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是救了相聲還是毀了相聲?

liguangweg13


關於郭德綱是毀了相聲還是救了相聲,其實這個話題一直在某些人閒暇時,討論個不休。畢竟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人筆下已經把原本同氣連枝的相聲,硬生生的分出了“主流”和“非主流”。


分開後,“主流”相聲則高高在上,來往於各大平臺並掙著工資。他們閒暇時,經常暢談著多年前對相聲的理解和感受。而非主流呢?卻為了生存不斷商演進行著自我磨礪,以便更貼近自己的衣食父母。為了更好的與衣食父母磨合,他們盡心盡力的奔波勞碌著,卻意外收穫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欣賞,當然錢也越掙越多嘍!

閒聊過後回到正題,先說一下為什麼有人會說是郭德綱救了相聲。咱們先了解一下解放後相聲發展的大概過程,也許思路會更清晰。

新中國建立後,相聲被改革,從原本的小劇場和小舞臺,被搬上大劇場大舞臺,但也把相聲原本在小劇場小舞臺為了取悅觀眾,注入的“陳詞俗調”進行了改良。因煥然一新又起到了豐富、娛樂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的作用,在那個娛樂活動不是太多的年代,曾很受百姓喜歡,但後來因各種原因文革前期又沉寂了。
70、80年代文革結束後,相聲又開始逐漸的興旺起來。但進入90年代,開始逐漸被喜劇小品取代,相聲又進入了一個低谷期。有一部分相聲演員,就在那個時期改行做別的了。

04、05年郭德綱的相聲以“別樣”的風格,進入大眾視野。他的相聲風趣幽默,注入了很多曲藝元素,也處處可見傳統老相聲的影子,很受當時的觀眾喜愛,他帶領著德雲社也藉此契機逐漸的發展了起來。
客觀的說,在他們演出的小舞臺和小劇場中,德雲社相聲也確實存在與當年主流不同的“陳詞俗調”。但其實初衷很明顯,為了取悅臺下的觀眾。啥叫俗?啥叫雅?其實都在大家的理解當中發生著變化。

因為他的迴歸了“傳統”,也摸索出他們自己對新式相聲的詮釋方式,對相聲進行了再次“改良”,使得他們的相聲方式,至今受到大多數相聲觀眾的歡迎。從那時開始,相聲這個傳統的藝術方式,又開始了綻放自己不一樣的光芒。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郭德綱救了相聲。


正因為郭德綱迴歸了傳統,更是把相聲從大舞臺,又拉回了百姓中間,靠著商業演出經營著德雲社的相聲。針對著觀眾的喜好,在相聲中不斷的加入多種元素,各種曲藝形式及其它民間的藝術方式,當然也包括不少“主流人士”所不齒的“陳詞俗調”,也因常接“地氣”的演出,有了一些耍賤賣萌博君一笑的套路。

以上這些做法,在建國後習慣去掉“三俗”說相聲的人眼中,那就肯定被視為“不齒”。本來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相聲,現在非要靠商演維持生計,靠“陳詞俗調”和“耍賤賣萌”取悅觀眾,在“主流”眼中,這就是毀了相聲。


以上這就是這個問題的來由,到底是郭德綱救了相聲還是毀了相聲,觀眾心裡自有公論,最終也是您的喜好說了算!所以有句話叫做“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不是嗎?我的闡述加入了個人理解和看法,不見得都說的對,希望大家多給指正。


九月晴天


大家都知道,在郭徳綱沒出來之前,你們聽過相聲嗎?當時我只知道很多所謂專業的相聲演員都去開網站了,相聲已經只是在詞典裡能看到,很多過去的老先生也呼籲各地的曲協包括中國曲協,讓我們的曲藝振興繁榮發展,怎奈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真正的為傳統相聲乾點實事,而去幹一些於自己業務不想幹的。其實道理只有一個他自己本身就不懂相聲也不會說相聲。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郭德綱的出現挽救延續了相聲的正常生命。同時把相聲送出了國門推向了世界。為中國人爭了光,為中國的相聲藝人在全世界爭回了一席之地,他不但繼承了傳統相聲藝術更發展了相聲藝術。為中國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培養大批的接班人,正因如此才激怒了一些不𢤦相聲的人。他們莫須有說;郭徳綱的相聲三俗。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事實證明沒有郭德綱就沒有相聲的今天。試問如果沒有郭德綱說相聲。今天的相聲該是什麼水平,今天的相聲又在哪裡。所以我們喜歡郭德綱的相聲,更喜歡郭德綱!因為是郭徳綱挽救了中國的相聲!


