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01


其实我真的不是很爱看电视剧的一个人,因为看电视剧真的很费!时!间!

但是,最近我还是一口气把《都挺好》刷完了。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都挺好》剧照

家庭伦理(si bi)戏,其实是非常容易拍成狗血肥皂剧的一个题材,《都挺好》也不例外。

剧情进行后半部分,它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情节设置和人物进程,引起了很多争议。

但是没办法,《都挺好》的这套演员班子实在太出色了,他们从第一集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我,并且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得非常完整(石天冬、小蒙除外)。

请注意,我不仅仅是在说倪大红、姚晨、郭京飞这些主角演得非常出彩,而且是大嫂高露、二嫂李念、蒙总张晨光甚至于蔡根花宝贝涂凌这样的配角,也都将自己的角色诠释得非常典型、准确。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这对一部剧而言,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单说表演的话,要说倪大红是全场最佳绝对没人反对(真的要给他跪下了,为啥演得这么好啊!!),但是我也不得说,女主角姚晨也着实给了我不少意外和惊喜。

可以说,戏里戏外,她都以自我为载体,坦率地呈现出我国「中生代女演员」这种生命体的丰富的旋律性,所以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这一篇我们就先写姚晨。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02


如果按照我们大众所熟悉的「体验派」「方法派」来对演员们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周迅、舒淇这种塑造出来的经典角色与自身的重合程度高、塑造路径感性的演员自然是「体验派」了。

姚晨不是。

她是秦海璐那样的「方法派」女演员,演戏绝不是靠直觉进行的, 而是靠思维和储备。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秦海璐《榴莲飘飘》剧照

抽象地说,她们演戏是充分地糅合自身的感性与理性,并且在理性指导下,从细节入手,给人物注入非常独特鲜明的人生态度,使角色充满人情色彩的同时,又能极具说服力。

这话… 啥意思?

提炼来说,所谓的这种“方法派”演员有三个特点:

1、对导演的依赖性小;

2、角色的整体性和层次感相对而言强;

3、在不同作品里的发挥趋于稳定。


还是没明白?别急,我一点点儿说。我们先从对面的「体验派」演员周迅来说。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因为周迅没有接受过表演的科班训练,所以她演戏实际上是极度依赖直觉和发挥的。

她曾经说过,她跟许鞍华导演合作的《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场戏是说她没有办法去救她母亲了,她有一个巨大的心理过程要去演。

那场戏从开拍那天我就不知道怎么演。

那么她是后来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一直想一直想,其实在拍戏的这个过程当中,当你处在那个环境,人物走到一个地方,她就会有一些情感来去发生。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所以,当周迅遇到自己心里没底的表演段落时,她没有在拍摄开始前解决自己的这个「没有底」。

相反,她是会允许自己走入一个「不够清楚」的状态中,现场进行发挥的。

你们看,周迅在表演中,是“迷信”的,她相信自己,相信感觉,相信「灵光一现」和「妙手偶得」。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我每次写文章,评论里总有人用

「表演没有对错」这句话来为自己的爱豆站台,那么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们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当我们说「表演没有对错」时,实际上我们是在说,一个演员,她用什么方法去达到她的表演效果,她的表演方法的选择,旁人是没法去评判对与错的。

因为人,也就是演员本身,他们既是作为「表演」这门艺术最主要的创作材料而存在的,也是作为「表演」这门艺术的主体和执行者而存在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一个极富变化和弹性的不稳定特殊材料。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外人(主要指观众)对于这些材料的了解往往很有限,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如果不是他们的老师,那么去评判他们表演路径的对错,实际上没啥意义。

因为我们是观众,那我们看结果就行了。而对于这个表演的结果而言,观众/职业评论人是可以评价好坏、高低的,这不是主观上对错的评判,而是客观上事实的阐释。

所以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周迅用她的这样「弱设计」的方式去完成她的角色,尽管与姚晨、秦海璐她们完全不同,但是就表演路径本身来说,依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学院派并不提倡)。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她这样做可能有这样做的「惊喜」,但亦有同样大的「惊险」,即:

1、对导演的依赖性极大;

2、角色的整体性和层次感相对而言弱;

3、在不同的作品里发挥趋于不稳定。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周迅在《如懿传》里的表现差评较以往而言都更多,因为电视剧本身的特点(剧集长,拍摄快,演员多),就是在上述这两点上更不「纵容」这种体验派方法的。

(早期《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角色的复杂性低于《如懿传》,而且演员当时的状态本身也不一样,所以给观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依然是符合我们现在说的这三条的)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ok,说回姚晨…

姚晨这类演员与周迅这类演员的极大地不同就体现在,她一定是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去看看自己的角色,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演绎的。

她也一样有那个现场的感受和反应,但是她依赖性小,她脑子里对于自己的行为、感情都是特别清晰的,更专业一点说,她对于角色的「控制力」很强,这个「控制力」源于她充分的准备。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举个例子。

姚晨之前接受过一个采访,她聊到自己在《潜伏》中与孙红雷创作「余则成与翠平的最后一面」的那个过程。

她说:

