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如果我們問一下身邊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期待,我相信我們會得到很多答案。

我希望孩子可以考上清華北大;
我希望他能離開這個小城市,找個大城市安身立命;
我希望他能成為著名的音樂家;
我希望他可以成為明星,讓很多人都可以為他鼓掌歡呼。

我們對孩子都會有很多期望,但是這些期望往往都與成就有關,我們希望他們能擁有怎樣的成績,獲得成功的人生。但是,我們卻很少從個性品質的層面,去對孩子有所期待。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於是,生活中就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

孩子拼命努力考上名校,沒幾天卻因為不適應被學校勸退;
孩子每天努力學習,終於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卻因為患上抑鬱症不得不休學回家;
孩子只能接受人生中的好事兒,沒法面對挫折,只要遇到失敗,就頹廢、逃避,甚至尋死覓活。

雖然這些可能都是個例,但是不得不說,這些事情還是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我們對於教育孩子的一個誤區,就是我們覺得有成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我們卻忘記了。

其實,我們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如何去生存,如何去生活。而想要讓孩子好好地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需要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是樂觀。

樂觀這個詞源自拉丁語,它是一種精神態度,反映出的是,一個人擁有一種“期待未來會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念。

看似很簡單,但是很多孩子面對生活卻沒有這樣的態度。其實,我們也覺得很疑惑,我們拼盡全力,給還提供最好的物質環境,讓孩子出去旅遊、參加夏令營,開闊眼界,這些我們小時候都沒有接觸過,孩子已經我們當時幸福得多得多,怎麼孩子還是經常會悶悶不樂呢?遇到事情的時候,動不動就覺得過不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一、面對生活,為什麼很多孩子看起來總是那麼悲觀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小時候都是無憂無慮的,而且他們會很自信、樂觀,甚至會盲目地樂觀,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是,怎麼長大了之後,他們就做不到樂觀了呢?

比如,有的孩子英語學得不好,一開始還會努力,時間長了,成績總也上不去,他們就會變得拖延、逃避,哪怕考試都已經不及格,他們也不會再去學英語。如果父母逼得緊了,他們就會說:“你別管我了,我天生就不是學習英語的料”。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習得性無助。啥是習得性無助?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孩子學習到了一種感受,叫做無助。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我們先來看一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實驗,他先把夠關進了籠子,然後對其進行點擊,狗無法逃避,只能在籠子裡上躥下跳。多次電擊之後,他將籠子的門打開。此時,狗完全可以掏出來,但是它沒有。當他再次嘗試去電擊狗的時候,狗還沒有被電到,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狗之所以學會了無助,是因為它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後,變得失望,甚至是絕望。而這樣狀態也同樣會出現在孩子身上。

有位媽媽曾經找我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悲觀,都覺得自己不行,她甚至告訴老師,讓老師不要讓她參加學校裡的任何活動,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經過了解,我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直很高,要求也很嚴格。不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能發現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後就會批評他。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越來越退縮,逃避嘗試,不會樂觀地看待任何事情,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而孩子形成的這種悲觀態度,會給他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悲觀究竟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呢?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一份過題為《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的報告,報告中顯示,每年世界上共有近80萬人自殺身亡,每過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而且,在15歲至29歲的人群中,自殺是高發狀況,是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在我們看來,15歲到29歲,這應該是人生最好的年紀,年輕、有朝氣、樂觀、積極,才應該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身上出現的標籤,可是,他們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悲觀地看待這個世界。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從本質上來說,悲觀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它會產生巨大的毀滅性後果,例如讓孩子出現抑鬱、退縮、成就感降低。不僅如此,悲觀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嚴重時,孩子會因此患上抑鬱症,甚至選擇自殺。

三、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呢?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習得性無助那樣,無助可以是學習來的,樂觀同樣可以通過學習來實現,但是,在我們幫助孩子建立樂觀的認知思維之前。

我們首先要來看一個前提,而這也是影響孩子能否擁有樂觀品質的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作為父母,我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的人,做孩子的樂觀榜樣。

有的父母可能會問,“我樂觀不樂觀,和孩子有什麼關係?”“我不樂觀,是因為我生活的不好,我現在為他做這麼多,就是希望他可以做到樂觀”。但是,這樣的想法就大錯特錯了。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因為,孩子的樂觀,很大一部分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孩子不僅會複製父母的一部分樣貌,他還會複製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人對事的態度,所以當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樂觀地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的人。

所以,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與樂觀有關的認知思維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教會家長,當我們學會之後,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影響孩子,讓孩子慢慢學會面對悲觀,進而將其轉化為樂觀。

那這些培養樂觀的認知思維,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捕捉思維、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在壞事發生時找到更正確的解釋以及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種,捕捉思維。

這是啥意思呢?就是在我們感覺到難受的時候,要嘗試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想法導致自己情緒低落,當然,想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些想法很多時候,都很難被感知到,但是卻會對我們的行為和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去尋找這些想法,就是捕捉思維。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早上,孩子遲遲不肯起床,媽媽大喊大叫,好不容易起來了,刷牙洗臉也磨磨嘰嘰,眼看著校車就要到樓下了,孩子還沒有吃飯。實在沒辦法,只能給孩子帶上個麵包,就趕緊讓他下樓。

等孩子走之後,情緒平復下來,我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對孩子那麼兇,是不對的。“我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對孩子大喊大叫呢?我這樣根本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我這就。是小題大做,我這樣的形象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呢”?剛才還是氣憤不已,轉眼就變成了內疚自責

第二種認知思維是,對那些“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其實未必是正確的。就像是剛才我們覺得對孩子那麼兇,做不到耐心溫和,這就證明了我們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

可是,生活中,難道我們就沒有做過其他對孩子好的事情嗎?給孩子洗衣服、做飯,帶孩子上早教、學特長,陪孩子看動畫片、玩淘氣堡,不管多累,我們都在盡力陪伴著孩子。這麼一想,似乎我們也沒有那麼糟糕。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第三種認知思維是,在壞事情發生時,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來挑戰自己的自動思維。

當我們覺得自己因為孩子早起的事情生氣時,會產生“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這樣的認知,不過經歷了對這樣的認知進行二次評估之後,我們發現其實自己也麼有那麼糟糕,畢竟我也做了很多對孩子好的事情。


害怕失敗、恐懼挫折:想讓孩子樂觀面對,需要教會他四種思維模式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不合理的時候,我們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心情也會隨之得到改善。而心情改善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精力也變得更加充沛,從而可以以更加愉快的心情來面對生活中那些我們認為糟糕的事情。

最後一種認知思維是,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災難性思維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思維模式。

當我們的領導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擔心“我再也不會得到重用了”;
當朋友因為一件事情對我們不滿意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是要和我絕交了”;
當伴侶和我們吵架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他是要和我分手了”。

其實,這些都是災難性的思維模式。發生一點兒小事兒,我們就會將這件事情的後果無限地擴大,然後讓自己處於恐懼之中。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根本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嚴重。

領導批評我們,是為了督促我們,因為他要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給我們;
朋友因為一件事情對我們不滿意,我們只要把誤會解開,友誼是不會這麼輕易就消失的;
伴侶和我們吵架,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顧及到他的感受,他會因此生氣,恰恰是因為還愛著我們,想和我們共度一生。

所以,下次再遇上什麼事情,讓我們感到恐懼,不妨好好思考一下事情本身,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作用絕對不僅僅是教他學會多少知識,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激發孩子強大的生命力,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質,讓他可以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能夠充滿力量地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瑛琦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瑛琦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