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歷史在這裡沉澱,故事在歲月裡延伸,大同是個有故事的地方。中原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輻射力,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因此,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在篇幅數量上,講述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的故事數不勝數,北魏、遼金的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在流傳程度上,我們對南宋愛情故事《白蛇傳》可謂是如數家珍,卻對同時期遼金的軼聞趣事知之甚少。

在個人情感上,我們在聽《楊家將》或《岳飛傳》時,會本能地站在北宋、南宋一邊,即傳統意義上正統、正義的一方。再如,同樣作為古都,以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為背景的故事較多,對大同則挖掘較少。其實,在這片土地上,同樣有很多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講講大同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故事。

趙襄子滅代

春秋時,在大同與河北蔚縣一帶,有一個北狄建立的代國,國小民貧,都城設在代王城(今蔚縣代王城鎮)。史書中沒有記載代國發生過的大事,唯獨記載了末代代王的悲催下場。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趙國和代國區域圖

代國有個強大的鄰居趙國,趙國對代國早已垂涎三尺。國王趙襄子表面對代王示好,暗中謀劃奪取代國。代王好色,趙襄子就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他。趙襄子的姐姐嫁過去以後,趙襄子更是萬般討好代王。代王也投桃報李,代國產馬,代王就以良馬回贈趙襄子。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不久,趙襄子與代王在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會盟,上演了一場戰國版的“鴻門宴”。代王毫無戒備來赴會。趙襄子事先命數百名跳舞的人將兵器藏在羽毛做的舞具裡,並準備了一個盛酒用的大金斗。等代王酒酣耳熱時,斟酒的人翻過大金斗猛擊代王頭部,代王當場殞命。跳舞的人迅疾從舞具中取出兵器,殺光了代王的全部隨從。趙襄子以此一舉平定代地,廢代國設代郡。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摩笄山前麓的雞鳴驛古城

趙襄子用代王的車子去接代王的妻子,代王的妻子在遠處得到這個消息,仰天痛哭,“站在弟弟一邊辱沒丈夫,不仁;站在丈夫一邊怨恨弟弟,不義”,遂在路上磨尖了髮簪,自戕而死。後來,民間傳說這根髮簪化成了摩笄山(今河北懷來雞鳴山)。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講的還是趙國的故事,這時的趙國已經傳到第六代君主趙雍(前340年至前295年)手裡。趙雍即歷史上的趙武靈王。史載,趙雍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曾裝扮成使臣潛入秦國,偵察進攻秦國的路徑;被秦國發現後,又能沉穩應對,慷慨陳詞,安然脫身,讓秦王后悔不迭;他甚至違反常規,很早就讓出王位,僅僅是為遠離俗務,專心統一大業。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有過這樣一句評價:英雄莫過武靈王。為什麼翦伯贊先生給趙武靈王這麼高的評價?原來,趙雍在登基後不久即顯出過人的膽略,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縱橫捭闔,取得了一系列政治軍事勝利,趙國因而國勢大盛,趙雍也成就了一代霸業。軍事上的成功主要得益於他力排重議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名垂青史的改革即是“胡服騎射”。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在趙國舉國上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效仿北方遊牧民族,衣胡服、習騎射。趙武靈王和其他成功的改革者一樣,審時度勢,一下就抓住了問題的要害,而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當時普遍以中原正統和華夏禮樂自負的趙國民眾看來,這顯然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背景:當時的趙國國力還不強,屢被秦、魏這些大國欺負,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就連鄰近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面對這樣的侵擾,趙國幾無還擊之力。經歷了多年這種朝不保夕的狀態,逐漸成熟、已過而立之年的趙武靈王(時年33歲),決心徹底扭轉這種被動局面。

大家知道,中原和南方人耕讀傳家,主要活動是讀書、農桑稼穡、田間勞作,衣著風格多為褒衣肥袖、峨冠博帶,連出身白狄的中山國也儘可能效仿中原衣冠。但這種衣服不適合運動和作戰。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古代的戰車與戰爭

在與胡人長期作戰的過程中,趙武靈王體會到了對方騎兵的優越性:近可格殺,遠可射箭,左衝右突,馳騁自如;進攻出其不意,撤退無影無蹤,極富戰鬥力。相比之下,趙軍以戰車為主,步兵為輔,不僅速度上遜色,而且易受地形的制約。尤其在服裝方面,中原的寬袍大袖,中看不中用,一到戰場就左右牽掣,上下困難,弊端顯而易見。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要打勝仗,要戰勝遊牧民族和其他諸侯國,就必須建立一支像胡人那樣機動靈活的騎兵部隊。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正式頒佈法令,在全國境內推廣輕便的胡服,騎馬射箭練兵。由農耕到遊牧,由寬袍大袖到胡服騎射,其間文化的跨度和生活方式、具體運作方式、管理方式的跨度,都極其巨大。真要推行起來阻力很大。

