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家祠堂藏著一段光榮歷史,如今又發現清代壁畫

在廣州的鬧市街頭,廣州早期中共黨組織活動的舊址楊家祠如今“藏身”在一家老國企的大院內。這裡除了是宋代楊家將後裔遷至嶺南後,在廣州所建的楊氏子弟到省城考取科舉的書房和試館外,更為重要的是,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就是從這裡走出。楊匏安入黨後,他的住所楊家祠就成了黨的活動據點,黨早期的許多會議都是在楊家祠召開,周恩來、瞿秋白等黨內重要人物,都曾在楊家祠留下足跡。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楊家祠正在修繕中。

楊家祠的命運也幾經風雨、跌宕起伏,這裡曾被改建為員工宿舍,其重要地位鮮有人知。不過,如今,楊家祠已著手開始修繕恢復原貌,即將在5月初開門迎客,而在修繕過程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逐漸展開,在祠堂門頭看似是水泥砂漿層的牆上,一幅幅古畫正是在修復過程中,逐漸顯露出真容。

楊家祠:早期黨組織活動重要據點,開辦“注音字母訓練班”培養幹部

在廣州鬧市區的越華路上,很少有人知道,這裡藏身了一座有著光榮歷史的百年祠堂“楊家祠”,畢竟就連地圖軟件也不會顯示這個地方。商鋪林立間,走進一條無名小巷,才會發現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的自編第五棟原來是一座古老的祠堂,它不僅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歷史,也走出華南首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這裡原是香山縣(現珠海市)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堂,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楊氏子弟在廣州讀書的邸舍,如今被稱為“楊家祠”,又名“泗儒書室”。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楊家祠

楊家祠始建於清代,坐北朝南,前後兩進,當時祠堂西邊為楊家祠道,緊鄰兩广部堂(現廣東省民政廳),東邊為新豐街,前鄰司后街(今越華路),後邊是兵營。前座面闊13米,進深9.5米,前後座都有帶閣樓的耳房(正房或廂房兩側連著的小房間)。

事實上,自修建以來,楊家祠與周邊大小馬站的許多書院祠堂的功能相似,主要也是讓到省城廣州趕考的楊氏子弟有個落腳的地方,直到這裡走出了楊匏安。1918年初,楊匏安舉家遷居楊家祠,這裡成為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的紅色據點。楊匏安犧牲後,其妻子吳佩琪攜子女由上海遷回楊家祠居住。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楊匏安與其妻子吳佩琪。(資料圖)

其實,早在1921年的歷史地圖上,就已經注有“楊家祠”。可惜的是,由於歷史原因,楊家祠受到了較大的破壞,草坪和後座都已不存,現僅餘前座。如今,它雖然還是叫“祠”,但從外觀看它並不像祠堂,只是一棟普通的平房而已。不過,目前楊家祠已經開始圍蔽進行復原修繕,預計今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將能看到楊家祠的原貌。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陳列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王國政介紹,楊家祠最重要的是其紅色歷史價值。楊匏安是華南地區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可謂是華南的一座思想明燈。廣東最早的中共黨組織成立時沒有具體的活動地址,由於楊匏安和楊章甫都是廣州共產主義早期組織成立之後的第一批黨員,所以楊家祠變成了一個主要活動據點,為發展重要的黨團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廣東區委和團委的很多重要會議是在此召開的。國共合作實現後,周恩來、陳延年等同志經常在楊家祠開會研究工作。瞿秋白翻譯了《國際歌》後,常常與楊匏安在這裡交流思想,國民黨左派人士廖仲愷等人也常到楊家祠拜訪。

上世紀20年代,廣州共產黨小組成立後,楊家祠辦起了“注音字母訓練班”,楊匏安、楊章甫、譚平山、譚植棠等人都當起了教員,雖然他們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內容卻是進步的文章、書刊。他們還教唱《國際歌》,利用講課、唱歌來進行革命宣傳。因此,楊家祠開辦的注音字母訓練班,形成了掩護共產黨組織活動的一面招牌。“楊家祠為黨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幹部,後來著名的革命烈士阮嘯仙、劉爾崧、周文雍等曾經接受過這裡的訓練。”王國政說。

“華南明燈”楊匏安: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曾在廣州生活10載

1918年,楊匏安遷居到廣州,在廣州生活了10年,其中和堂叔楊章甫一家人在楊家祠住了7年。王國政說,剛到廣州的時候,楊匏安在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兼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同時打幾份工,生活很艱苦。從1919年5月到同年12月底,楊匏安為《廣東中華新報》寫了近10萬字介紹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文章。黨史研究專家謝燕章生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更是直言:“楊匏安烈士是我國現代歷史上‘開天闢地’式的人物,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先驅和中共早期傑出的革命活動家,是與李大釗齊名的重要人物。”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後,楊匏安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他翻譯了日本早期共產主義者的著述,並於同年寫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學說》,與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基本同時問世。所以說,楊匏安是我國南方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後人往往將“北李”和“南楊”並稱。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王國政告訴記者,楊匏安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陳獨秀和譚平山等人都有交集。“北京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剛從臺灣的國民黨黨史館發現,楊匏安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任職的時候,與時任國民黨農民部部長、共產黨另一位早期黨員林伯渠一起簽署了一份文件,內容為任命毛澤東為農講所所長。”此外,周恩來對楊匏安了解也很深,對楊匏安的的後人非常關心。在楊匏安犧牲之後,其子女生活得非常艱苦,周恩來當時一直在尋找他們,之後把他們送到延安學習成長,並走上革命道路。

