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的毛病?

寂寞ai


那就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動不動就生氣?找到孩子生氣的真正源由,才對對症下藥。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1.你處事不公平,對他沒有公平公正。

2.你忽視了他的需求,對他要求的事置若罔聞。

3.他自己無法達到目的。

4.大人說話不算數。答應他的沒做到。

5.大人本身愛發脾氣。


1.首先,要是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基本上很容易顧此失彼,天平不知不覺間傾斜其中一方。沒辦法做到公平公正地處事。這樣失失寵的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脾氣,怨氣漸漸積累。那些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如果不好好教育,就更容易滋生孩子的各種毛病。

所以,切記,一碗水要端平。

如果是隻有一個孩子,對別人比對自家孩子還好,那孩子就更委屈了,別說是3-6歲,物權意識比較重的年齡段:我的玩具,媽媽為什麼要給別人先玩?

可能媽媽只是想要他學會分享,學會謙讓。但是首先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徵求他的意見。才能對他的東西作處置。

孩子的東西,先諮詢他,徵求他的意見,也是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有人權、物權啊!

2.孩子可能有時候對大人提出要求,但提了多次,卻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孩子也會愛生氣。說了多少次了,媽媽就是不聽,很委屈啊。

能不能多蹲下來,傾聽孩子的需求呢?

3.小小孩,能力有限,做不到某件事,達不到目的的時候,也會生氣。對自己生氣。

這個時候,要耐下心來,好好和孩子說。給予一點點助力。

4.對孩子一定要守信用。這是親子關係相互信賴的基礎。

而且,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本來就應該要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不能言而無信。

5.大人也愛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話,這就是言傳身教的負面效果。

所以要想孩子怎麼樣,大人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起到一個好的榜樣呢?





--你好,我是琉璃巧育兒,國際IP童話繪本作者,編輯,繪本閱讀指導師,早期教育研究會會員。分享國際前沿育兒理念。歡迎關注。


琉璃巧育兒


孩子動不動生氣,是幾歲的孩子?

如果是小孩子:2-5歲這種,可能是家庭裡面,有大人的脾氣不好;或者,漠視孩子的需求;或者,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溝通,即大人和孩子不互動

如果是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那就是激素造成的,大人需要和孩子溝通,需要大人多多調整。這就好像是老人更年期,總不能是更年期的人做調整吧,但是可以告訴他這個期間注意自己,一旦脾氣不好,就是激素水平高了,又犯病了^_^,家裡其他人多忍讓,多理解,這樣才行。

如果是快成年的孩子,脾氣很大,肯定是家裡人給他氣受了;如果說是其他問題,只能是童年的遺留問題,到現在還未調整,到目前也成為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了。有的人脾氣一點就著,有的一言不合就打,有的一氣什麼話都說什麼東西都砸,這是兒時的遺留問題。嚴重的,最好去看看醫生,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更改,家裡人以規勸為主,責罰恐怕責罰不來了。

對於孩子,家長是主導孩子的性格發展的人。為什麼孩子有脾氣,而且還很大,第一個是需要家長自省。鼓勵、支持、規則感、安全感、包容、理解、對事物的解釋和教導,作為家長都給足了沒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要一點點教,沒有人能在某一天無緣無故的突然變成熟。還有些人會認為“小孩子懂什麼?!”你們希望他懂什麼,他們就懂什麼,看不起孩子,孩子也就被別人看不起,最後真的成為你看不起的人,言傳身教。

最後一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蜂蜜方圓


首先,要正確評估孩子發脾氣的頻率。這個“動不動就生氣”,是不是存在一個量化的指標。比如說,每天發幾次脾氣。有了這個基線以後,就可以設立目標。例如,孩子每天生6-7次氣,那麼我們的目標就可以定為,將這個頻率減少到每天3-4次。這個過程就是明確現在狀況和理想狀態的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了自己現在在哪裡,要去哪裡。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去的問題了。

其次,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了解發脾氣的緣起,是家長心情不好導致孩子感受到挫折而情緒不好?還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了挫敗感,從而發脾氣。總之,要了解孩子生氣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將人和事件進行拆解,並且讓自己處於第三人的狀態和位置中,不要帶入自己的情緒並將自己捲入到事情當中。這時最困難的一點,也是孩子發生改變最關鍵的節點所在。如果不能一下子發現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也不要灰心,給自己和孩子多一點的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

最後,教給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並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產生負性情緒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不要害怕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當孩子出現了不良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且將情緒和事情分開。這個過程多小的孩子都適用。只不過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3歲左右的孩子,由於難以理解家長的語言或是不能明白抽象的表達,需要家長演示給自己看。在識別了這個情緒之後,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引導孩子確認引發不良情緒的導火線,然後告訴孩子別人在遇到這種情況產生的是什麼情緒,也就是告訴孩子不同的可能,如果真的是值得生氣的事情要鼓勵孩子表達負向情緒並認可他的情緒。如果不是值得生氣的事情,要告訴孩子,對這件事情的其他思考。