那场戏我就属于准备过了头,看剧本的时候,每次看到那儿都热泪盈眶,所以你知道拍那场戏的时候,你提前就已经开始酝酿这个情绪很多天了,就等着到那一天,哭得稀里哗啦的。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导演很满意,导演自己也在镜头面前流着泪。我突然冷静了下来,观众知道他们俩不可能再相见了,但翠平是不知道的,她还满心希望说:哟老余,你还活着呢,你看我也活着呢,说一会儿咱们家里见。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她应该是高兴的,她是欢欣雀跃的。

她很激动,但她忍住了,其实这对观众的刺激是更大的。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大家看,周迅和姚晨这两场戏,其实都是讲分别的,而且都是讲最惨的那种分别,「死别」

但她们两个的处理路径,是完全不一样。周迅选择的是让事情自然发生,姚晨则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不同的选择。

结果都很不错,但是依然如我前面所说:

姚晨对于导演的依赖更小,而周迅对于导演的依赖更大(同理,有些导演也会特别依赖这种演员);姚晨在不同作品里塑造角色的能力更强,周迅在不同作品里塑造自己的能力更强。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可共存也应共存的绝对对立,亦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人生态度,非常有趣。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03


写姚晨,可以写的角度其实非常多。因为她确实不是一个特别表面的人, 她身上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去深挖。

但说实话,我在做了很多功课之后,我认为她最吸引我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跟你们说的,其实还是她作为一个演员的清醒

前段时间我看了姚晨的一个发言(但是我实在实在是找不到那个视频了),她讲了一下自己对于「表演创作」这件事的理解,大概意思是说,当演员拿到一个角色之后,她要先对这个角色进行解剖而后再谈创作,要想象,但更要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之上进行想象。

啥意思?

比方说,演员拿到一个农妇的角色。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按照人们思维的惯性,我们很容易下意识地就认为演农妇应该素颜、灰头土脸、穿得土里土气才行。

但是事实上,一个好演员她拿到一个农妇的角色之后,她应该首先搞清楚她实际生活的环境和背景:这个农村妇女,她到底是哪个农村的?她们村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她们家在她们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等等,然后再一步步去建立她的具体形象。

因为中国是很大的,中国的农村更是很多的,每个村都不一样。你去了解这些,实质上正是在真实地细化你的角色。

那么你只有在做了充分的田野调查后、真正搞清楚了一个处于「那种条件下」的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时,你对于人物的「想象」才有根基。

在这样扎实的认知基础上,演员再去以自己所能准确地对角色进行诠释,才谈得上创作。

这个逻辑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演员创作,基于剧本,基于积累,基于现实去进行。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但是,令人颇为悲哀的娱乐圈现实是,即便是最当红的小花、即便是演了十几年戏的顶部女演员,也有的是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而在大谈创作的。

刘亦菲曾经多次在微博讲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她是这样说的:

演员演戏是电影第一创作阶段,后期剪辑是第二次的创作生命,配音决定了多大程度还原本有的生命力… 我深知感动观众先得感动自己…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这话槽点多得我真是没法吐。

我知道近些年刘亦菲也铆足了劲儿想证明一番自己的演技,这个态度我绝对是认可和支持的,但是我也想好意提醒一句的是:

做演员,是要看剧本的。剧本才是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啊朋友。

做演员,是要足够自信,但是如果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创作的核心,那是要闹笑话的啊天仙。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如果说周迅是直觉型演员里最幸运的那一类,那么刘亦菲就是直觉型演员里不幸的那一类,也是最广泛的那一类——

她的直觉远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表演。

因为上天并没有把表演的「天赋」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绝大部分演员,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业、甚至自己的角色所涉及的行业和社会,进行足够系统的训练和足够充分的钻研的话,结果都会是呈现出如她自己所说的「浮躁的表演」——

实际拍摄前不做充分的准备,表演创作既不扎根于生活、不扎根于现实、甚至不扎根于剧本,所谓的演员的想象,变成了演员的「臆想」。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太多人,还是把表演这门极为深刻的艺术,理解得太为粗糙了。

「姚晨们」,是清醒的。她知道表演的精耕细作在于,演员自己要把自己的存在感,放得足够弱,把人物的存在感,做得足够强。

她的确至今为止也还没有拿过影后,但是她对于表演、对于自己的生活绝对是踏实的,可参考的。

还是从《都挺好》抽一段戏出来给大家讲讲,这段戏很精彩,但是我讲的重点是让大家感受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的设计到底可以多准确多清晰。

《都挺好》中姚晨扮演一个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的叛逆女老板苏明玉,由于她在商场上「大义灭亲」,导致她二嫂朱丽(李念 饰)几乎丢了工作,她二哥苏明成(郭京飞 饰)知道之后,一气之下差点把她打残,她则把自己的二哥送进了警察局,于是她爸苏大强(倪大红 饰)来找她求情。

来看姚晨是如何表演苏明玉的心理变化的:

