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每一個人生孩子的理由一定有一部分是要孩子能夠聰明出眾,可是在我的諮詢中很多老師的孩子雖然很出眾,可是還有一部分輟學,因為各種心理問題而不能完成學業和參加工作的。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普通人教育孩子可能會出現問題,為什麼很多老師或者很多高級知識分子也會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出問題呢?

下面就從以下幾點來分析,希望能幫助到一樣困惑的你。

一、對婚姻正確認知的重要。對婚姻的認知特別重要,每個相愛的戀人都會想把日子過好,把孩子教育成才,可是為什麼後來很多人離婚了呢?夫妻不但不愛而且還相互憎恨,很多孩子也出現心理問題了呢?或者說很多孩子還仇視父母,把父母當敵人。沒有反思的人生,是容易失敗的人生。我們不要總是看到這是別人家的婚姻,這些事情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發生,我的婚姻中永遠不會出現問題,我的孩子永遠不會出現問題。很多人把婚姻當成童話的,認為婚姻只有美好的一面,等婚姻遇到衝突和挫折的時候,自己就像遇到了一場霜凍,直接把自己打蔫了,有的甚至對婚姻失去了信心,對人生失去了信心。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抱著美好的希望,認為在自己完美的教育下,孩子會更優秀更好。當然孩子一路也很好,從來很聽話很乖。可是當有一天孩子突然叛逆的時候,突然對自己說不突然對自己大吼,這時候當家長的就被嚇到了。我的那個聽話的孩子哪裡去了?我的那個勤奮的孩子哪裡去了?我那個學習上進的孩子哪裡去了?就像遇遇到一場暴風雪,很多麻麻直接蒙了。

正確的建議是,我們要接受婚姻中的每個人的獨立性,接受每個人不同的思想。要知道不同的思想一定會帶來理念的衝突,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我們的對,而否認別人成長的經驗,學不會調和兩個矛盾之間的點。婚姻是需要平衡的,平衡的婚姻對孩子也是有好處的。就像內向的爸爸和外向的媽媽,如果媽媽在家裡過於強勢,就會有一個弱勢的爸爸出現。慢慢媽媽的作用越來越大,爸爸就會被邊緣化退出家庭教育,一個感受不到爸爸媽媽和諧穩定家庭關係的孩子是沒有安全感的。這樣也破壞了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媽媽不尊重爸爸,孩子就不會尊重爸爸。真正到了青春期,媽媽感覺到自己應付不來的時候,才想起爸爸的作用。這時候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從小沒有建立起來爸爸的權威和形象,現在根本就沒有指導作用。所以要記住一點,我們愛他才嫁給他,別為了結婚而結婚,否則你瞧不起他,何來的尊重和欣賞,結完婚就後悔,把婚姻搞砸了,最後也會把孩子毀掉。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二、胎教的重要。很多人結婚都覺得是兩個人的事,等結婚之後才覺得是大家的事。因為一直是在上學,很少有機會學到家庭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對於很多理想主義女性,她會把婚姻理想化,會把婆婆理想化。可是等到有一天,她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對待婆婆,婆婆都是對自己女兒好的時候。她才覺得比較挫折,或者遇到這種情況,一遇到吵架,男人就會向著自己的媽媽,這也是讓很多女性崩潰的地方。很多人總會批判女性,為什麼他向著媽媽不向著我,我的理解是這樣,男人愛面子,一定把面子給麻麻,把真愛給妻子。所以這時候妻子需要去體會,需要去思考,而不是把情緒表面化,否則婆媳都過度的強勢擠壓,男人最後只能逃避不願回家。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懷孕,或者說媽媽沒有安全感前提下懷孕,那麼孩子就恐懼,焦慮,沒安全感。很多生下來天生恐懼,膽小的孩子,都是媽媽在懷孕期間出現焦慮、恐懼、擔心沒有安全感。

