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本山兵敗海外,而郭德綱的德雲社海外專場卻場場爆滿?

電影基本法


趙本山的二人轉是流傳於東北民間的藝術形式,有唱有跳還有搞笑的段子,深得老百姓喜歡。但是二人轉也是這些年被“反三俗”的典型之一,在小劇場裡帶色的笑話,低俗的表演等等不符合大眾審美的內容依然不少。趙本山雖然力推“綠色二人轉”,但是這門藝術的受眾依然集中在東北三省;所以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劇場主要集中在東北,此外還有北京和天津,再往南就沒有了。

雖然在深圳也有一家劉老根,但是已經結合了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了改造,改名叫劉老根拿來一壺嗨,內部改造成了一個集演出、飯店、酒吧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相當於邊吃飯邊看演出,表演的內容也不限於二人轉,還有舞蹈、薩克斯、雜技等等,甚至還承辦生日宴,相當於一家東北主題餐廳了。

二人轉的表演內容以東北話為載體,雖然並不難懂,但是出了華北地區並不受人歡迎;特別是近幾年,東北人的口碑在不斷下跌,所以二人轉這種東北民間藝術也在遭受打擊,全國市場都在萎縮。再加上趙本山也不上春晚了,春晚舞臺上也沒有二人轉表演了,東北以外的衛視臺也很少再看到二人轉演出,整體曝光度也在下降。


現在二人轉在國內的市場空間都非常有限,更難走向海外市場了。雖然海外華人的聚居地很多,但是還很少有東北人為主的華人聚居地,所以也不會有演出商敢於在海外承辦二人轉的演出。

相聲就不一樣了,雖然也以北方語言為主,但是絕大部分的內容還是以普通話為載體,能夠為絕大部分的華人所接受。在此基礎上,德雲社還培養了眾多的相聲偶像,比如岳雲鵬、張雲雷、孟鶴堂等等,粉絲群體極為廣泛,所以走到哪兒都不用擔心票房的問題。有了票房的保障,其他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雖然郭德綱的相聲也被部分人批評為低俗,但是在相聲裡依然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傳統戲曲、小曲兒小調、太平歌詞、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是文化輸出的一部分,所以郭德綱及德雲社的相聲在海外巡演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得到主流媒體的讚譽。


相聲演義


趙本山比不上郭德綱!

這是很多網友乍看之下的感受,或許是多年沒有演過小品,或者是因為越來越低調的原因,現在趙本山的風頭已然被郭德綱蓋過。

僅憑一人之力救活瀕臨死亡的相聲藝術,並且讓德雲社在娛樂圈混的有模有樣,而且親手捧紅了一個又一個的親傳弟子。郭德綱可以稱得上是一代相聲大師了,至少我認為是現在說相聲的第一人,像苗阜之輩只能遠遠望其相背。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簡單直接,只要能聽得懂中國話,大多都能被相聲中的包袱逗笑。

但二人轉卻不同,它有極為明顯的地域風格。嚴格來講它不算一種曲藝,應該算是一種戲劇,和崑劇京劇一樣,但矛盾的是,它的藝術性無法和崑劇和京劇相提並論,並且還非常低俗,甚至有的作品一點內涵都沒有。這就導致它的受眾是有特定性的。也因此二人轉的普及比不得相聲。

但我們要清楚,趙本山是靠什麼火的,是依靠著小品。如果拿他的小品和郭德綱的相聲去比的話,那麼郭德綱完敗無疑。畢竟十多年的春晚臺柱子不是白當的,你郭德綱能讓德雲社的演出爆滿,而我趙本山能為春晚增加上億的觀眾,這就是差別!

