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晨間

寶媽日記

為孩子準備早餐

送孩子上學

中午:無

下午:接孩子回家,準備晚餐

晚上:陪娃寫作業

心情

感覺寶寶沒有以前那麼愛和我說心裡話了……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很多家長會發現,以前那個總是說個不停的孩子不見了,孩子突然多了很多自己的小心思,不願意像以前一樣什麼都和家長說了。

比如有些孩子,不願意直接說出自己意願。當自己有一些願望和想法的時候,比如想吃冰激凌,這些孩子不會選擇直接和大人說,而是通過行動來表現,比如說自己特別熱等等,或者乾脆直接發脾氣,希望大人能夠猜到他的想法。

但是當大人觀察到孩子的行為,問孩子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往往孩子會回答“沒什麼,什麼也不想做”或者支支吾吾的顧左右而言他,讓家長很是著急。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有些孩子還會有讓家長看起來很“不聽話”的表現,有一些“小叛逆”的表現,總是說很誇張的話或者是說反話,或者在言語上和父母進行對抗。有些孩子,乾脆就自己悶著,什麼都不說,讓家長乾著急也沒有辦法。

不光是在家裡,孩子在外面也會有這樣的反應。父母想要問問孩子的想法總是難上加難,總是會被孩子的話弄得急躁起來,有時甚至和孩子發火。

那麼,孩子這是怎麼了呢?孩子為什麼開始不願意跟家長說心裡話了呢?

1

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Why don't children talk to their parents

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不夠自信,就導致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可能在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是願意表達的,但是碰到他人不太友好的反應,比如嘲笑或者是因為孩子表達不清楚而總是打斷孩子,讓本來就表達較困難的孩子總是不能連貫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加會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對自己不自信。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再次遇到需要表達的場合時就會仔細考慮自己能不能表達清楚,這樣顧慮多多,自然會影響孩子表達的慾望,讓孩子表達的機會減少。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2

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表達空間

Why don't children talk to their parents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會事事親為,幫孩子安排好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行動,容不得孩子說不,不能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

孩子根本沒有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機會。這樣約束嚴格的父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無力感,孩子表達的願望就會受到影響。

3

家長經常給孩子消極評價或拒絕

Why don't children talk to their parents

孩子在過往的經歷中得到過多的消極評價或拒絕,導致孩子不敢表達。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孩子覺得寫作業比較累了,想要休息一下時,開始,孩子會直接和父母說出來,但是如果父母拒絕過幾次,或者乾脆不問緣由的直接批評孩子,孩子就會認為我這樣的需求是不合理的,就算是提出來了也不能實現。

如果孩子形成這樣的認知之後,就會不願意再說了。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過多這樣的的拒絕或評價,就會把一些想法隱藏在心中,不表達了。

4

有效溝通較少

Why don't children talk to their parents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需要後,家長因為忙於事情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時的瞭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從而給孩子一個比較正面的反饋,讓孩子知道在自己表達出來之後是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反應的,是有人會傾聽的,也會讓孩子不願意表達。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5

孩子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Why don't children talk to their parents

有些家長在思想上是比較保守的,認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沒有必要表達給其他人知道。家長的行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養成這樣的習慣。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孩子不善於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會讓孩子沒有拒絕別人,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有時會讓人形成誤解,導致經常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容易讓孩子內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

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時候,孩子可能是不情願的,但是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就按照父母的要求進行,這樣父母會認為孩子是一個大方的孩子,是很願意這樣做的,下次可能還是會這樣要求孩子。經常順從別人而不拒絕,會讓孩子外表和內在形成巨大的反差,內心產生衝突。

孩子善於表達,能夠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跟其他人建立溝通的橋樑。

如果孩子在和其他人溝通的時候能夠願意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快速和其他人建立起較為親密的關係,方便孩子在團體中找到共鳴和歸屬感,讓孩子感覺更加安全,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更加自信。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孩子善於表達,也可以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孩子發洩情緒的一項重要的途徑,這樣不會讓孩子的情緒一直壓在心底,一直積累,導致孩子情緒的突然爆發,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

孩子善於表達也能通過自己尋求來自外界的一些幫助。

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有限,所以並不能完全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這時候就需要身邊一些成人的幫助,如果孩子在認為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直接說出來,能讓孩子及時準確的得到幫助,避免一些較嚴重問題的發生。反之不能讓其他人根據孩子的表現瞭解孩子的真實需要,從而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經常處於失落和委屈的情緒中。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傾聽

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表達。當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要耐心的傾聽,儘量從孩子的表述中捕捉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

雖然有時候孩子因為表達能力較弱,不能完全將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達出來,語言可能也是顛三倒四的,家長也不要急躁,給孩子肯定的眼神,耐心的聽孩子講完。

接著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慢慢了解孩子,比如在孩子表達完後,一點點提問“我剛才聽到你說了在學校和你同桌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麼?開始我聽到你說。。。然後發生了什麼,我沒有太聽明白,你能再給我講一遍麼?”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認真傾聽了自己的話,得到心靈上的支持,也可以慢慢幫助孩子捋順自己的思路,讓孩子以後能夠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鼓勵

對於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要給予肯定。當孩子能夠正向直接的表達時,家長要及時的肯定孩子表達的行為。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可以和孩子這樣說“我覺得這次你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我知道非常棒,咱們可以一起來討論下你的這個想法怎麼樣”。

平時可以多表揚孩子的優點,說出具體的原因,提高孩子的自我評價,這樣孩子夠自信了,也會更加願意表達。

耐心

對孩子有更多接納,接納孩子更多的想法和行為,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家長給孩子營造比較輕鬆的氛圍,讓孩子能夠更加自由的表達。

即使是孩子表達了比較消極的想法或意願時,家長也不要著急,可以引導孩子有消極的情緒和想法也都是很正常的,慢慢詢問孩子是什麼事情讓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一起和孩子想一想,討論一下可以怎麼解決這樣的想法和情緒,讓孩子形成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逃避解決問題。

比如當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害怕的情緒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你是有一點害怕麼?每個人都會產生害怕的情緒,所以你會有害怕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一起想一想這件事為什麼會讓你有一點害怕”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候,家長也不要急於否定孩子和教育孩子,耐下心來,聽一聽孩子的表達,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原因和苦衷。這樣父母對孩子接納性更強,會讓孩子有更多表達的空間,而不是因為害怕批評而不敢說出想法。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定期溝通

抽出專門的時間和孩子定期溝通,讓溝通成為一種習慣,讓彼此更加了解。

家長應該習慣於找一個時間,比如說睡覺前或者放學回家的路上,和孩子一起談一談這一天發生的事情,有沒有什麼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讓他有什麼樣的感覺等等,促進孩子對自己情緒和想法的表達。

讓孩子“會聽話”,不如教孩子“會說話”!

榜樣

父母做孩子表達的榜樣。如果父母樂於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時,孩子也會認為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對自我的表達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會影響孩子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孩子出現怎麼都不願意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情況,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其實這些和孩子溝通的方式許多父母也都能瞭解,問題就是堅持不下來,也不把它當回事兒。但若你長期不重視這些,就不要怪孩子和你越來越疏遠了,也不要抱怨孩子不和你說心裡話了。若你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又怎能祈求一個幸福、和諧、溫暖、融洽的親子關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