趙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王國,以正統華夏文明的守護者與傳承者自居。在趙國人看來,北方的遊牧民族,尚在茹毛飲血的矇昧階段,應該接受華夏文明的沐浴滋潤,學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禮。武靈王怎麼能夠把自己等同於尚未開化的戎狄?讓代表先進文化的華夏子民,學習粗野鄙陋的遊牧文化?因此,胡服騎射改革被國人視為數典忘祖,離經叛道的大逆不道行為。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等人為代表的趙國宗室貴族,擔心胡服騎射會引起連鎖反應,以變革幅度太大容易造成國內局勢不穩定為由,阻止趙武靈王的改革。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願穿戴胡服,怨言四起。

面對眾說紛紜的複雜局面,趙武靈王表現得異常堅決而有耐心。趙武靈王的想法很簡單:華夏文明不管多麼高雅優越,但在遊牧民族迅如疾風的騎兵部隊面前不堪一擊。為了國家強大,趙武靈王的勇氣亙古未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召集群臣廣議天下,闡述“古今不同俗,帝王不相襲”,“便國不必法古”的變法理論,講解“服為便用,禮為便事”的道理。以“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的決心,慨然言道:“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靈丘縣趙武靈王雕塑

趙武靈王也展示他機智靈活的一面,登門開導、屈尊相請稱病不朝的反對派核心人物公子成。公子成最終被趙武靈王的摯誠所感,道理所動,決心支持這場改革。他和武靈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關鍵時刻,肥義、樓緩等重臣也堅決支持,認為“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主張力排眾議,堅決實施。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為了搞好改革,趙雍在做全國推廣之前,先在趙國的北部試點,取得經驗以後才頒佈命令,大範圍推廣;為了削弱宗室大臣勢力,趙雍選賢任能提拔一批新的國家重臣;同時還下令徵召各大夫、貴族的私人奴隸,將他們集中起來遷居到地廣人稀的九原地區(今內蒙中部),鞏固在當地的統治。

全面“遊牧化”的趙國騎兵,獲得了胡人機動性強的優勢,克服了其紀律性差的缺點,在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趙雍從此擁有了一支當時中原各國絕無僅有的精銳輕騎兵隊伍。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鬥爭中,擊敗了西北方向的林胡、樓煩兩支遊牧部落,設立了雁門和雲中郡,又在陰山構築長城抵禦胡人。同時將大量胡騎部眾收編入趙軍騎兵。公元前305年—前300年,趙軍先後五次進攻並最終滅掉中山國。十年間,趙國一改頹勢,疆土擴張了將近三倍,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趙雍也由此被譽為戰國史上最具文韜武略的君主之一。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趙滅中山國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己號稱“主父”,以便脫離繁忙的政務,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統一大業上。沒想到兩個兒子彼此爭鬥,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殺死公子章,因害怕父親秋後算帳,派兵將靈王圍困在宮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在今邢臺廣宗)。” 一代英雄趙武靈王,就這樣悲慘而不甘地死去了。這一年,他才45歲,諡號為武靈。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趙武靈王被困沙丘宮

在大同靈丘縣城,有一個大墓。就是著名的趙武靈王墓。史書記載,靈丘這個地名產生,就是因為這座墓。東漢史學家應劭為《漢書·地理志》中“靈丘縣”所作的註釋中說:“武靈王葬此,因氏焉。”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趙武靈王墓


也許沒有這次意外事件,統一中國的或許不是來自西部的強秦,而是北方的趙國——這是兩個氣質迥異、文化不同的國家,那麼,中國後來的整個歷史是否就將改寫?

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秋季,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今朔州),韓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劉邦懷疑韓王信與匈奴暗通款曲,致書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更為恐慌,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漢高祖劉邦聞之甚怒,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季,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起初漢軍連連得勝,不免對匈奴起了輕敵之意。劉邦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帶),於是派人偵察冒頓虛實。而冒頓將其精銳士兵、肥壯牛馬等隱藏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十餘批使臣回來都說,匈奴可以攻擊。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劉邦派劉敬(婁敬)再次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此時該炫耀自己的長處才是。此番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劉邦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道:“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命人用鐐銬把劉敬拘押在廣武,待凱旋後再行處罰。

劉邦率騎兵先到平城(今大同),此時漢軍步兵還未全部趕到。冒頓單于見漢兵蜂擁趕來,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單于立刻指揮40萬匈奴大軍,截住漢軍步兵,將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山。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首尾不能相救。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此時正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很多人被凍傷,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漢軍在被圍了七天後糧食告罄,飢寒交迫,危在旦夕。陳平看到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單于的妻妾)十分寵愛,對其言聽計從。陳平便向劉邦獻計,從閼氏身上打主意。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趁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金銀珠寶。得了好處的閼氏向單于建議,與其死纏爛打,弄得魚死網破,不如放漢家皇帝一條生路。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大型油畫—白登之圍(大同博物館陳列)

敵人的同盟並不是牢不可破的。冒頓單于也擔心韓王信的部下同漢軍有勾結,綜合權衡後就採納了閼氏的建議,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這天大霧瀰漫,漢軍拉弓搭箭,從已經解除包圍的一角慢慢走出,才得以脫險。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白登之戰遺址

