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父親的祖籍在山東省茌平縣,三歲那年奶奶就去世了,由於家裡貧窮,叔叔被送走了,爺爺帶著全家靠幹零活、挖野菜、吃樹皮勉強活了下來。父親從小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在他的成長印象中,幾乎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唸書更是一種奢望。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節省一切資源是他的生存理念,每一粒糧、每一寸布,每一片瓦,每一根針都是寶貴的。父親是大躍進時期逃荒來到黑龍江的,1977年,經人介紹與母親結婚,婚後生了我和弟弟,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一直努力經營著小家。

後來我和弟弟先後考上大學,成為當地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父母欣喜的同時,肩上的負擔更重了。三晌地的旱田勉強餬口,平時還要養豬、餵雞、放牛、賣菜……我和弟弟畢業後,數萬元的外債壓得父母幾乎喘不過氣來,以至於到了退休的年齡依然出去打零工添補家用,直到後來他們在城裡住上了樓房,依然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每次來到父母家中,都會看到他們把屋子裡的空間堆得滿滿的,幾乎無法下腳,到處都是各種廢棄紙箱、紙袋、報紙,還有各種塑料瓶,家裡如同垃圾站一樣。打開櫃子發現食品、飲料因為不捨得吃而放到過期。衣櫃裡仍然保留著他們結婚時的包袱皮兒、布料、被面、花枕巾……

我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報怨,趕緊把這個扔了,把那個撇了……但父母的表情卻是失落、難受、不安,好像丟了寶貝似的。等我下次回到家中,家裡又恢復了原樣,我再次無語、收拾、生氣,重演一遍上次的戲碼。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可每次我都能聽到同樣的聲音:我們年輕捱餓的時候連窩窩頭都吃不上,一家人只能穿一條打補丁的褲子,破家值萬貫啊……

我先是搖頭嘆氣,然後出言指責,接著就是據理力爭,最後大動肝火。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變得好了,父母也有退休金,他們仍然執著的按照70年代的生活方式兢兢業業的生活呢?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很多人談起父母的生活,是不是也和我有同樣的痛感和無力感。我們的父輩,在盛年時飽經飢餓和匱乏,貧窮的記憶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永遠也揮之不去。他們“不懂”享受,同時,我們的內心也有深深的愧疚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老人們拾荒表現出來的正是心荒。年輕時經歷過物質貧瘠的時光,現在用囤積物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來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填補家用,從而獲得更大的安全感。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久而久之,我便會想,為什麼要把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父母呢?為什麼不能尊重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呢?當我們到處大談平等和尊重,在弱勢群體身上表現我們的政治觀點時,卻難以理解和尊重我們的父輩。我們執著的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健康的、先進的,視他們的活法為錯誤的、落伍的、不合時宜的,我們努力想要改變他們的意願貌似飽含著愛和善意,實際上同樣是粗暴和傲慢的。

生活中極度節儉的啟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侷限,來源於閱歷、經驗和習慣。時代的快速發展令他們應接不暇,似乎有點兒錯亂、茫然,無所適從,就好像在巨浪顛簸的大海上漂浮,按照原有的習慣生活,才能找到他們確認自我的座標。如今的我們應該尊重父輩們的生活方式,珍惜和父輩們相處的時光,給予父輩們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