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4座奧斯卡、2座金球獎、2座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美國剪輯工會獎、日本電影學院獎、意大利大衛獎……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這部電影自去年11月在美國等地公映以來,已經拿下近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高居票房史上音樂傳記片的首位。

儘管內地刪減版的剪輯讓大多數人罵得一言難盡,但就像之前影迷、樂迷激動著呼喊那樣:

“就算為了最後20分鐘,也值得進電影院看!”

這不單是奧斯卡獎盃效應,更是皇后樂隊和弗雷迪牙叔的魅力。

哪怕你在此之前從沒聽過皇后樂隊,也完全可以把《波西米亞狂想曲》當作一場極其震撼的演唱會去看。


終其一生只為兩個半小時?

有的人連六分鐘都湊不夠

誰能想到,這部被封為“史詩級”傳記電影,成本只有5200萬美金。

卻在全球狂攬近9億美元票房,在國內上映3天就已經突破五千萬大關,創造了音樂類電影史上最高票房記錄——把第二名《衝出康普頓》直接甩出4倍還有餘。

電影的片名——《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也是他們的一首經典曲目。

身為史上風格最炫麗的搖滾主唱,Freddie Mercury因比別人多出四顆大門牙所以擁有更寬的音域和聲線,但也因為這感覺隨時要把麥吃掉的齙牙,被國內樂迷親切地稱他為“齙牙叔”,也叫“牙叔”。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全球觀眾為這部電影瘋狂買單,微博、豆瓣等各大平臺上,大篇幅幾乎都是對它的讚歌。

但同時專業評論界的如潮差評也滾滾而來,包括很多死忠歌迷的不滿。

這些差評是這樣說的(包括但不限於):

前半部分劇情潦草得彷彿趕著去投胎、極其蜻蜓點水般的流水賬劇情、百度百科PPT、Freddie的形象不夠豐滿,配角們也沒有出彩的地方、虛情假意的致敬,功利目的明顯的懷舊...


能理解為什麼粉絲口碑差,畢竟真粉絲從來都不會滿足。

作為音樂類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具有普世意義的,畢竟它精準詮釋了“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音樂救回來”

試問哪個觀眾聽完最後的《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院不是血脈賁張,心潮澎湃,熱淚盈眶,腦袋裡只剩音樂傳遞出來的力量和宿命感。

然後想,去你的,在這場音樂盛宴的星辰大海中死去就好。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有人說,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把真實的Freddie呈現出來,人物塑造淺薄如草紙,這兩個半小時根本不足以刻畫Freddie傳奇的一生。

可有的人連六分鐘都湊不夠。

關於Freddie,很多方面電影的確沒有提到。

比如,舞臺下反差萌還有滿嘴火車炮的牙叔。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開起車來一點不含糊。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比如,牙叔也是個單純的追星boy。

他為女高音蒙塞拉·卡巴耶的嗓音著迷,一生粉。

從粉上那一刻起,牙叔便不要臉不要面地追著他的愛豆卡巴耶,只求一起合作一首歌。皇后樂隊到西班牙巡演,電視臺問他們更喜歡西班牙的什麼,牙叔脫口而出:蒙塞拉·卡巴耶!

終於在牙叔不懈努力下,兩人合作了《巴塞羅那》(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主題曲),追星追到把自己愛豆捧上大眾榜單冠軍,牙叔絕對是飯圈的最巔峰成就。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牙叔和蒙塞拉·卡巴耶


比如,他的矛盾雙性戀還有濫交。

一方面,就如電影裡一樣,牙叔對對前女友瑪麗極其信任和依戀,哪怕她後來和別人結婚生子。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但另一方面,他也的的確確過著極其放縱糜爛的私生活,夜夜轟趴,縱情狂歡。而他也承認自己濫交,很過火。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再比如,他也不過是個熱鬧背後的孤獨患者。

天生表演型人格最大的特質是——追逐繁華又容易陷入孤獨,弗雷迪就是典型。

他喜歡呼朋喚友來家裡開party,哪怕他的身邊站滿了人,但每晚人潮散盡他卻只感到加倍的孤獨和落寞。

比起跟人交流,他更關心自己的貓。沒錯,牙叔是個完全的貓奴。

在電影裡也看到了,牙叔買的大房子裡,給自己的每隻貓都安排了大房間,有迴音那種。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電影截圖


