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這個村獲獎補資金1.32億元!村民不花錢住上了樓房

明集鎮柴家村通過實施增減掛鉤節餘指標134畝,獲得獎補資金6700萬元,村集體年均增收18萬元;焦橋鎮牛家村節餘指標265畝,獲得獎補資金1.32億元,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村民不花錢住上了樓房,農民變成了社區居民。

連日來,焦橋鎮西營村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安置社區正在緊張施工、一派繁忙。項目負責人介紹,住宅樓主體已基本完工,預計6月份就能達到入住條件。

記者瞭解到,西營村舊村位於我市與桓臺縣交界處,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西營村2015年開始申報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2018年11月舊村拆遷啟動,當月全村276處宅基地全部拆除完畢,通過項目實施舊村完成復墾耕地210畝。項目安置社區位於鎮駐地勝利河西畔,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附近學校、醫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全部建成投用後,將大大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近年來,我市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作為鄉村振興的切入點,狠抓落實,積極推進,充分發揮這項工作在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緩解用地指標難題上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保障發展、集約用地、改善民生”一舉多贏的良好局面。全市多個項目完成整體復墾任務並通過上級驗收。其中,明集鎮柴家村通過實施增減掛鉤節餘指標134畝,獲得獎補資金6700萬元,村集體年均增收18萬元;焦橋鎮牛家村節餘指標265畝,獲得獎補資金1.32億元,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村民不花錢住上了樓房,農民變成了社區居民。

工作實施中,我市始終堅持把尊重群眾意願,維護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新村選址、建設方案和拆遷補償方案制定等重點環節,都必須經過村兩委會充分討論醞釀,黨員統一思想、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並有95%以上農戶簽字同意,真正做到實施前群眾同意,實施中群眾參與,實施後群眾滿意。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在安置區高標準配套建設醫療、養老、教育、商業等服務設施,確保村民生活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為加快推進項目的實施,我市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節餘指標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獎補,並運用考核權重、稅收調節等措施,加大引導力度,調動鎮街工作積極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循序漸進,不急推冒進、不強迫命令,確保程序嚴密、操作規範細緻。為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我市成立平臺,對批准實施的項目統一提供啟動資金,確保專款專用、專帳管理、專項審批,並制定完善具體的資金撥付辦法,有效防範資金風險。同時,建立全市土地利用指標綜合交易平臺,將節餘指標與年度計劃指標等土地指標統一納入交易平臺管理,按照“不同指標、相同用途、相同價格”的原則對外招標,由出價高者優先使用指標,所得收入納入掛鉤資金專戶統籌使用。

注重創新工作模式。在以往“拆舊——安置”模式基礎上新增“拆舊——建新”模式,該模式不涉及搬遷安置,不需新建安置區,拆除、復墾完舊村莊通過驗收後,即可使用節餘指標,大大縮短了使用節餘指標的時間。在新建安置區時,將以往的“一村一片區”改為“多村一社區”,實現居住向鎮駐地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有效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另外,鑑於以往實施過程中出現“安置區已建好,舊村拆不掉”的情況,在項目實施中,鼓勵採取“先拆後建”的模式,確保安置區建成後能夠儘快完成驗收。

今年,我市將積極倡導實施“多村一社區”模式,加快5個新項目建設和18個儲備項目申報,掛圖作戰、全力推進,確保項目早日建成併發揮效益,實現鎮鎮有項目、有突破,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拓展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