後來,周恩來更用“為官廉潔,家境清貧”來概括楊匏安的品德並以此教育黨員同志。而在楊匏安烈士的兒媳、廣東省名中醫何廣賢也向記者講述了楊匏安廉潔奉公的二三事:1923年,根據中共三大決定,楊匏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當時他一個月的薪金就可以買田買地。但是,他把絕大部分錢都交給中國共產黨作活動經費,只留下極少的一部分作為家用,家裡清貧困難,家人要去做工貼補家用。省港大罷工時,楊匏安任廣東政府財政部的代表,管理大量錢財均一塵不染。一次省港罷工委員會發放捐款後,留在楊家的袋子裡剩下一枚硬幣,只值一兩分錢,孩子們撿到後拿著玩。楊匏安發現後馬上嚴肅地對孩子們:“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讓孩子們馬上把這枚硬幣送回罷工委員會。

王國政透露,等到楊家祠正式對外開放後,將在楊家祠展出1925年中共中央發出的第62號通告內容。“這份通告講述了當時廣州黃埔軍校擬招收3000名入伍生,要求各地選擇年輕的共產黨員到廣州來報考黃埔軍校,其中通知裡要求各地黨員持介紹信先到楊家祠向楊匏安報到,然後由楊匏安再推薦至黃埔軍校。可見楊匏安在黨內的政治地位之高。”

去年起確定修復楊家祠舊址

將打造紅色宣傳基地

“一說到李大釗,大家可能都知道,但說起楊匏安,大部分老百姓都不瞭解。‘北李南楊’的稱號只有我們這類搞歷史研究的人才知道。”王國政說到這裡不免感慨。

他告訴記者,以前,楊家祠除了有前座、後座之外,前面有一個草坪,以及很多附屬功能。而當時楊匏安住的後座現在已經被拆除,現在只保存前座。“由於當時大家不知道它這麼重要的歷史價值,楊家祠沒有得到重視,結果變成了企業宿舍。我們對陳家祠保護得很好,但是擁有很高紅色價值的楊家祠沒有保護好,現在手機地圖上都搜索不到這個地方,是很遺憾的。”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楊家祠正在修繕中。

事實上,早在2014年,廣州日報就開始關注楊家祠的保護問題。當時,本報對廣州楊家祠早年失修的情況作了詳細報道,呼籲有關方面給予關注,讓楊家祠儘快恢復原貌。當時,謝燕章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就建言,廣州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楊家祠是一處重要的見證地,應該讓其恢復原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之一,給予它應有的文物保護待遇。

從去年12月起,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修復該舊址。今年1月,楊家祠順利由廣業集團移交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迅速開展清拆、修繕、布展等工作,製作了陳列展覽供公眾參觀。廣州農講所紀念館文物保護保管部副主任孟育東介紹,目前主要工作是先修繕好留存的前座,修繕工作主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將把楊家祠打造成一個紅色宣傳基地。楊家祠開放後,可作為黨員幹部宣傳教育活動基地,舉行黨員活動、黨組黨日等主題活動。常設展覽將主要介紹楊匏安在廣州的這十年經歷,楊家祠作為紅色據點所發揮的作用,以及介紹曾到楊家祠參與活動的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的故事,如周恩來、陳延年等人。

“作為烈士後裔,我衷心感謝黨和政府修復楊家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讓英烈的事蹟展示流傳以感染教育後人。今後有機會,我十分願意到楊家祠後宣講楊匏安烈士的故事。”楊匏安烈士的兒媳、廣東省名中醫何廣賢對廣州日報記者說。

多年前開始,何廣賢聯同張磊、李堅、謝燕章等歷史和黨史專家,呼籲保護重修楊家祠。如今,楊家祠修復工程即將完成,不久後將向公眾開放,何廣賢感到由衷欣慰,已經將這個消息告知在珠海等地定居的楊匏安親屬。何廣賢介紹,長期研究楊匏安的黨史專家謝燕章老師不久前離世,她生前的研究成果將由親屬整理,為楊家祠的展覽提供參考。

“慷慨登車去,臨難節獨全。餘生無足戀,大敵正當前。投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者番成永訣,相視莫潸然。”採訪中,年逾八旬的何廣賢向記者吟誦了這首楊匏安在就義前夕所作的詩歌,“楊匏安烈士一生忠於革命,廉潔奉公,他的精神一直激勵和影響著我們,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他的事蹟,瞭解楊家祠在早期革命中起到的作用。”何廣賢說。

