情,讓我們變得有趣。

童話家安徒生,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親是鞋匠,母親靠洗衣賺錢。

值得慶幸的是,房間雖破曉小,卻被父親佈置得像個小博物館一樣,有瓷器、畫作、玩具。家裡還有一個擺滿歌譜和書籍的書架。

他的父親經常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給他聽,還有莎士比亞的、荷爾堡的戲劇本。父親還做了幾個木偶給他,安徒生喜歡給木偶縫製衣服,給木偶編故事。

為了豐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親鼓勵他去街頭觀察不同的人:說漂亮話的生意人、彎腰駝背的乞丐、耍橫的貴族。

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為他打造了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為安徒生的文學路埋下種子。14歲時,安徒生進入了創作旺盛期,之後又陸續出版多部作品,被人們稱作童話之王。

劉慈欣在《朗讀者》裡,分享了他生命中最難忘的一天。

大概六七歲,他去看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在那一刻,他的科幻神經被強烈地觸碰到了,心裡埋下了一顆科幻的種子。

當我們在電影院陪孩子看《流浪地球》時,很多年前,有一個小朋友正在用同樣的眼神看著衛星升空。

做無用的事,可以讓孩子找到興趣所在,興趣又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孩子去做家長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正是對這些有用、無用的事情的堅持、努力,才讓有的人到達了曾經不敢想象的明天。

人生中一些了不起的變化,恰好來自那些看似無用的時刻。

《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4.有用和無用,會互相成就

前幾天去閨蜜家玩,無意間提起這個話題。

閨蜜坦言,她想讓孩子做無用的事,但孩子要上學,又要做作業,已經很累了。有用的事情做不完,更別提無用的事。

她自己白天也要工作,下班回家還要做家務。陪孩子做無用的事,她認為那是奢求。

其實,當我們提起沒時間時,我們並不是一點時間都沒有。

有時,我們有時間,但不願意去做沒用的事情,因為那會產生一種負罪感,時間那麼寶貴,要用來做有用的事。有時,我們有時間,但已經沒多少精力,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休息。

《精力管理》中提到,人的精力,和呼吸一樣,是有節奏的,需要消耗和恢復。人的精力是由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決定。

簡單來說,人不能只工作學習,也要做點讓自己恢復精力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畫畫,任何能讓你感覺放鬆的事情。你可以陪孩子在落地窗前看遠方的餘暉、拿一張紙胡寫亂畫、一起扭來扭去……

只要抽時間做點無用的事,就能給彼此的精力充好電。學習和工作的狀態更好了,親子感情也增加了。

做無用的事情,反而能讓我們和孩子,更高效地去完成有用的事情。

一個家長最大的善意,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留他的童心,讓他的人格更完整,內心更快樂。

允許孩子做些無用的事吧,因為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