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都關中盆地、洛陽盆地,為何不建都南陽盆地?

中國古代建都關中盆地、洛陽盆地,為何不建都南陽盆地?

南陽盆地的位置

中國古代建都關中盆地、洛陽盆地,為何不建都南陽盆地?

今南陽市的位置

中國古代建都關中盆地、洛陽盆地,為何不建都南陽盆地?

南陽各地

從西到東,兩個關中,西邊關中,以長安為中心;東邊關中,以洛陽為中心。

從北到南,三個盆地,洛陽盆地,南陽盆地、湖北湖南盆地。

洛陽盆地,即洛陽關中,在傳統上,為中國的東都,長安關中,在傳統上,為中國的首都,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周秦漢唐,皆如此。

西邊的關中,以長安為中心,四邊皆有關口,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而東邊的關中,則以洛陽為中心,也是四邊皆有關口,東有虎牢關、亦即汜水關、南有伊闕關、西有函谷關、北有軹(音ZHI,三聲)關。

兩個關中,都是易守難攻,防守嚴密,所以,兩週兩漢,包括後來的隋唐,皆建都於此。

但是,南陽盆地與洛陽盆地一樣,都是盆地地形,四周皆有山,應該是可以防守的,為何從無政權建都於南陽呢?

洛陽盆地、南陽盆地,南北相連,洛陽盆地,北有邙山,東有嵩山,西有崤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南陽盆地,北有伏牛山,西有武當山,東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

大洪山以南,也就是南陽盆地以南,是江漢平原,亦即湖北湖南盆地的一部分。

就自然環境來說,南陽盆地,境內有漢江、丹江、唐河、白河等眾多河流,水量豐沛,雨水充足,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盛產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和棉花、芝麻、菸葉等經濟作物,實在是很適合於生產、生活的良好地方。

這麼好的一個地方,為何從無政權在那裡建都呢?劉秀起於南陽盆地,建立東漢帝國,但他建都於洛陽,並未建都於宛城(今南陽)。

這個,與南陽盆地的地形有關。

長安關中和洛陽關中,皆四面山河,且環繞嚴密,只有關口可以通行,而南陽盆地,雖然四面是山,但四山之間,相距遙遠,是大片空地,盆地以外四周各勢力,可以隨便進出,具體來說,北方有方城通道;東南有隨棗通道;西邊有商洛通道;南邊,只要拿下襄陽,就是一馬平川。也就是說,南陽盆地,四面漏風,因此,顯然不可能防守,所以,也就不能在那裡建都了。

不過,南陽盆地北邊無甚可說,南邊,卻是軍事重地,南陽盆地南部邊緣的襄陽,扼守南陽盆地南部的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政權,如曹魏和後來的金人元人,想要南下,必須拿下襄陽,南宋岳飛,曾在荊襄地區長期抵抗金人南下,南宋末年的呂文德、呂文煥兄弟,也曾長期據守襄陽,抗擊蒙元。金庸還為此寫了大俠郭靖、女俠黃蓉、神鵰俠楊過等一干江湖豪傑,幫助守衛襄陽,抵抗蒙古的小說。

一旦拿下襄陽之後,由於襄陽位於漢水南岸,北軍就控制了漢水,立即可以沿漢水東進,順流而下,拿下武漢,進入長江,威脅南京。實際上,蒙元拿下襄陽後,南宋的防守體系就崩潰了,此後就是蒙元一路順流而下、東進南下的故事了。

在春秋時期,南陽盆地也很關鍵。西周的宣王,將其弟王子友,封於關中東部,建立了鄭國,王子友即位為鄭桓公。

這位鄭桓公,及其兒子鄭武公,後來又向東發展,越過洛陽盆地,橫行於鄭州一帶,吞併了那裡的不少國家,立國於河南中部,鄭國遂為強國。此時,南方的楚國,只是一箇中等國家,此時剛剛擴展到南陽盆地以南的江漢平原,正在向南陽盆地發展。

鄭莊公在位時,鄭國繼續擴大,按照祖先制定的立國方針,準備進一步從河南中部向南擴張,亦即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方向,並打算進一步越過桐柏山、大別山,繼續向湖北方向擴張。如果這成為現實,後來的形勢就不一樣了,佔據河南中部、河南南部、湖北東部的鄭國,將成為一等大國,而楚國,將被壓制為二等國家。

但是,就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鄭莊公去世,諸子爭位,鄭國建國以來從未停止的擴張步伐,就此停下,鄭國陷於內亂。

這一亂,就是幾十年,等恢復平靜後,鄭國已經摺騰得國力大衰,更重要的是,就在這幾十年裡,江漢平原的楚國趁機北上,吞併了南陽盆地各國,奪取了南陽盆地。

奪得南陽盆地的楚國,一舉成為大國,獨霸南方半壁江山,而因內亂而未能從河南中部向南擴張的鄭國,卻從此一蹶不振,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被兩國輪番攻擊,國勢漸漸衰落,最後淪為三流國家。

楚國獲得南陽盆地,決定了楚國和鄭國以後不同的歷史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