芙蓉館館主


郭德綱是復甦了相聲,相聲能不能茁壯成長是另一個問題。

相聲從京津兩地起源,被奉為祖師爺的朱紹文是1904年去世的。所以這門曲藝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前的相聲,就是茶館地攤的逗您一樂。相聲門的師徒傳承,是對吃飯競爭的一種自我保護。

五十年代,所有舊社會藝人都被收編為文藝工作者,相聲也被稱為藝術。但與如京劇相比,從來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侯寶林等人的相聲革新,是當時社會制度下的要求,不能說涉及色情的、不能說挖苦生理缺陷、不能說對捧哏方人身攻擊之類的段子,於是創造了歌頌型的題材。

文革中,大部分相聲演員也被革命了。重新恢復是以諷刺“四人幫”的作品開始的,創作了一批新作品。當時電臺是人民群眾的主要茶餘飯後,電視還是稀罕物,相聲評書都挺受歡迎的。姜昆是最早的春晚主持人,一些主流相聲演員通過電視與觀眾混了個臉熟。也就有了1985年長春組織的十大笑星評選結果。

小品被髮明並快速走紅,相聲被冷落,直到快沒落了。九十年代中,茶館小劇場相聲在北京天津出現了,穿大褂說傳統相聲。其中一個叫郭德綱的火了,幾年後打出了“德雲社”的字號,開門收徒,票價越來越貴。

於是有的前輩不高興哦,置主流於何地,置曲協於何地。雙方夾槍帶棒的互相批評諷刺不斷升級。

侯耀文也是單獨一股勢力,勇敢的收了郭德綱為徒,當時為還弱小的老郭撐了腰。可惜不久去世了。

郭德綱對相聲的貢獻,主流的扛大旗的馬季有過明確的評價,還寫了德雲社三個字。記得一段採訪中馬三爺也調侃的說過,給了肯定與鼓勵。

當下很多討論相聲的帖子,觀點是一邊倒。其實這個事情還要分階段的來看。姜昆主席在八十年代前後,還是很出色的,觀眾也認可。郭班主的段子熱鬧,格調也是不高,但其基本功過硬、會的多、路子寬。

時代不同,觀眾要求不同,市場也不同。以前一個演員幾個段子可以說半輩子。現在德雲社每天都有演出,不可能段段是精品。絕大部分人去聽相聲,就是為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樂。

如果說非要批判郭德綱相聲低俗,那各種網絡平臺包括各種影視劇也大都看不得了……

打岔一句,少馬爺如今江湖地位很高,輩大、說的好。可大家是否知道1988年曾經他參加相聲大賽,《糾紛》才得了三等獎……一等獎是蘇文茂的徒弟崔金泉


幾葦渡


這個問題高度太高了。無從評判,只想說幾點。一:我打小愛聽相聲,說是聽,其實是看。那時候沒有網絡,看相聲只能從各大晚會上看,老喜歡了,幾句話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就不看了,因為太不好笑了,也沒有了期待。零幾年吧,具體不記得了,網上突然郭德綱三個字紅了,起先還想這人幹嘛的,一下這麼熱,後來上網仔細搜了搜,原來是個相聲演員,當時我還覺得挺有趣,現在還有人說相聲麼,肯定是網絡炒手炒作的,再聽了幾個段子,才覺得真有意思,打那起,到現在,一直聽郭德綱的相聲,包括我身邊的朋友,有很多人都喜歡聽他的相聲,網上出來新段子我們還會相互告知。二:看馬季先生一段訪談,提到郭德綱和同行的鬥爭,馬先生說得很客觀,他說他不想去仲裁什麼,說合什麼,只要是對相聲發展有幫助的,他都會支持。三:在曲藝協會相聲協會的頭頭腦腦們還在成天開會研究如何走出相聲瓶頸的時候,郭已經在國外開專場了,還不止一場不止一個國家。我不是鋼絲,也不是郭黑。我也不想去說郭的人品,我覺得現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說郭的人品如何如何,曹的人品如何如何。我想問一句,你認識人家麼?