楊家祠門頭意外發現

水泥砂漿原來是清末水墨壁畫

今年1月,楊家祠重新啟動修繕之際,還發現了一個意外驚喜。在楊家祠門頭,有幾處相當精美的傳統壁畫。“由於壁畫的表層塗了乳膠,從外觀看以為只是灰色水泥砂漿層,沒想到溼洗後,發現上面另有玄機,這裡原來是被灰沙矇住的傳統壁畫。”孟育東驚喜地說。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壁畫。

目前,文保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對這幾幅壁畫進行修復,現場,工作人員用噴槍將藥水慢慢地注射到壁畫上,將乳膠一點一點清理乾淨,漸漸地,牆壁上的墨色山水才盪漾開來,讓人看到壁畫本來的清晰模樣。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壁畫。

壁畫繪製時,繪製的顏料裡面會加入一定比例的桃膠或鹿膠,以防止顏色的脫落和風化。楊家祠壁畫表面有一層明顯的乳膠層,推測是後人在壁畫修繕時加入,膠體時間長了之後變色,因此才會一度以為壁畫是水泥層。”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系教師凌傑告訴記者,在修復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不能破壞原有的墨色層次,因此,要一點一點去噴灑藥劑,預計這個月之內,這些壁畫都將 “重見天日”。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壁畫。

凌傑介紹,在楊家祠門頭共發現了5幅壁畫,其中正面門頭有3幅。如今在修復之下,已經有兩幅畫逐漸顯露出真容,從這兩幅壁畫的題字看,分別可見“東波笠屐”和“雁塔題名”,而另一幅則只留下“賢弟孝”三字,不過可以看出主題都是鼓勵學子上進。“古祠堂的壁畫大多會以相同題材的主題來作畫,例如春夏秋冬系列,或是孝敬父母系列,楊家祠的壁畫主題都是圍繞學業,可見楊家的詩書傳統。”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清代水墨壁畫《雁塔題名》

廣州美術學院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的胡斌、陳鍇生和莫惠雯等幾位老師同樣對這幾幅有所研究。據廣州美術學院中國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雁塔題名”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及第的代稱。雁塔即大雁塔,在陝西西安的慈恩寺中,為唐玄奘所建。據說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們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耀。“雁塔題名”也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而“東波笠屐”更為有趣,其中,東波的“波”字,或應為“坡”,由於白話方言中,蘇東坡常被念成蘇東波發音,所以題名應為“東坡笠屐”。這樣的話,這幅畫描繪的是蘇東坡謫居海南時著斗笠木屐的故事,說的是蘇東坡流放到海南儋州後,一天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雨,便向附近農家借得竹笠和木屐以避雨,但穿戴起來甚是奇怪,惹得當地婦孺爭笑,連狗也對著它吠叫,蘇東坡只是說:“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後人引此事,讚美蘇東坡曠達樂觀。自宋以來,歷經元明清及現代,創作和研究《東坡笠屐圖》者不乏其人,用此表達宋代以後的士大夫所向往的“耕讀傳家”生活狀態,一方面參加進士考試,一方面參加農耕生產。

广州这家祠堂藏着一段光荣历史,如今又发现清代壁画

清代水墨壁畫《東波笠屐》

凌傑告訴記者,這兩幅畫都是以人物作為點景的山水畫,畫風是仿唐宋風格,簡約而有意境,有“仿元章老人筆、樵西賴川氏”的題字(米元章即米芾,米芾擅長山水和書法,創有“米點山水”),綜合各方面的考量,估計是清末壁畫。“這幾幅壁畫不像很多祠堂用的是灰塑或彩色壁畫來表現,而是單墨色畫,題材也用的是文人題材,可見屋主尚文,因此,楊家祠上方繪製此畫,看出了楊家的詩書傳統,寄託了屋主希望子子孫孫都能在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願望。”

他介紹,從這兩幅壁畫中可以看出筆墨技巧嫻熟自如,構圖平遠。經廣州藝術博物院研究員翁澤文初步考證,《雁塔題名》作者為清末民初廣府壁畫畫師陳灼文,南海人。在這幅畫中,山峰與山丘的皴法自由靈動,暈染為主,用筆輕鬆而有筆力,人物點景十分到位,墨色同樣是濃淡乾溼相宜,山體多用披麻皴,涼亭和屋落佈局頗有空間感,虛實清晰,有云氣,有柔潤的文人氣息,整體水平比較高,只是在細微處,如進入大雁塔的竹門結構有些許瑕疵,但總體畫面完整秀雅,意境別緻。而在《東坡笠屐》中,樹屋多用中峰勾勒和點葉,高山的披麻皴也是溼潤的中峰,其餘側峰行筆較多,落筆看得出酣暢淋漓,意境較濃,很有南方溼潤清秀的風景,用筆意服務意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申卉、廖靖文、張姝泓 通訊員 張曉思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邱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