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研錄取政策初試和複試皆按照“考生初試成績擇優遴選進入複試”,你怎麼看?

青少年教育心理


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從16年讀研以來,我也一直關注著最新的考研動態。今年和往年不同,報考人數290萬人,創歷年歷史新高。據專業人士稱:很有可能2020年考研人數還會持續增多,考研熱已經到來。

雖然考研人數近幾年來持續增長,但是國家每年招收研究生人數的增長卻趕不上報考人數的增長!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達到了複試的分數線,但是沒有被一志願錄取,參加調劑!所以,今年調劑的競爭是非常理解火爆的!

我同意題主的問題。嚴格按照分數高低,擇優遴選參加複試!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我的理解如下:總體來看,全國有290萬考生,所以不必要擔心生源的問題,今年肯定能招滿人數。在不擔心招收人數的情況下,學校也會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走,擇優進入複試,擇優錄取!因為根本不缺分數高的考生!

我瞭解到:哈爾濱理工大學,電氣學院,調劑350多分都被拒絕了!機械學院,有一名哈工大的學生調劑過來的,複試專業課考試成績不合格,也沒有錄取!還有人大403分的考生調劑中國石油大學被拒,等等。

所以,我相信也比較認可,一切以分數說話,擇優錄取。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


一個考研過來人


隨著研究生調劑系統於2019年3月20日開通以來,開通即時崩潰,好不容易調劑系統開通了,卻再也不找到想要調劑學校缺源的信息,從前的調劑大戶——各省屬普通大學今年也成了香餑餑,某考生本科華中師範大學,報考西南大學學科語文,初試389,申請調劑寧夏大學,被拒絕;某考生報考中國人民大學403分申請調劑中國石油大學被拒絕;形如此類形式不勝枚舉。相比往年的波瀾不興,今年完全可以用瘋狂二字來形容調劑的火爆。

引起如此大的波動是因為研招錄取政策的變化“按照考生初試成績擇優遴選進入複試”,各招生學校只能按照分數“一刀切”來給考生髮複試通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研究生招生的公平,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研究生教育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各位明年準備考研的同學可能要有心理準備了。從已有信息大概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考生需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定位要準確,否則未被第一志願錄取,調劑的次一等學校的可能很低,只能選擇相對弱的學校。以往常出現的考外面好學校,實在不行再調劑會本校的現象變得較低,這種想法越往後越難行得通了;

2、分數才是硬道理,不管是初試直接通過,還是想要調劑,都需要有過硬的成績做保障。信息越是透明,調劑的人就越是恐慌,高分中還有更高分,原來可以想到的一些的偏遠地區的學校,現在都成香餑餑了,想要擠進調劑複試名單也是頗有難度,廣西師大去年申請調劑的7000餘人,今年一下子暴增到2萬餘人,可見其勢之猛烈;

3、進複試的人也不要心存僥倖,接受調劑的數據越多,能昏過去的可能性就越小,競爭的強度就越大,準備一定要充分,初試只是給了大家一個機會。國家政策各高校都要執行,但具體進入複試的比例卻是由各學校自主設定,1:1.2或是1:1.5甚至更多都有可能,比例越多,被翻盤的幾率就越大;

4、各省屬高校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從前沒有優質生源的困境將得到適度的緩解,不管是調劑的還是以後報考的,生源質量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學校重視得到,學術生態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發展,在對自己信息不足的時候,選擇這些學校也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5、一個好的、牛的導師固然很重要,但研究生終究還是得靠自己,不管是選擇了哪種類型的學校,都得往死裡去學,你不能給導師提供價值,導師也不會給你帶來價值。所以選擇好學校好導師是一方面,關鍵還在於自己要跟得上。

6、中國地大物博,奇人異士多,誰也不知道你會在哪個學校裡遇到那個適合你的導師,指引你成為未來的牛人。

大體來說,考研調劑的希望會大大降低,選擇第一志願就顯得尤為重要,省屬院校生源將引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成績來說話,不管是第一志願還是調劑。


青少年教育心理


為何今年考研初試複試皆“擇優選拔”,且獲調劑機會這麼困難 ?簡單說一下個人看法。。



2019年的考研可謂考研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年,國內經濟形勢的不理想和就業的困難條件,致使2019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達290萬人)。雖然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名額上有所增加,但相比於報名人數的增長而言,有點供不應求!

① 考研人數的急劇上升,且大多數人只報考985/211雙一流大學,有點過分盲目追求,普通院校的報考人數與雙一流大學報考人數出現極限反差;導致雙一流大學“供不應求”,考生數量對於雙一流大學而言“供過於求”,在這種形勢下,雙一流大學不得不採取擇優選拔制度! ② 許多報考名校的考生,調劑總希望能調劑到985/211大學。名校從不缺生源,想要調劑就要看自己本科的水平;如果還不錯,可以考慮(關注)重點高校的冷門專業,如果本科是普通大學,建議還是隻看普通大學更為明智(量力而為、杜絕盲目),如果無法接受,那隻能選擇來年再戰了!③ 考得好不如報得好,在調劑時基本以穩為主,以本科高校為基準,只要比本科高校好一些就可以接受。假如這類高校你都沒有被錄取的話,中期可以降低標準試試和本科高校同檔次的大學!