兇悍小牛牛


在回答前我們先看看相聲大師們對郭德綱的評價:

馬季先生說郭德綱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對相聲的關注,很多人對相聲感興趣,郭德綱對相聲起到帶頭作用。

少馬爺馬志明說,他現在確實帶動了相聲的熱乎勁兒,讓大家看到了相聲的希望。他的紅火不是壞事。他的方向是對的,繼承了傳統,基本功紮實,會帶動相聲發展。

楊少華(寶字輩老先生)說,郭德綱給相聲界立下了一個很大的功勞,有一個領頭多好,他繼承傳統,懂得也多,唱得也好,我特別服他。

再來看下幾個小品界大王的評價,

趙本山的評價,那是在06年郭德綱遭受口誅筆伐時給予的評價是郭德綱使相聲獲得了新生,我認為郭德綱將來一定會成為大師的,媒體應該多保護郭德綱,少點抨擊。這是最危難的時候本山大叔給予的援助,雪中送炭。所以09年小瀋陽剛紅的時候,有專家跳出來批判,郭德綱力挺小瀋陽大罵專家。(網絡搜索郭德綱大罵宋祖德,真是要把他罵化了,集中體現相聲演員嘴損的一篇文章)

陳佩斯評價,他繼承了相聲傳統,給老百姓帶來了快樂,我沒事也聽郭德綱的相聲。(大致意思原話較長,另外誇完老郭,還誇了一波岳雲鵬)。

另外幾個影視界的大咖評價呢:

馮小剛評價,我覺得語言類的喜劇裡頭,他應該是一個大師,日後大家會認識到的,你別看他歲數不大,但是他可是不得了。

管虎評價說,他用一己之力復興中國相聲,非常了不起。

另外章子怡楊冪吳京夫婦等更是在很多年之前就是綱絲了

等等還有很多,我們就列出相聲界,小品界,影視界幾個代表性的人物評價。從這些評價你可以看出三個詞出現的頻率較高,”大師“,”繼承傳統“,“快樂”。總結下來就是“郭德綱會成為一個繼承了傳統並且給人們帶來快樂的相聲大師”。

如果沒有郭德綱的崛起,8090後對相聲的印象就是春晚上那樣的歌頌型不可樂的相聲,不知道相聲的本來模樣,00後則對歌頌型相聲都不會有印象了;傳統相聲隨著老一輩相聲演員的隕落而徹底消亡,大家都有印象2018年特別是9月份走了很多的老一輩相聲演員,有些傳統相聲可能只有這一個人會,這人走了這段相聲也就走了。

不過大家不用太擔心,因為德雲社從06年之前就已經在做“救亡圖存”的工作了,甚至舉辦過“瀕臨失傳相聲專場“。傳統相聲1000多段,經過主流演員們的努力到03年還剩下200多段,老郭為首的德雲社四處走訪老先生進行挖掘記錄傳統,恢復到了600多段,從06年到18年整個德雲社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上與時俱進的東西,使得相聲基本恢復了元氣並茁壯成長著。

可以說老郭為首的德雲社是最繼承傳統的,如今成名的岳雲鵬張雲雷郭麒麟孟鶴堂在成名前,都在小劇場說了七八年的傳統相聲,夯實了基礎,才能自我發揮;

另外德雲社把相聲帶出了國門,從11年開始滿世界的巡演,從悉尼墨爾本到加拿大到美國洛杉磯紐約到迪拜到日本,到郵輪相聲之夜,自有相聲之日起沒有哪個團體做得到,沒有哪個人做得到,但是德雲社做到了。好多華人在異國他鄉聽到相聲最後都是熱淚盈眶,起身鼓掌久久不願散去,老郭自己也直言海外專場比國內好乾。中國現在要文化輸出,老郭這麼做也受到了新華社人民網的表揚;

