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中国需要批评,而批评应真正益于国家而不是摧毁社会信心

今天想围绕批评说几句话。

一些人专门从事批评,我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中国需要批评,这个判断到什么时候都需坚持。

但是怎么开展批评,这是大家必须思考的。套用西方舆论的表现,来说中国的事,那是不行的。西方是多党制,社会内部存在并鼓励各种政治对抗,它们的体制就是对抗摞着对抗搭建起来的,所以在西方社会骂谁都是很平常的事。西方那样好不好,是个大话题。西方的体制在20世纪占了上风,但进入21世纪后,暴露出政党恶斗、政治极化等重大弊端。不过这不是本帖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中国宪法载明,中国是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如果换执政党,跟西方国家换执政党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发生这种事,就是宪法颠覆了,中国政治再来一轮彻底的大洗牌。说实话那太恐怖了,它所意味的国家大动荡不是中国广大民众愿意承受的。

下面是我想说的结论:

第一,在中国搞批评,不能违宪,不能把矛头针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在西方可以做的事,在中国有可能就是有害并且非法的。冲击执政党的权威,动摇人们对国家道路的信心,这都不是批评者应当做的。在西方,也不能冲击它们的体制本身啊。如果西方的精英人士呼吁抛弃它们的三权分立,建立中国式的政治制度,一定会受到各种压力,并因此付出代价。

第二,在中国不能鼓动对立。中国的体制决定了社会的和谐运行方式,而不是通过无处不在的对立和对抗来实现社会治理的平衡。中国的一些批评者喜欢模仿西方舆论的样子,通过极端表达方式吸引观众,而这种做法对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造成侵蚀,因此也必然受到限制。

第三,批评者一定要把事实搞准,再搞准。影响越大的批评者,越要承担起准确批评的责任。而且不仅要做到微观真实,还应兼顾宏观真实。就是说,批评者要有这样的意识:他所造成的社会注意力集中不应放大问题在社会中的实际情形,避免给人以某个局部问题代表了整个国家面貌的错觉。

老胡想说,中国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它迄今的实际效果是高度积极、正面的。西方一些力量一直在极力否定中国的道路,我主张中国的批评者都不应加入他们的这一努力。如果那些批评者没有这样的意愿,就要有意识地避免给人这样的错觉。

胡锡进:中国需要批评,而批评应真正益于国家而不是摧毁社会信心

其实从宏观上看,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到既让舆论开放,又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社会有凝聚力。不能不说这是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在有西方价值体系干扰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真诚希望政府及社会机构对批评的承受力不断增加,这很重要;有影响力者开展的批评越来越具有建设性,摆脱激进和极端,这同样很重要。此外,公众对各种声音的良莠识别能力需不断加强。

中国需要批评,而且批评应当增强而不是摧毁社会的信心,真正有益于这个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