父亲来了,进入防御状态: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面对父亲的关心,她的心里防御逐渐松懈,跟父亲对话: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父亲言辞恳切说要给自己做主,苏明玉的心理防线进一步松懈(因为她内心深处其实极度渴望亲情与爱),但是绝不松垮(因为她本质上不相信任何人),状态进一步放松但依然保持防御: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父亲的真情流露逐步取得了明玉的信任,但是他一句「你把他放出来…」,立马触及了苏明玉的心理警戒线,苏明玉的警备状态立刻反弹提升。

她就用了一个眼神: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对父亲的意图进行确认之后,顺理成章情绪爆发: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心理疼痛感骤升之余,生理疼痛感与对父亲的抗拒感一起产生,明玉的警戒值还在狂飙: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爆发之后,苏明玉再次陷入绝望的平静中: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这种平静在她身上,应该是一种「重复」,因为在她的前半生中,这种失望与心如死灰的感觉、这种不断「被成为牺牲品」的感觉是反复出现并最终组成了她的人格的。

同时这里也是一个节奏上的缓冲,是在为她的下一个情感高潮做准备。

面对父亲无力的解释,苏明玉的绝望越来越强烈。她这里语言的处理是很轻松的,但是就如同前面《潜伏》的思路,她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情绪越淡,对观众的冲击就越浓: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在父亲的「来意」被察觉后,苏明玉的攻击性瞬间暴涨,她攻击父亲懦弱,她甚至告诉父亲,自己怀疑自己不是苏家的孩子,曾经前去做过DNA检测。

她的狠厉和报复性,让她不再仅仅作为一个防御者,而是已经化身成为了一个攻击者

但她明明在往父亲心上捅刀子,自己眼睛里却也留下了一串眼泪。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这里姚晨的演绎是非常到位的,她同时在演「感性和理性」、「强硬和脆弱」这两种情感色彩,而且并不显得虚假和做作。

DNA检测的结果是苏明玉真的是父母亲生的,说到这个不容否认的结果,她的心理防线再次濒临崩溃。

因为自己是父母亲生孩子的事实,和父母曾经不把自己当成亲生孩子对待的记忆的天然矛盾性,让苏明玉这个矛盾主体像被诅咒一样,被撕扯欲裂。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新的高潮点再度到来,苏明玉努力想要控制自己却无法控制。

她的心理防线彻底被DNA检测的结果击垮、也是被自己父母“为父母而不仁”的事实击垮、被自己的不幸击垮,崩溃。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事实上我并不完全赞同用「体验派」和「方法派」这样的名词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分类。

但是如果这两种思路的简易划分,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表演,那也未尝不可采用。

简单说,以我们前文定义的范畴来说,姚晨、秦海璐她们这样的「方法派」演员的表演,因为提前有足够的准备和设计,所以当我们进行反推和评论时,是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她们的行为脉络的,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姚晨在表演苏明玉时的节奏和脉络。

这也是我们说的,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本质区别所在。

有人要说了,那你既然都说姚晨演得这么好了,那为啥她就不拿奖呢?

原因很简单,以我们现在的主流奖项来看,演员拿奖最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其实还是角色本身的设计复杂性、角色与演员自身气质的贴合性、以及导演的处理,而不单纯是演员自己的演技这么轻松。

这一行,终究是讲「运势」和「天意」的。

有些演员,比如春夏,她拿金像影后的最重要原因还是自身气质与角色的贴合度,若论演技,她确实还太新了。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春夏获金像奖

这没办法。

但是这不妨碍观众欣赏好的表演。

你们得自己学会去判断,甚至你们需要自己学会去理解,哪些人在靠「感觉」演,哪些人在靠「脑子」演,如果你我的人生也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盛大表演,我们到底应该更多地依赖「运气」还是依赖「思考」?你们是要去更多地相信「感性」还是相信「思考」?

如果你们选择了相信「感觉」和「运气」,那么相应地,你又是否做好了自己不是天选之人的准备?

朋友们,周迅是「天才」,尚且会在一部戏中一个趔趄差点没站稳,何况我们都不是周迅呢?

戏如人生。而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必然面临「姚晨式」和「周迅式」的两种选择。

以我的观点来看,其实很多人说的「相信感觉」,不过是在以寄希望于玄学的假象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和懈怠罢了。

还是那句话,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不足以拼天赋。

我很欣赏、也很羡慕周迅这样能够在每次演出中都投入一个全心全意的自己的「体验派」演员,但我也很心疼,因为这意味着对自己灵魂加倍的燃烧、加倍痛苦;对于普通人、普通演员,我更建议各位正视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实,踏踏实实地在表演中、人生中去做足储备,谋定而后动,以不容挑衅的业务能力作为自己的盔甲。

这样,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每一场戏的「未知」,然后自信地说:我不靠天赋,我靠的是自赋。

酷炫的人生,当如此。

——————————————————————————————————

公众号:宋雯婷(ID:swtstory)

有提问欢迎来微博找我,搜:宋雯婷sweety

公号后台发送电影关键字如《我不是药神》获得相关电影评论、发送明星关键字如“周冬雨”“赵丽颖”获得演技或其他相关评论。扫码或搜索id即可关注。

姚晨,反「周迅」而行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