最後繼承傳統是必須的,但是隻繼承傳統必死。清末的相聲拿到現在說,你根本聽不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笑點,有每個時代的梗。“真香”,“買了否冷”,“are you ok"等這個時代的梗,四十年後還有人會笑嗎?可能一年後都會被淘汰,因為新的梗又出現了。所以相聲必須與時俱進,建國後以侯寶林大師為首的相聲藝人,對相聲做了處理去除了一些糟粕的東西,加入了符合當時的元素,所以相聲才能登上大雅之堂,相聲才在全國流傳開來,由一個市井文化藝術變成全民皆樂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只不過侯寶林大師去世後,一大批"相聲藝人”中途加入相聲,沒有了傳統功底,隨意創作,使得相聲逐漸消亡;這就像做菜要用鍋碗瓢勺,他非說那是傳統要全部拋棄,跑到外面拿起一個痰桶去炒菜,你說有人吃嗎?

老郭在96年德雲社成立後,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符合現代社會的元素,現代人明白的笑點,現代人易於接受的藝術形式,相聲才又獲得了新生;時代要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夫多妻變成了一夫一妻,銀兩變成了紙幣,農耕變成了機械化作業,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什麼都能變,偏偏不讓相聲變,偏偏讓相聲固守傳統,改了一個字就要被罵,憑什麼?相聲也需要與時俱進。 但是變了這麼多,目的都沒變,夫妻結合為了結婚生子,錢用來流通,耕地用來收穫糧食,文字用來書寫。相聲再怎麼變,一定是要帶來歡樂的!!!

以前的潮流成為了傳統,現在被罵的潮流也會成為傳統。天下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再變,固守傳統死,一味創新也死!老郭繼承了傳統,加入了潮流的元素,相聲表演七分傳統三分現代元素,老郭極大的推動了傳統文化前進!

現在的相聲社團比建國後任何一個時期都多,相聲從業者比建國後任何一個時期都多,相聲知名度和相聲影響力是自有相聲後的巔峰時期,這就是德雲社對相聲傳統文化做的貢獻;


我是“郭家話”,專注相聲歷史、傳統文化回答,希望大家關注支持


郭家話


下邊的都聽完了再說他是救了相聲還是毀了相聲!長篇:君臣鬥(劉羅鍋)100、解學士(解學士趕考)6、血濺白犬墳(白犬墳、張廣泰回家 都 是這個)3-4不等、白宗魏墜樓5、槍斃劉漢臣1、醜娘娘13、李半仙捉妖4、黃金夢1、雙槐樹2、古董王1、九頭十三命(失傳好多年了 老郭也在找)、皮鳳山招親3、皮鳳山發財4、木蓮救母(加返場)4、聊齋之鴉頭3、蔣興哥重會珍珠衫2、大鬧四美堂3(好像是 記不清了)、皮褲衚衕凶宅奇案2、辛十四娘3、桃花女破周公4、王半仙6、善惡圖8、蒸骨三驗5、雙槐樹1、白小平上墳全本的 音頻3個 視頻8個、水滸傳(武大郞搞笑的1個 救宋江的2個 還有一個是4段的救誰我忘了 叫巧入水泊)

短篇:大禹治水、蜂麻燕雀、馬壽出世、范家店、化蠟扦兒3、酒迷、開殃榜、連升三級、崇禎測字、賣西瓜、搖煤球、怯跟班、日遭三險、窮富論、小神仙、姚家井、珍珠翡翠白玉湯、百獸圖、鴣進京、槍斃閻瑞生、古董王、教子衚衕、開殃榜、黃金夢之反覆小人、祭天、教子衚衕(轎子衚衕)、范家店、兒比父大一歲、調寇準、百獸圖、小淘氣、醋飲場(醋點燈)、三婿對文

其餘的像:夜郎國、賈行家、家務事、咸豐立後、香妃、熊掌宴、艾窩窩、祭天,今古奇觀


亂兵屠神


說到郭德綱,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從他私宅佔用公共用地,徒弟還毆打上門採訪的記者;到和李菁、何雲偉、曹雲金等人的罵戰,除名,肆意妄大;甚至是在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節目中不斷帶來自己的徒弟、兒子,甚至把岳雲鵬帶上的冠軍的寶座……等等。要說郭德綱的名氣有多大,他身邊圍繞的爭議和各種新聞也是等量的多。