海外畢竟只是一個小的群體,那些海外華人同樣喜歡趙本山,但是因為文化差異他們接受不了地域風格明顯的二人轉,並且他們也可能覺得二人轉比較低俗,所以不屑於去看。

而相聲就沒有這種煩惱,因為在郭德綱之前,他們就曾風靡過中國,走向過海外。這麼說吧,郭德綱做的事情叫復興,而趙本山做的事情叫開創。

兩者都是大師,無須分個高下。


冬青影娛


答主將從品牌建設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東北人,對於相聲小品有原生的喜愛。感謝兩位各自領域的大神,給我帶來的快樂時光,首先謝謝。接下來說重點。


1.兩人的地位

郭德綱是個了不得的人,但他達不到趙本山在當年的地位。原因很簡單,不是他不優秀,而是如今這樣的興趣多元化、時間碎片化、媒體自有化的年代,想再造一個全國品牌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當自媒體興起的時候,答主就黯然神傷過,因為這個世界再也不能出現一種一統天下的品牌了,答主是可口可樂粉絲。但換個角度想,百花齊放的世界不是更美好嗎?郭德綱能守住自己的江山,併發揚壯大就已經是個狼人了。


2.雙方的品牌建設

郭德綱爆紅於互聯網時代,答主對他經營品牌的手段一直很敬佩,不知道是他天生就是品牌專家,還是背後有高人指點。對於這個答主真的是有很深入的思考的,在我看來,郭德綱是個經營品牌的高手,更是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這仨字用的真土。。)


關於品牌的要素,答主不在這裡弔書袋,就從顯而易見的東西來說。

A)品牌名稱及LOGO(標誌):首先德雲社有名字對不對,趙本山團隊到底叫什麼呢?遼寧民間藝術團?鄉村愛情?趙家班?小瀋陽?宋小寶?東北F4?說到這裡大家懂了吧,一個品牌一定要有一個強勁的記憶符號。趙本山團隊就是符號太多,而沒有一個讓人統一記憶的點。品牌LOGO就更不用說了,名字都沒有基本是做不了LOGO的,德雲社不僅有LOGO,而且還很好看,如圖。

答主有認真觀察過,德雲社的LOGO一直在變化,不限於這兩種。LOGO萬變不離“德雲社”三個字,是個很好的視覺傳達。在答主看來,品牌建設最難的是堅持+持續的輸出能力。


B)團隊建設。德雲社人很多,但一個團隊的建設主要靠的是樹幹,當然二老屬於樹根級別了。德雲社做出了好幾個梯隊,讓每個樹幹都能發展壯大,而不是讓幾個強人擠在一起拼個你死我活。你們不服這個不服那個,那你們帶隊比拼吧。這點和趙家班就不一樣了,說起來趙家班特別像電視劇《劉老根》。德雲社的新成員都是社會面試、招生而來,而趙家班都是趙本山攏來的已經有點小名氣的人,整個團隊的關係就不同。


C)團隊更新能力。這點德雲社做的特別好,不僅招生,老郭現在也在走各種圈子,包括相聲圈子。趙家班,真的是除了幾張熟臉,再也沒有優秀的新鮮血液了。對於品牌建設、團隊建設來說,趙家班的未來是很讓人擔憂的。或者,趙大叔已經想到了這一點,未來可能轉型。


D)擁抱未來。老郭私下是個言辭不多,不喜酒局,喜歡吹風品茶讀書的人,他會喜歡張雲雷爆紅的方式嗎?未必。像老郭這種人,我把他歸位做專業的人,這類人就是對專業就極高的追求,對斜路斜眼想看,都是發自內心的認可憑本事吃飯的,這也是他看中高峰的原因。但新時代不是他心中的樣子,或者從人性來說,這世界從來不是他心中的樣子,但他能大膽的擁抱新世界(所以答主總覺得他背後有做品牌的高人)。B站、粉團、小鮮肉、微博V+……這都是一個真正擁抱時代的人做出的決斷。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但生存、但為觀眾服務的心情是一樣的。反觀趙家班,大家心理都懂了吧。


有品牌/有新時代的相聲新人/有擁抱時代的創作內容/有新媒體的發酵與加持。

以上就是答主的回答角度,希望能幫到你,關注點贊評論三連走一走怎麼樣~


世界驚奇實錄


至於什麼趙本山兵敗海外,而郭德鋼場場爆滿,這只是表像而已。

有一個名詞叫“出口轉內銷“,許多毯星也是,沒有什麼作品,但是經常去蹭國際上大電影節的地毯增加國內影響力一樣。

中國民間藝術要像梅蘭芳大師一樣,外國邀請文化交流,然後底下坐一幫外國佬欣賞的津津有味,才叫中國文化藝術走出國門。

或者張藝謀的電影,牆內開花牆外香,才叫走出國門。

郭德鋼和趙本山的藝術形式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相聲可以通過語言針砭時事,甚至可以迎合特定觀眾群臨時抖笑料,小品、二人轉都不行,要事先編排,甚至連演員走位都嚴格要求,臨場發揮很少。

