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簡弘亦

“歌者”簡弘亦

對簡弘亦來說,去年註定是最特殊的一年。

在上半年,他開始了歌手生涯裡的第一次個人巡迴演唱會,在大眾面前唱歌迴歸到歌者;下半年,他又從零出發,參加音樂綜藝《聲入人心》,成為梅溪湖36子中的一員,重拾歌者身份。

無獨有偶,今天作為歌手的他,又推出了新歌《歌者》,以歌曲投射自己。

“歌者”簡弘亦

歌曲《歌者》作為簡弘亦精心籌備的大作,依然是有著濃郁個人特色的“簡式情歌”,不管是作曲的旋律,還是極具故事感的歌詞,都在三月的最後一天為大眾帶來心靈撫慰。

在《歌者》中再度詮釋了簡弘亦以歌者之名的自我吐露,用自己低沉磁性的嗓音娓娓道來囿於現實困境下的歌手仕途,“歌者”二字正是簡弘亦希望通過歌曲來傳達的東西。

用歌聲講故事,用故事撫人心,會寫會唱的簡弘亦憑藉著對於情感的熟練運用和唱功的精湛技巧,讓其筆下的每一首歌都能成為聽眾歌單中的“常駐人口”,並有著極高的單曲循環屬性。

從《聲入人心》到接連推出的幾首作品,都讓大眾對簡弘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其帥氣的外形與高挑的身材讓不少網友直呼“明明可以靠顏值,偏偏要靠才華”,而他的故事也透過“歌者”向我們傳遞出更多——

“歌者”簡弘亦

事實上,大多數人瞭解簡弘亦都來自他的翻唱。

不管是田馥甄的《小幸運》、梁靜茹的《情歌》,還是陳小春的《獨家記憶》或最熱門的《說散就散》……憑著對音樂獨到的理解和天賦嗓音,簡弘亦都將已是耳熟能詳的歌曲,翻唱出了別樣的動人風格,甚至被人驚呼為“開口跪的翻唱”。

早在他登上節目之前,這些歌曲在各大平臺上的點擊播放量早已突破50億大關。只是,驚鴻一瞥後,人們還是對他知之甚少。而被誤解為“翻唱歌手”的簡弘亦,其實更希望自己以“唱作人”甚至是“歌者”的身份被大眾所熟知。

“歌者”簡弘亦

回顧簡弘亦的人生,他從13歲寫了人生中第一首歌起,創作生涯就再也沒中斷過。

出生在音樂世家的他,幼時學樂器,大學練美聲,後又師從知名歌手周傳雄,拜師音樂製作人涂惠源;組過樂隊、擔過音樂總監,還參與了孫楠、曹格等人的音樂製作;除此之外,他還從未中斷過作詞作曲,如同作家練筆般,積累了大量未發佈作品。這一切歷練雖沒有讓這位唱作俱佳的歌者大紅大紫,卻成就了現今才思敏捷五分鐘成曲、現場開口音質如CD的口碑唱作人。

2010年,陳慧琳發佈了名為《微光》的專輯,其中《愛的學校》正是簡弘亦在13歲那年所創作的歌曲。無獨有偶,今年夏天最火的、毛不易演唱的影視劇主題曲《不染》也是簡弘亦多年前的舊作。

他有一座用天分和時間所積澱出的寶庫,幾乎可用歎為觀止來形容。而更讓人驚歎的是,我們所熟知的許多影視劇主題曲都有他的影子。他曾為電影《匹夫》創作並演唱片尾曲《風歸雲》、曾為《青雲志2》演唱《傷心花》,曾為張靚穎演唱的《思美人》主題曲作曲……目前他的作品數量已經超過300首,包攬了30餘部熱門影視作品的作曲和演唱。

在《聲入人心》上他就擔綱了大合唱曲目的製作,而每一年他的工作室也都會承擔10-20部影視劇音樂製作。毋庸置疑,簡弘亦已經成為了業內有口皆碑的品質護航者。

“歌者”簡弘亦

正所謂沒有歌手不渴望更大的舞臺,沒有歌手不希望大家通過他們的作品認識他們。

簡弘亦也一樣,憑藉勤奮、憑藉創作、憑藉更多精品,他一點點成為了真正屬於音樂的“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