總的原因,其實就是名校生源供過於求、盲目追求985/211考生太多、國內就業條件難度加大 等!!


一枚JXS


關於考研的問題,半於你提的這個問題,尤其考生初試擇優遴選進入複試,這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1、初試就是筆試,筆試首先過了國家線,你才有資格進入複試,但是複試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所報學校的校線。比如金融專碩今年國家線345分,某學校總共報了100人,只招30人,其實只有15個推免生,那麼實際只有15個名額,那麼要根據這報考100人中要過345分的,如果有50人過了345分,那麼這50個人從高往下,到了第15個人正好360分,然後按照1:1.3複試的話,再往下幾個人,正好350分,那麼這個學校校線就是350,然後面試和初試,綜合,前十五名可以入選。這就是一個流程。

2、現在每個學校都是公開公正了,都是透明的。做好自己,考出好成績,入圍複試才能有資格進行研究生的隊伍。


王學志v教育行者


作為一個正在調劑河裡面飄著的學生,我個人覺得你的提問是答案是,不可能!

我親身接觸到的事情就是,有的學校看成績排名,通知你去調劑。有的學校他就是要看本科,四六級,法考,有的是都看,有的是以一項為準。還有的學校標準迷糊,不知道怎麼選的人。

作為一個學生,我不管他是如何選人,我是一個雙非學生,我承認我在高考時與別人有差距,這都是客觀事實,我無法改變。但是我希望有些學校在調劑挑人的時候可以按照國家標準來篩選人,或者你要違背國家標準,自定標準,也請你能夠在調劑條件中寫清楚,不要讓一些學生心歡喜跑去了,結果莫名其妙不被通知,心會寒的。

其實只看成績確實一刀切,因為學碩考試不是統考,成績高低起伏,對大家不公平。希望各大高校可以學一下,福州大學法律碩士調劑辦法,我個人覺得是很服的,目前看到在遵守國家規定下,最合理的方法了。


吊吊的瀟灑帆



看了大家的回答,其實大家對問題有些誤解,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兩種情況,按照進入複試的同學的類型,分成一志願和調劑兩種情況,我們分別闡述。

第一種,一志願複試。

首先,對於按照考生初試成績擇優遴選,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對於考生來說,初試僅僅是筆試,對於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考生,同樣一張卷子分數的高低至少反應最近一段時間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績高的同學除去臨場發揮的因素,肯定在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上更勝一籌。

其次,國家的規定是這樣表述的:招生單位可以自主確定本單位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要求及其他學術要求。雖然在規定裡面留了活口,可以有其他學術要求,但是很多招生單位為了避免後續考生的質疑,比如加上四六級分數的要求,就會被考生質疑學校想要優質調劑生源,而最近一段時間相繼有考生質疑學校壓分、改分的情況的出現,使得很多學校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按照分數篩選則會避免出現上述問題。

第二種,調劑複試。

在調劑複試的時候,學校的自主性就大了很多,而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之間的分數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加入你報考了一個普通本科學校的研究生,專業課相對簡單,考了360分,而另外一個同學報考的是北大,考了330分,專業都比較相近,但是各個學校的出題難以程度不同,很難去比較,所以在調劑的學生複試的時候,不一定按照分數遴選,四六級也可以作為篩選條件。

綜上,按分數遴選一志願考生理所應當,對於調劑考生的篩選,還需制定相對公平的方案,否則有可能成為關係戶的專利。


關注教育觀察號,讓我們共同進步!


教育觀察號


這個言外之意,不完全依賴分數了?如果是這樣,從正面說,分數範圍放得更寬,給導師選人更大的自由度!從反面看,背景不硬的考生,比如非正規考生(自考、夜大、涵大一類)、三本、甚至二本,基礎差的都將可能被淘汰!原因應該是兩方面造成:1、教育部從本科開始重視,波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很困難,學校為了扛得住壓力,首先要選好苗子!把這些僅僅能考試的苗子就拔掉了!2、近年來研究生以上發生的幾件事涉及博士和碩士,特別是研究生跳樓自殺、論文造假,給學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導師們可能心理承受壓力較大!因此,綜上兩個方面,放寬分數範圍,讓導師們在更大的範圍內挑選!以減輕因為學生素質不高造成的不必要壓力!所以,主要因素應該是這些!會不會有人擔心由此會造成後門、腐敗?不太可能!我之前說過,導師們招錄研究生目的是協助自己做科研,而且,每個學校對學位要求的論文都有明確的要求!如果導師招人放水,導師自己將承受學生畢不了業的壓力!沒人會那樣做!

