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與過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別|獨家影評

《綠皮書》之所以能獨佔鰲頭,或許源於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在情節劇和政治正確之間拿捏得比較巧妙,將一部公路片儘可能帶入1960年代初期躁動美國開始前的氣氛中。

《綠皮書》榮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畢竟《羅馬》和《波西米亞狂想曲》等電影在技術和藝術上更為純粹。《綠皮書》之所以能獨佔鰲頭,或許源於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在情節劇和政治正確之間拿捏得比較巧妙,將一部公路片儘可能帶入1960年代初期躁動美國開始前的氣氛中。彼得·法雷裡領銜的編劇組同時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綠皮書》有著恰當而圓熟的劇本,人設的搭配猶如孫思邈的藥方。但其導演並未獲得提名,說明《綠皮書》勝在特別有趣的創意。《綠皮書》的兩個主角人設都相當討巧,故事可以說是以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為核心的教科書式安排,演員表演剋制,在風平浪靜的天涯路上折射出風起雲湧的時代主題。

《绿皮书》:与过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别|独家影评

《綠皮書》可以被視為《觸不可及》與《為黛西小姐開車》的雜糅,充滿著無數組戲劇對立要素。維果·莫特森飾演的意大利裔紐約混混託尼·利普,家庭至上,生而貧困,混江湖的模範,隨機應變的能力極強。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非洲裔鋼琴演奏家唐·雪利,學歷不凡,具有極高的社會聲望,孤獨的靈魂讓他成為“不黑不白”的人。唐內心既高傲又自卑,高傲的是專業技能,在紐約有著高尚交際圈,自卑的卻是種族自我認識的紊亂,甚至還不如託尼更熟悉和理解普通的黑人,但是唐要去美國南部巡演,即便南北戰爭已經結束一百年,眾所周知那邊依然不是黑人的天堂。唐僱傭託尼做司機,他們需要“綠皮書”(黑人在美國南部旅行須知)作為指引,故事由此開始。

《绿皮书》:与过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别|独家影评

1960年代美國社會的不公,尤其是對黑人的制度性歧視,形成了《綠皮書》最初也是最有力的驅動。下崗的託尼必須找到工作才能養活一大家子,而唐所需要的司機這個工作並不難做,託尼“強調”不做僕人,然後就是上路。《綠皮書》節奏明快,情節有趣,主僕或者說是夥伴之間的情緒跌宕起伏,與其他幾部提名電影相比是最正常的劇情片。在該片中,唐與託尼構成的圖景類似於相聲裡的子母哏搭檔。唐身為美國文化的優越代表,卻要在自己的國土上小心翼翼地處理各種尷尬,比如作為核心表演者卻不能在飯店裡吃飯、在高級社交場所甚至不被許可如廁,他寧肯忍耐著回到住處來解決。託尼作為社會底層人卻能夠大開大合,鼓勵唐擺脫“上等人”的自我約束和對黑人習慣的不耐受,學著做一個更加積極擁抱世俗的普通人,吃吃肯德基、扔掉骨頭,不讓在高檔餐廳吃飯那麼表演也免了,揚長而去才是對種族歧視最精確的打擊。

《绿皮书》:与过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别|独家影评

唐與託尼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和改變的過程,讓他們超越了膚色和階層,各自迴歸到更正常的狀態。託尼和唐的相互激盪,刺激了彼此發現人生的真相,各自的生活空間得以螺旋式上升,尤其是各自拋棄了俗套的偏見,揮別了過去,真正開始自我實現。唐終於不再執念於指定的名牌鋼琴,也可以在蒼蠅館子似的下層酒吧裡隨遇而安地彈奏,美妙的樂曲當然可以從任何器具中產生,而託尼則開始學習擺脫很多草根白人的壞習慣,開始能夠審視自我,特別是在唐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寫出美好生活的家信。與過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別,走出心靈的慣性也就是從舒適區出走,當他們觀察世界的目光真正改變,善良、平等和希望也有了新的底色。

上海美影廠動畫IP衍生品成功初探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鏈接。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

《绿皮书》:与过去的自我和他者告别|独家影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