出國演出又不帶政委,隨便說,自由空間很大,這是相聲優勢。


蘇北農村老王


郭德綱的德雲社辦的有聲有色,主要是郭德綱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郭德綱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學識淵博,把傳統相聲藝術發揚光大,聽相聲,品人生百味,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讓人們得到藝術享受,所謂酒好不怕巷子深!開壇十里香,蜂蝶爭相嘗!相聲是深受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喜愛的一種藝術!

二人轉是東北的傳統藝術,是東北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深受東北人的喜愛,趙本山老師開始讓東北二人轉更加繁榮,更加有知名度,同時把說學逗唱融入二人轉,又加入了雜技,民間絕技,把二人轉推向高潮,二人轉加小品,整合多種藝術融為一體,趙本山功不可沒!

可以說南有郭德綱,北有趙本山,一綱一山,南北遙相呼應!

趙本山年歲大,有些力不從心,有實力徒弟接連出走,後備力量不足,新興力量又不能獨當一面,只能靠王小利,唐鑑軍,宋小寶,劉小光等支撐門面,然而這幾位年歲也不小了!感覺有點兒青黃不接!

而郭德綱年富力強,領導有方,眾弟子眾志誠成,同心協力,勇於開拓創新,大有衝出中國,走向世界之勢,相聲藝術,雅俗共賞,自會前途無量!


馬到成功148659402


兩個團體在海外演出的遭遇不同,歸根結底還是相聲和二人轉培養的觀眾群情況不同。

相聲在海外一直有市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國內馬季、姜昆等人經常組織海外演出,到華人比較集中的地方,每每都受到熱烈歡迎。這樣的海外演出一直是沒有斷過的,只不過那時民營相聲團體極少,也沒有運作海外市場的能力,從來都是官方派團赴海外演出。

而今官方形式依然存在,而郭德綱領銜的德雲社也成為海外演出的一大力量,從演出規模和效果來看,在墨爾本、新加坡等很多地方都大受歡迎。這與國人赴海外定居的人比較多有關,這些人在國內時就聽郭德綱的相聲,到了海外能現場欣賞到當然很歡迎。另外依靠網絡的力量,郭德綱在海外也擁有一批相聲聽眾。

趙本山帶領的遼寧民間藝術團隊伍,也曾奔赴海外演出,當時趙本山風頭正勁,我相信還是能吸引一部分人的目光,但具體受歡迎程度如何,我不太清楚。

可以想象的是,趙本山二人轉這種形式引發的關注應該不如郭德綱的相聲。如果你覺得郭德綱的相聲俗氣,那劉老根大舞臺的二人轉表演就更加俗氣,不喜歡那份俗氣的會非常難以適應。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一定更歡迎德雲社的相聲演出,而非劉老根大舞臺的演出。

尤其2011年以來趙本山逐漸退出大眾視線,二人轉這種形式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我估計國內劉老根大舞臺的影響力都在下降,而今再赴海外演出的機會也已經很少。


鄭捕頭


趙本山能讓二人轉走進山海關,並且一度成為春晚重頭戲節目,甚至部分南方不供暖地區也有劇場演出(重慶藍天劇院就演過二人轉),已經是個奇蹟一樣的事情了,再往海外發展,那就有點太勉強了。

首先趙本山老師綠化之後的二人轉,其實更接近於老式的東北大秧歌,他剔除掉的那部分“糟粕”,是當年河北地區盛極一時的蓮花落,蓮花落歷史悠久,但在清代一度被禁,原因就是有太多淫詞浪語的表演。後來闖關東的時候,山東人和河北人進入東三省,把蓮花落帶進去,並且融入了二人轉表演中。

