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圖書館收藏,同治帝親政時的國人


清穆宗載淳,又稱同治帝,愛新覺羅氏,年號“同治”。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儲秀宮,生母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咸豐八年,其異母弟弟憫郡王早夭,載淳是唯一的兒子。

咸豐十一年,載淳開始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同治十二年正月,兩宮皇太后因為載淳將要親政,下懿旨要求同治帝“祇承家法,講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學”。下旨要內外臣工“公忠盡職,宏濟艱難”。

載淳正式親政,下詔“恪遵慈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六月,載淳到瀛臺,日本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哩、美國大使鏤斐迪等在中南海紫光閣覲見載淳,並且呈遞國書。九月,載淳以方便太后頤養為名,實為自便,降旨興修頤和園。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亥,因同治帝有病,命李鴻藻代閱奏章。十一月,命恭親王奕訢處理批答清文折件。己酉,命內外奏摺呈兩宮太后披覽。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年僅18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

【滿族女子】滿族貴族婦女髮式。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頂髮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製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於頭頂髮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

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於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髮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三把刀】三把刀為舊時南方婦女簪發的首飾。其狀似刀,故名。郁達夫 《飲食男女在福州》:“還有現在東門外、北門外的許多工女農婦,頭上仍帶著三把銀刀似的簪為髮飾,俗稱他們作三把刀。”

“三條簪”在福州曾經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書這樣描寫“每清晨由城門遠望,‘三把刀’燦耀之首飾,恰如羅馬時代之軍隊行列。”在清末民初還很盛行,後來漸漸消失。【中國生活,1873年。資料:波士頓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