不倒翁小姐


孩子的認知與心理行為發展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表現不同,應對的方法也不一樣。生氣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找到引發孩子生氣的原因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好,而在這當中父母和家人的態度與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首先,孩子三歲以前是自我意識形成時期,逐漸學會擁有自主意識,表達訴求和願望,並形成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和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你怎麼對待孩子,就會養出來什麼樣的孩子。而此時的孩子也是最愛發脾氣的時候,原因也很簡單,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們會發現只要明白孩子的要求並及時給予則情緒很容易安撫。以後想養出一個不急不躁的孩子,就必須做到現在對孩子訴求的及時回應,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孩子3至6歲是認知與體驗階段,也是獲取信息和掌握技能最快的時期,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時點。你會發現孩子已經不象以前那麼容易哭鬧了,延時滿足也是可以經常做到的,孩子變得懂事了許多。

同時,孩子在長期鬥爭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心得,並開始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鬥智鬥勇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懂得什麼時候可以生氣什麼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無理取鬧。



再次,孩子7歲到16歲是探索與實踐過程,同時也進入了青春期階段,孩子在前兩個階段所經歷的不良影響將逐步顯露出來,可以說此時的孩子已經成型,干預調整難度極大。這個階段已經不能簡單的講道理了,講了也不聽,聽到了也不會照著做。

只有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那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權利,更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平等相待,互相理解的方式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最後,孩子生氣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認可,作為成年人應該正確的認識這個事情,不能簡單粗暴的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而釆用強硬態度對待,善待孩子,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



總之,孩子的身心發育三大階段決定了其一生的命運和結局,好的人格和價值觀都是在點點滴滴中積累與成長起來的。每一次生氣都是一次最好的訓練,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認識和控制自我,只有管理好情緒才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見解,關注“大賽爸爸說”,在育兒的路上與您同行!


大賽爸爸說


處理兒童的憤怒可能會讓成年人感到困惑、消耗和痛苦。事實上,在處理孩子的憤怒時,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經常被激起的類似的情緒。作為父母、教師、顧問和管理者,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在童年時期,我們常常沒有學會如何處理憤怒這一現實。


如果我們擺脫了這種觀念,處理孩子的憤怒就容易多了。我們的目標不是壓抑或摧毀孩子或我們自己的憤怒情緒,而是接受這些情緒,幫助引導和引導他們達到建設性的目的。

家長和老師被鼓勵讓孩子體驗他們所有的感受。成人技能可以用來展示孩子們可以接受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為了有效地應對孩子的過度攻擊行為,我們需要對可能引發爆發的原因有一些想法。憤怒可能是避免痛苦感覺的一種防禦;它可能與失敗、自尊心低落和孤獨感有關;或者它可能與擔心孩子無法控制的情況有關。

憤怒反抗也可能與依賴感有關,憤怒本身可能與悲傷和抑鬱有關。童年時,憤怒和悲傷是非常接近的。重要的是要記住,大人所表現出來的悲傷通常被孩子們表達為憤怒。

在處理憤怒的兒童時,我們的行動應該受到保護和觸及的需要,而不是懲罰的願望的激勵。父母和老師應該告訴孩子他們接受自己的感受,同時提出其他表達情感的方法。我們必須教給他們可接受的應對方式。此外,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來傳達我們對他們的期望。與大眾觀點相反,懲罰不是教孩子們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樣的行為的最有效方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你們家有人動則就生氣嗎?

孩子生氣後,你的反應大嗎?

若是三歲以下孩子,他生氣時你忽略看看會發生什麼?


覓跡心理蒲杜珊


如果是遺傳怎麼辦?我自己就是動不動愛生氣,就不說話,小時候就是賴地板哭,誰來都沒用,結果我兩個女兒跟我一模一樣,每次看到她們兩個生氣我就感覺看到盜版的自己,好想笑


女人是塊鐵



隨緣29056


孩子動不動生氣,不知道這個孩子多大了?但我想問家長你平時是不是也是一個容易情緒激動的人?或者你的伴侶是?是否常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特別是孩子一而再三的某些行為時,你們會很有情緒?

從我的角度:父母是孩子的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語、一行一動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情緒。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孩子,而是透過孩子看回自己,相信你們變了,孩子也變了。

我曾看到一本非常不錯的親子溝通的書籍,作者講的非常透徹,無論是針對孩子的行為、情緒還是父母本身的,書籍中都有分享。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再和你分享書。

祝福你


暖人暖事暖語


首先大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很可能你就是這樣的人。另外引導孩子將情緒發洩出來,或換種發洩情緒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