電影裡他打電話給女朋友,希望能和他的貓(羅密歐)通電話,這個情節絕對真實。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電影截圖


他和皇后樂隊成員的關係也很微妙。

一方面,他們大部分時間在一起創作、演出,視對方為家人;另一方面,牙叔跟他們三個卻從來玩不到一塊。一般操作是這樣的,其他三人去搖滾音樂會,牙叔自己跑去看歌劇、芭蕾。

但,不管生活中如何矛盾封閉,只要一登上舞臺,他就變成了魅惑萬千觀眾的神,舞臺上欲罷不能的毒。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燒生命的表演,這是他傳奇人生的偉大謝幕。

“我們雖然老了一點,但也還是那個皇后樂隊。”牙叔如是說道。

他們的傳奇,當之無愧,即便電影拍得不夠完美。

這些五星和高分與其說是打給這部電影,不如說是我們對這支偉大的樂隊和這些振奮人心的作品, 以及給這個世界留下無可替代的一筆的牙叔的致敬。

假如歷史可以重來

1985年的中國,他們也曾來過

電影主角,牙叔弗雷迪·莫庫裡,被冠以許多稱號:

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最偉大的百名英國人之一最有影響力的亞裔英雄之一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歌手所有音樂中最偉大的聲音之一……


而在中國,大多數人對他並不熟悉。

“風騷的走位,精簡的裝備,自信的表情,飽滿的步伐,還有那鮮豔的紅領巾”

這句瘋傳多年的評語,大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國內樂迷對牙叔的普遍印象。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感興趣的同學自行移步B站,搜索關鍵字就能獲取一個“你好騷啊”的具象視頻)


皇后樂隊即便當時在全球享譽盛名,卻未曾到過中國進行演出。

但在34年前,這個差一點就成真的事實,可惜被攔腰折斷,皇后樂隊終究無法在中國唱響《波西米亞狂想曲》。

那麼,為什麼皇后樂隊無法到中國演出呢?

80年代,在流行文化領域,英國搖滾樂的成就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像皇后、滾石、威猛這樣的成熟樂隊,已經成為英國文化的名片。

終於等到機會,中英建交背景下,中國決定邀請一支英國樂隊,在1985年來華演出。

皇后、滾石以及威猛,都對這個史無前例的機會充滿野心。各方面都處於世界頂尖水平的皇后樂隊,被列入了最終候選名單。

但,最終來到中國演出的,卻是威猛樂隊。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即便皇后樂隊已被列入了候選名單,但威猛樂隊的經紀人西蒙從不認輸,在演唱會開始前的一年半時間裡,他前前後後來了13次中國。自然,對中國當時的國情也摸得很透。

西蒙給這次“中英文化交流”活動的負責人看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威猛樂隊的兩名成員,青春萌新。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另一張是皇后樂隊,類似這樣的濃妝豔抹,特別是牙叔的裝扮,格外風騷。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80年代的中國,如果你是負責人你選哪張?每張都很致命,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敢選皇后樂隊嗎?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高,西蒙這招實在是高。

最後,威猛樂隊如願成為第一個來到中國開演唱會的西方搖滾樂隊。

儘管一次又一次與中國失諸交臂,但牙叔始終懷揣來中國開演唱會的願望。

哪怕深受艾滋病痛的折磨,也依然想著到中國去:

“我願意為音樂冒險,但不會為社交活動冒險。在一切還沒有太遲之前,在我只能蜷縮在輪椅裡什麼都做不了之前,我想去那些從未去過的地方,比如中國,俄羅斯。

我會穿著同樣的緊身衣,看啊,我能想象,他們推著我,我坐在輪椅裡,依然唱著《波西米亞狂想曲》。”