但是話說回來,在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在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勢弱的當下,似乎也還真找不出第二個比郭德綱更紅的相聲藝人,找不出比德雲社更具人氣的相聲場子。所以在傳媒的不斷報道和推波助瀾之下,郭德綱似乎成了中國現在相聲藝術唯一的扛大旗者。

局長說這話,可能又有人不同意了。何德何能,郭德綱能擔當的起相聲藝術扛大旗者這個名號呢。但大家可以想想,相比二十年前,春晚舞臺上相聲的風頭慢慢被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派小品取代。當年人才輩出的,姜昆、侯耀文、石富寬、馮鞏、牛群……等等名家,目前還有誰還靠相聲活躍在舞臺上或是媒體中。姜昆已經從政,侯耀文已經去世,牛群還曾當過縣長。而新人呢?你能報出名字的,有點名氣的,莫不是出自德雲社,或是與德雲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沒有,那麼譬如方清平、高曉攀等,誰能有郭德綱撐得起場面,就連最簡單的,他們的相聲好笑麼?捫心自問,相聲從一開始作為草根的語言藝術,無非就是逗人一樂,如果相聲都不好笑了,那還是相聲麼?那和說書、演講又有什麼區別呢?

從這個角度上說,局長認為郭德綱是拯救了相聲的。至少,他和他的德雲社讓相聲這門藝術始終還活躍在人民群眾的身邊,不至於讓人想聽相聲的時候還無處可循。

局長相信,很多人認為郭德綱毀了相聲無非是從以下兩點去分析:第一,郭德綱的相聲太三俗。在劇場中,郭德綱確實是講的無下限的。經常拿搭檔于謙開那些下三路的玩笑或是屎尿屁的笑點。就連郭德綱自己也承認自己的相聲不能算什麼高雅,但他也說了相聲無非是逗您一樂,如果你連樂都不樂了,票價也就不值了。而在局長看來,郭德綱不是不會那些傳統的段子,不是不會那些文縐縐的說法,這一點大家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搜到。無非是這個社會,還真是誰還會有那份耐心,聽傳統段子,咂摸其中的笑點和韻味呢?說實話,傳統的笑點,您也笑不出來啊。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覺得,郭德綱的強勢讓很多新人冒不了頭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聲新鮮血液的誕生。這一點,局長並不否認。但市場也是殘酷的,郭德綱相信也從這樣的階段走過來,苦過來。俗話說的好,臺下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能說那些新人們要再更努力。如果真是金子,那麼總有出頭的時候,十個郭德綱也壓不住你。


大牌情報局


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陸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說到郭德綱就必然會聯想到姜昆,這兩個人代表著民間藝人和官方藝術家,兩個群體。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需要藝人們來宣傳,做政府的口舌,引導輿論,讓民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愛國愛黨敬業。姜昆就是這些藝人們的延續,姜昆的作品更多的有針砭時弊的意味。但是經過從建國初期到現在五六十年的,一成不變的宣講,使大家對這類相聲已經嚴重審美疲勞了。造成了這類相聲的沒落。最明顯的就是相聲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年比一年少。


看到相聲的沒落,張文順老先生(已故)提出讓相聲迴歸劇場。 於是誕生了北京相聲大會,這是由郭德綱,張文順,李菁三人於2002年共同創建的演出形式,以表演原汁原味的傳統相聲為主,兼顧其他曲藝形式。最早在中和戲院開始與北京的觀眾見面,其間歷經了廣德樓和華聲天橋的發展期。

2003年後改名為"德雲社",在北京天橋樂茶園演出。主要演員有郭德綱、張文順(已故)、于謙、李菁、徐德亮、德雲社弟子和幾位老藝術家。他們為觀眾奉獻著一段段令人開懷捧腹的相聲作品。

郭德綱的相聲更貼近生活,能與大部分觀眾產生共鳴,娛樂性更強,因此讓相聲市場又活躍起來。

如果把姜昆和郭德綱比作同時考上大學的中學生的話,郭德綱走的就是自學的“野路子”,而姜昆則是學校裡培養的考試精英,在試卷面前,兩人的水平相當,在學校老師的眼裡,自然是自己的學生更加優秀了。所以有一群官方藝術家認為郭德綱毀了相聲,但在民眾眼裡,郭德綱又救了相聲。

在我心裡郭德綱是救了相聲的,他只少讓我們年輕一輩,知道了相聲還有太平歌詞,相聲還可以這樣說,相聲還能這樣的有意思。最主要的,還讓我們知道了,相聲的門票也可以賣到2000多。


照耀我中華


很多人說相聲的本質是讓人發笑!對,但並不完全對!