另外趙本山老師並不是第一個對二人轉動手術的人,1948年前,曾一度將二人轉全面封禁;後來雖然解禁了部分曲目,但是原本主要為民間娛樂戲曲的二人轉被賦予了政治功能,用來宣傳“主旋律”。但在民間仍然有大量“地下二人轉”保留著低俗的表演內容,而且流傳極為廣泛。後來文化開放後,這些表演一度成為二人轉的主流,甚至直接讓二人轉也被牢牢貼上了低俗的標籤。




(劉老根的旗艦店展示的民間二人轉泥像)


另外二人轉即使綠化後,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口音問題,以及笑料包袱基本上都是方言梗。馬家輝曾經在鏘鏘三人行裡說過,香港人聽得懂普通話的人也會看春晚,也知道趙本山很火,但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在表演什麼。

而相聲不一樣,相聲其實是最普及的一種舞臺脫口秀表演形式。民國期間劉寶瑞先生就把北方相聲帶入香港,後來黃子華又發明了篤棟笑,一度在粵語地區風靡。另外華語地區,相聲從來就沒有消亡過,臺灣的吳兆南魏龍豪就在美國表演過相聲。所以相聲的推廣基礎比二人轉不知道優越多少,而且郭德綱一直注重德雲社的網絡推廣,德雲社還有專門的YouTube賬號,同步公開德雲社商演,海外華人都可以隨便看,點擊率一點不比優酷差。所以他要出國商演,根本就和國內沒啥太大區別,群眾基礎早就鋪設好了。


鹹魚茶館


首先,因為文化的差異,所謂在國外演出獲得成功,引起轟動之類的,絕大多數是在華人圈包括留學生和海外企業員工。

郭德綱的相聲跟趙本山的小品都被廣大群眾歡迎,但是受歡迎的人群還是有所不同,尤其是在高學歷人群中,比如留著生,企業高管,白領精英中,喜歡郭德綱的比喜歡趙本山的多一些。

其實也很正常,再好吃的菜,總會有特別喜歡和特別不喜歡的。


加菲喵語


演出市場都針對的華人圈子,但內容核心不同。都是娛樂為主,相聲是通過自嘲諷刺社會,引起受眾反思,二人轉則是通過形象誇張傳達人物的關係。都是民間藝術,相聲裡說學逗唱也有唱但和二人轉的唱有區別,一個以說為主一個以唱為主,地域性特色縮小了觀眾範圍。二人轉與相聲比創新不足,吸引力不強,十對說相聲的十個樣,十對二人轉表演後面的人不用演都知道是什麼了,雖然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多數是腦筋急轉彎,個相聲的包袱差距還是大一些。

在外國不收待見的原因還有,當地許多華僑受西方文化薰陶很久,對文藝檢視視角也不一樣。《賣柺》那樣的作品,在西方涉嫌對殘疾人的歧視,不是值得笑的笑點。二人轉很多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上突出殘、醜、窮、傻還有就是對階層的人為固化,取笑和消遣農民為主,要不就是其他再社會最底層的人。不是提現對弱勢的關懷,而是利用的素材。所以在國外,二人轉因為多種多樣的原因不如相聲的市場好。

不談什麼雅俗,畢竟都是來源於街頭巷尾,都是為餬口,相聲著重敘事,戲曲著重看人。套用郭德綱的臺詞,相聲行當說的都是自己的身邊人,逗樂大家;二人轉通過模仿他人的缺陷讓觀眾得到滿足。所以在情調上,相聲又稍勝一籌。


AMERISOM美肅


謝專家們,他們是演員,演員幹什麼?我謝大師們找到他們專業的人員,學表演系的,找老師去,他不知道幹什麼?戲劇學校人民藝術劇院中國的所謂的東西和海那個還有北影教的是表演,原來老先生們學過學過斯坦拉夫斯基的什麼東西現代學什麼小品最基本的工作?看生活眼,那是老生讓學生去,你去看你能演這個嗎?怎麼幹?My國沒幹過,讓他觀察外國人的人生人物,他怎麼賣?拐表演動作吧,得睃詞那是生活大眾小撇拿這個練基本功的挑出來當喜劇看,謝謝中國人民朋友們演示人物不會😊,生活幹活的小朋友們,就你們這樣看那個小品外國人怎麼賣?會嗎會嗎?會看這個,這幫老師們演吧,這幫學生上個劇場演的東西,他就是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