我曾私下聽說,某高校錄取研究生類似於要查祖孫三代,直接查到該學生是哪個幼兒園畢業的?有點搞笑,但說明高校的壓力巨大!


京都老客41118


遴選,一般指公務員體系裡市(地)級以上機關從下級機關公開擇優選拔任用內設機構公務員,是一種內部競爭性轉任和選拔,“二次擇優”的制度。用在考研中,還是蠻貼切的。從初試中的優秀學子中選拔更優秀的人才通過複試,最終獲得研究生資格。

我們知道,研究生考試分初試和複試,初試與報考的學校和專業有關,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之間差距較大,那些優秀的學校,熱門的專業報考人數較多,競爭更激烈。考生只有通過這種激烈的競爭,才有可能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按學校各學院的分數線和複試比例進入複試名單,這一步就是一次刷選的過程。一般剩下的都是學習能力優秀,自身意志力強大加上一點運氣,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要求的學生,這些是研究生階段所必備的。

後面的複試重點考察表達能力,科研潛力及外語能力。因為研究生期間,都是需要從海量的文獻中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個過程本身比較考驗人,所以只能在第一階段符合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出更適合自己課題的學子。當然,這一次刷選,只有更少量的人才可以勝任。各中辛苦可以自己體會!

其實,研究生階段本來也不是義務教育階段了,目的是為了培養各專業領域擅長的人才,這部分人中,進一步選擇適合科研的發展本專業,其它不適合的可以按自己的擅長和興趣找尋自己喜歡的工作了。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不一定考研和讀博適合你不過如果有機會,還是鼓勵你去試試的。畢竟,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個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你將接觸到本專業更前沿的知識體系及各種思想方法。於此對應的還有一群和你有共同想法並付諸實踐的小夥伴,圈子決定你以後的發展。

最後,預祝各位學子考研成功!

我是小夜,如果您還有什麼其它的想法或者問題,歡迎留言,我會在看到的第一時間回覆您~喜歡的小夥伴動動您的手指,歡迎點贊收藏哦~


小夜學習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初試階段採用成績擇優遴選進入複試是必須的,報考同專業的考生都是一份試卷,按分劃線和差額錄取比例遴選複試人員。但是參與調劑的考生,對於按初試成績擇優遴選進入複試同樣存在爭議。小西今年聽不少報考985高校的考生埋怨,自主命題科目難度大,可能被故意"壓分"。不是這些考生不夠優秀,而是報考院校層次高,導致初試分數不高,在調劑中很吃虧。

不過,部分院校僅限雙一流院校考生報名調劑,同樣引發不小的爭議。如部分雙非院校的考生,報考985/211高校未能進入複試或複試被刷,但是初試成績同樣不錯,連報名這些院校調劑的資格都沒有,非常不公平。

聊這個問題之前,得說說研究生錄取初試之後複試存在的初衷,就是為綜合選拔適宜讀研的考生。研究生階段的培養不是簡單考試,得自己完成課題,發表學校畢業要求的小論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調劑過程中,各個考生的報考院校不同,自主命題課題難度就存在較大的差異,其實調劑生源的生源按英語+政治(部分學科+數一、二)排名較為合理,也算是爭議較小的。但是,研究生調劑系統僅限於選擇某個單科或總分成績排序遴選。不過,在複試成績總分排名中,調劑考生的(政治+英語)成績X權重1.5計入總分排名,降低不用院校自主命題科目的差異性。

研究生錄取調劑,不止初試成績遴選錄取一個爭議。生源嚴重不足時,一志願考生是否直接錄取,剩餘指標再進行調劑生遴選是否合理也有不小的爭論。

小西覺得不管如何操作,在研究生招生簡章和複試公告中詳細說明,給予考生選擇權是最基本的。信息的公開才能讓考生少些疑慮,您覺得呢?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

帥小西De


我認為正確的研究生複試和調劑的方法是:一、首先在第一志願學生中選擇達到國家線以上的學生,進行復試,擇優錄取。這樣做可以優先考慮第一志願學生的權利,再者第一志願學生,初試的專業課是該學校出的題,學校對該學生的專業知識有相當的瞭解,所選擇學生偏差也不會太大!保證了招收學生的質量! 二、第一志願學生錄取完,剩餘的差額再對填寫調劑志願的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察,再擇優錄取!這樣做保證了招生的公平性。同時也避免了有些高校為了招收985、211畢業生,而將進入一志願的雙非學生刷下來的歧視性政策!

今年我姑娘考研,在等待國家線、調試的過程中,深感歧視性政策,對國家教育公平是一大挑戰,研招中應該針對這陋俗,出臺更加規範的研招復試和調劑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