相聲最初的雛形是“說、逗”,而後為了適應市場增加了“學、唱”,自此相聲這一藝術才正式確立,或者說我們所熟知的相聲藝術得以成形。

所以,讓人發笑只是相聲最初的基本屬性之一。

——但是——

隨著聽眾文化素質、自身修養的提高,人們對相聲的藝術價值期望也相應提高,或者說是大家對相聲的欣賞水平也相應的提高!於是在讓人發笑這一基本的功能之上,增加了相應的要素以滿足聽眾的需求。

如諷刺、針砭時弊、宣揚正能量等,而並不只是讓人一笑了事,相反能令人深省,給於聽眾回味反思的空間。從這一點來看,郭德綱與大師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

再來說說,郭德綱之所以能火的個人觀點。

一、先來聊聊相聲。我們應該知道,相聲這個行當在舊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快板知道吧,來源於乞丐這個行業,你認為乞丐的地位高嗎?“學、唱”也不用說了,“戲子”一詞,足以反應其地位了。評書,不知有幾個聽眾聽過?這些都顯示著相聲這一行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極低。

怎麼辦?得靠這些活兒吃飯啊!沒辦法,苦練!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就這樣到了臺上,還得小心謹慎,深怕一個活兒沒使好,沒使到位,臺底下那群爺不買帳。

重點來了,怎麼知道人家不買帳?對了—喝倒彩!“籲—”諸如之類的!出現喝倒彩意味著什麼?對!意味著演砸了!演砸了,意味著聽眾不滿意;聽眾不滿意,意味著場子砸了;場子砸了,意味著飯碗沒了!

所以,老一輩的相聲演員是最忌諱喝倒彩的!最起碼在舊社會是這樣!

所以,老一輩的相聲演員會不斷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斷的革新救變,不斷的精益求精!

這也說明老一輩人,還是要臉的!

反觀德雲社,你會發現“籲—”聲一片,而這一片“籲—”聲並不是聽眾欣賞相聲時,發現相聲演員演砸了出現的倒彩聲,而是臺上賣乖、耍賤,臺下起鬨的聲音!——對,他們是認為別人“籲”得好玩,也跟著起鬨的聲音。就是這種盲從,讓當時的聽眾覺得過癮、覺著可樂而已!於是,這種大眾的羊群效應,極迅速的佔領了市場!

二、文宣、公關團隊。大家都知道,明星要想火,最快的方式有哪些吧!很多,很多!但有一種卻是百試百靈的。對!輿論!製造輿論的方式方法也很多,不可否認,德雲社的文宣、公關團隊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了!

三、自身的業務水平!不得不承認,郭德綱做為一個相聲演員,其在相聲四門功課上還是下了苦功夫的,其相聲功底、業務水平在當下來講,可躋身一流行列中,這我並不質疑。

但你要是說他是大師,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把他當相聲的救世主?呵呵!


日岀嵩山坳


這個看個人對相聲的理解了,客觀來說郭德綱的早期相聲和單口相聲都不錯,很耐聽,但08年以後火起來他的相聲除了屎尿屁,拿于謙開涮,還有網上段子集合沒別的。

而且他的相聲中有很多葷口倫理哏,這個從馬三立先生開始就致力於把這些摒棄,在郭之前用的人也不多了,他把這些撿起來放在相聲裡,那你們覺得這些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那就這樣吧。

說回郭本人,不對他的人品做評價。他說曹雲金何雲偉欺師滅祖,他自己06年跟啟蒙師父對簿公堂;說永遠不上春晚損了春晚那麼長時間最後不也上了麼;北京臺臺長死了發紅喜字,這個我就不做評價了。

當然我相信肯定有人一直愛聽他相聲,那就聽吧,我只不過覺得他把葷口這些東西放進來確實不合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