正確的建議是,我們要發掘出自己的價值,我們要學會自我獨立,這樣就不會存在依賴,當一個自己有自信,有價值的人。就不會求得別人的認同,特別是丈夫。過度需要別人的認同,本身就是自己脆弱的表現,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人,一定會通過控制來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我抓在手裡才是安全的,當有一天自己覺得控制不了男人,有了孩子之後就會控制孩子。一個人要學會把自己交給自己,不讓自己的情緒受別人影響,否則我們總會有各種情緒波動。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開心。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就鬧心。我們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到別人手上,然後當愛人無法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怨恨愛人。學會沒有控制的愛,掌握好愛的界線,這樣你的內心才會寧靜,一個內心寧靜的女人,生的孩子一定不會出現多動症等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所以有的心理學家說,孕期勝過育兒期,因為先天的重要。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三、0到6歲教育的重要,現在很多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家裡,一是爸爸媽媽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第二,更多的是現在獨生子女很多,自己上班在忙,爸爸媽媽為了心疼自己的女兒,或者兒子,主動擔負起養孫子的任務。一直到上學孩子才能上爸爸媽媽身邊,這樣錯過了自己對孩子最好的陪伴期,很多人會覺得孩子三歲之前沒有記憶,誰看著不一樣呢,可是要記住一點,從小孩子對大人的依戀,會一直到她完全心理成熟,有的人會一直持續一生。很多父母從小不陪伴滿足孩子,到上學了又開始嚴格管理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會有一種錯覺,我爸爸媽媽對我不好,本來對爸爸媽媽心理上的依戀都少的可憐,這樣親密關係已經出問題了,在談教育就很可笑。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E.H.Erikson)提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他認為0—2歲是孩子建立起對世界基本信任感的階段。在這兩年中,如果孩子的很多需要,包括物質和情感的需要得到父母的滿足,他就會對世界產生安全感、信任感。反之,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在滿足孩子的生理的同時,在情感上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陪伴才如此重要,抱抱的價值才讓一個孩子如此的安全,這個不是一個語言能給的。如果做到這些,孩子與父母的狀態自然呈現出親密的關係。從小有安全感,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長大了自己才會對人有信任感,這樣的孩子才不會自暴自棄。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正確的建議是,孩子在三歲前父母要無條件的關注和陪伴,這樣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來親密感。那麼當孩子在六歲之內,父母再教給孩子做人的規矩,及時地引導,出現問題及時說不,規則的建立一定在小時候,否則到孩子大了,甚至青春期,在批判他,他就會逆反。因為在孩子的心裡覺得我忍很久了,為什麼你要這麼對我,很多孩子會懷念過去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日子,他覺得安全感都在他們那裡,只有他們理解我,他們不在了自己的噩夢就開始了。因為沒有人會理解他,他也就不再傾訴自己的壓力,慢慢很多孩子出現交往障礙或者抑鬱症,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及時的陪伴,在過度注重學習,遇事沒有和孩子談心,沒有建立起來信任和親密關係,更重的問題是父母在破壞這種親情關係,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孩子和父母的心只能越來越遠。

很多人會覺得我的孩子已經逆反了怎麼辦呢?在我的諮詢中遇到很多這種情況,很多十五六歲的男孩女孩,這種情況最好的改變方法,就是父母改變,父母首先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再認為父母就應該高高在上,父母就是絕對的對,孩子就要我必須聽父母的。父母要低下心來,不要再把他當孩子看待,這裡談到就是一個尊重。尊重是父母和孩子和解的開始,沒有尊重談學習談未來都是沒有用的。因為父母的尊重,父母才能學會傾聽孩子,父母才能知道孩子內心的感受,父母懂孩子了,這才是破冰之旅。否則你不懂他,關係只能越來越冷,我們懂他,即使你批判他,他也高興。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優秀起來,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有一個心理學家說,父母在孩子零到六歲要嘮叨,在青春期要停止嘮叨。父母要學會變通,否則孩子在變化,父母一直用僵化的方式對待孩子。用一個不變的標籤,去貼變化的孩子,在別人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很蠢。可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每天都在發生,所以說學習永遠不晚,父母什麼時候改變,孩子就會從那一刻開始改變。不要希望孩子先改變,要改變的永遠是父母,你變他就變。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

每一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可你知道聰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