終其一生,即便征服過全世界,牙叔也始終未能帶著皇后樂隊,在中國證明過自己。

威猛樂隊北京演出結束後3個月,皇后樂隊便出席了那場震撼全球的LiveAid慈善演唱會。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即便皇后樂隊沒能實現站上中國土地的心願,但那場演唱會從未忘記過。

牙叔雖然已經離去,但他的傳奇仍在繼續。

未能登上中國舞臺的皇后樂隊依然影響了中國一代搖滾音樂人,讓無數年輕人愛上了追求自由個性、充滿力量的搖滾樂。

1985年與皇后樂隊擦肩而過的那群中國年輕小夥子,還好他們沒錯過那個時代給予他們的能量。他們像皇后樂隊一樣,用真摯、熱愛和才華,吼出了滾燙有分量的作品。

1986年崔健嘶吼唱著《一無所有》,就此拉開中國搖滾大幕,成為一代年輕人的精神信仰;

1992年唐朝樂隊《唐朝》專輯問世,席捲了當年整個搖滾圈,重金屬搖滾在中國也能開支散花;

...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那一代音樂人懷揣熱情,始終對音樂堅持和探索,用他們對搖滾的熱愛和力量救贖過無數熾熱的年輕人。

音樂是有力量的,人也一樣。

最悲慟的不是傳奇巨星的隕落

而是34年後,搖滾已死


電影是對現實生活的二次創造,因此為了製造衝突加大戲劇效果,《波西米亞狂想曲》裡有些情節也是經過改動與真實有出入的。

比如電影中弗雷迪是先得知自己患艾滋病才有的LiveAid演出,但其實是演唱會後才被查出患病。

再比如,電影裡關於牙叔為了錢單飛拋棄隊友遭隊友不待見,真實情況其實是不僅牙叔“單飛”自己製作專輯,其餘三人也都有在各自完成自己的單人專輯,牙叔的決定也是經過對內一致認同的,不過大部分還是紀實的,拍電影嘛,這些小細節就不必太過於計較了。

但唯獨,最後的LiveAid演唱會,完全是1:1對照原版,連腋毛和門牙都原封不動神還原。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有網友剪了一個電影版vs85年真實現場版對比,搬運過來給大家觀賞一下。

為什麼電影要用20多分鐘來給我們看一場演唱會?為什麼即便有人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再水,都會對最後那20分鐘全身起雞皮疙瘩?

十幾億臺下和屏幕前的觀眾僅僅是為了注視臺上的那個人嗎?他們看到的是舞臺映射出他們憧憬自己的樣子。

——我愛這個人一點沒錯,他真**酷!我也要像他一樣酷,一樣不向命運屈服,一樣活出自我。

那時的搖滾就有這樣的力量。

可現在呢?代表這個時代的音樂是什麼?

是在各大視頻AAP裡各種“學喵叫,喵喵喵”類鬧著玩一樣的音樂?還是那些流量巨大,造星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賣著精心訂製人設的小鮮肉們,卻拿不出與流量匹配的音樂作品?

這些音樂的確新,日新月異,甚至大街小巷“病毒式傳唱”,你隨便問個幼兒園小朋友都能給你哼出一段。

但同時也是毒藥,侵入你,除了能證明你手機玩得很好,毫無意義。

“新”不能代表“年輕”。

相反很多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音樂,卻更能讓人從中感受到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年輕。

聽什麼樣的音樂,背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喜歡聽“學貓叫”沒錯,沒有人有資格評判你自己的生活。

只是,更需要有的人願意像弗雷迪一樣去掙扎去經受磨難敢於去面對不理解,於是才有了《波西米亞狂想曲》,那首由不被理解到捧上神壇的作品,我想這也是為何用它來作電影名字的緣由。


這部全球載譽的搖滾傳記——《波西米亞狂想曲》終於也在國內登陸



什麼樣的人取決於聽什麼樣的音樂,這句話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不想把生活往垃圾堆裡靠,就該思考下該選擇什麼樣的音樂了。

儘管電影裡的弗雷迪只擁有兩個半小時的人生,卻比很多人的一輩子都精彩,就是給二十輩子我們也都是在打工買房的人。

弗雷迪和那一代搖滾人的生命每一刻都在燃燒,而我們頂多就是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