這一戰史稱白登之圍。白登之圍使西漢政府改變了對匈奴的策略,與匈奴結下了和親之約,也就有了後來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這個故事給今人的啟示是:主帥不能剛愎自用,應該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建議,多謀而後斷。

昭君出塞與琵琶老店

漢宣帝的時候,北方的匈奴由於內部爭鬥,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公元前54年,匈奴的一支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毋得相詐相攻”。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進長安入朝,這一次,他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昭君出塞圖1


漢元帝同意了呼韓邪單于的和親請求,決定挑選一個宮女,收為公主嫁給他。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她不甘忍受深宮的寂寞和淒涼,於是自請遠嫁匈奴,擔任“和親使者”之重任。於是漢元帝將王昭君配於呼韓邪為妻。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昭君出塞圖2

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王昭君從長安出發,一路由南向北,離開長安遠赴匈奴。在匈奴,她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安寧和興旺。昭君逐漸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她教匈奴婦女紡紗、織布、製衣……和匈奴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很受匈奴人尊敬愛戴。她死後,匈奴人民在大黑河畔(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修建了氣勢巍然、獨立蒼穹的昭君墓。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昭君出塞圖3

王昭君赴塞外和親時正是寒冬時節。一行人風塵僕僕,途經大同時已日落西山,遂夜宿大同東勝客店。燈燭點燃之際,王昭君彈起琵琶,傾述離鄉之苦,哭唱思鄉之情。琴聲如醉如痴、如訴如泣,激越時如珠玉走盤,舒緩處似行雲流水。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優美動聽的琵琶聲感動了東勝店的四鄰,臨別時,昭君將琵琶留於此店以做紀念,店家感念這位和平使者,遂將店名改為琵琶老店。唐大同軍節度使段文楚,將一塊“琵琶老店”四字牌匾,懸掛在該店門上。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琵琶老店牌匾(大同博物館收藏)


昭君出塞,開創了漢匈民族間60餘年無戰事,“邊城宴(晚)閉,牛馬布野”的和平局面,促進了民族團結,增進了民族友誼,更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佳話。琵琶老店從此遠近馳名,該店持續經營了2000多年,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字號之一,也是今天大同人難以抹去的一道回憶(有心人正努力恢復這家千年老店)。據說,王昭君所彈琵琶的曲譜經通曉音律的民間藝人的記錄整理,演變為後來的大同民間戲曲 “耍孩兒腔”。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稱“太和改制”。指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推行漢化運動(強令鮮卑人舉族漢化,脫下胡服,放棄胡姓、胡語,改易漢俗)等。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蒐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北魏從最初的弓馬立國走向繁榮發展。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孝文帝塑像

孝文帝拓跋宏(466—499),是北魏平城時期的最後一位皇帝。6歲登基,一直由祖母馮太后代為攝政。北魏太和十四年(490),25歲時開始親政。孝文帝改革的成功離不開北魏另一個名人馮太后。馮太后(442—490),孝文帝拓跋宏時被尊為太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為輔佐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后再度臨朝,直到病逝。是太和改制的實際主持者。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電視劇《北魏馮太后》劇照

軍事上的勝利還不是全面持久的勝利,鮮卑族在佔領中國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後,面臨一個如何穩固和加強統治的問題。當時的漢族,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社會治理都要比鮮卑族先進。北魏王朝有兩個選擇,要麼廢除農田,開闢牧場,效仿秦始皇焚書坑儒;要麼學習先進、取長補短,與漢民族儘快融合。如果是第一種選擇,中國的歷史又將改寫。值得慶幸的是,鮮卑族裡出現了兩位傑出的政治家——馮太后和孝文帝,祖孫合作大大推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馮太后和孝文帝也因此名垂青史。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雕塑《孝文帝改革》,作者張偉

無論是“胡服騎射”,還是“太和改制”,都是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改革,都是涉及文化識別和身份認同的深層次改革,都是波及舉國上下的大範圍改革。有了“胡服騎射”和“太和改制”,大同因此被稱為“改革之都”。

木蘭從軍

木蘭從軍的故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根據民歌中的故事推斷,從軍的內容是關於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所以只能發生在北朝;歌中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描述,而北魏王朝的明堂只有大同一座,於太和十年(公元486年)開始建設,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完工,是北魏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因此推斷,花木蘭從軍地點應該在北魏的北部邊疆,在明堂接見她的應是孝文帝。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北魏時期,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燒殺搶掠。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花木蘭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除料理家務外,她還喜歡騎馬射箭,並且練得一身好武藝。一天,衙門裡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她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捨不得女兒出征,但又別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衝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讚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戰爭結束了,孝文帝在明堂接見了有功將士,並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髮,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到女裝的木蘭出來,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鬥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城市記憶:比歷史?大同怕過誰!


時光駛過1600年,但總有一些東西曆久彌新。今天,當我們漫步在明堂遺址公園時,彷彿還能感受到當年花木蘭英姿颯爽、凱旋而歸的氣息。

歷史如大江大河,永不停歇,而大同也在不斷鐫刻新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