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老張談三農


走親走親,不走不親!農村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祝壽喬遷都會走親訪友,那麼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有書君覺得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農村留守兒童多,為了安全起見,大人走親戚當然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腳步愈走愈快,大多數家庭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成了建設城鎮的生力軍,奔赴大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

農村一戶人家裡只有老年人和兒童駐守鄉村,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和健康,老年人要去走親戚,當然不能任由一兩個孩子在家,成無人看管狀況。

孩子畢竟自覺性不強,在家放任自流,他們無監護人照管,存在許多安全隱患,例如孩子獨自在家用電安全問題,孩子溜出家門,失足落水,被人販子拐賣等問題,都揪著老人們的心。一個不留意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意外就會給一個家庭造成毀滅性打擊。

有書君農村老家王伯母就因為去喝酒,把一對孫子留在家中自己寫作業,11歲的大孫子自告奮勇地答應帶好8歲的小弟,王伯母出去喝酒前還做好了飯菜,只要打開電飯煲就能吃飯。

可是隻一頓飯功夫,兩個孫子就因閒得無聊,去村口水塘釣魚玩,小孫子不慎落水,大孫子趕緊去拉,最後兩個孫子就這樣永遠離開了家人。

王伯母追悔莫及,急暈在水塘邊,醒來後又急又怕,喝了農藥,追著兩孫子而去,外出打工的兒子兒媳回家,只見到三具冰冷的屍體,一個完美的家庭就這樣毀了。

這雖只是個個例,但大多數農村人去走親戚是不會讓年幼的孩子單獨在家的,因為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留守兒童監護人心中始終繃緊的一根弦,出不得半點紕漏。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孩子跟在大人身邊,時刻不離大人視線,安全才有保障,所以大人走親戚必然人會帶著孩子一起去。

二、農村外出機會少,為了增長見識,大人走親戚自然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農村交通不太便利,相對閉塞,孩子們外出機會不多,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也少。

有的人一輩子都很少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地方,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接觸新事物,瞭解更多見聞,大人走親戚帶孩去,就當是外出旅遊,欣賞親戚家那邊的風景,聽聽當地的傳奇故事,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與其擔驚受怕地讓孩子在家,不如把孩子帶去親戚家,去親戚家的路上可以一路風景一路歌,親密親近大自然,來到親戚家還既可以學會待人接物,接觸親戚家的小夥伴,一起享受童年美好時光,又可以變得見識識廣,不再孤陋寡聞,何樂而不為呢?

三、農村人喜歡熱鬧,為了活躍氣氛增進感情,大人走親戚時不忘帶上孩子。

是親三分向。幾千年來農村人都喜歡安定團圓的喜慶氛圍,只要親戚家有紅白喜事,四親八鄰匯聚一堂,談豐收說致富,大家扯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說家常裡短的新鮮事兒。

有一群小孩子在,說說笑笑,追追打打的,拾個爆竹,搶個氣球,捉捉迷藏,玩玩遊戲,氣氛更加活躍,喜慶的氛圍更濃了,大夥兒的心情也更好了。

特別是老年人喜歡看看親戚的孩子長得什麼模樣,看到一大家子開枝散葉,長輩心裡也高興,這增進了親戚之間的感情。

四、農村親戚相距甚遠,帶孩子為認門認路,知道親戚門往哪邊開,將來有事好聯絡。

農村散居在各個村子裡,親戚間相距甚遠,走親戚時帶上孩子為認門認路,知道七大姑八大姨家住在哪,知道親戚家門往哪兒開,不至於將來長大了連親戚的門都找不到,人也不認識,以免相見不相識。

小時候認識親戚,認門認路,長大後有事情也好互相聯絡,將來出門在外也好有個照應,畢竟有血緣關係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互相幫助,認親戚就好比是給自己的孩子建立一個人脈圈子,為將來鋪路。

五、農村人小農意識,利己主義心理造成走親戚帶小孩去。

幾千年來,農村人禮尚往來,常有農村老人說,人情世故就像一把鋸,你一扯我一拉,才能平衡。

農村傳統習俗走親戚總要送上一份禮物,而主人會給小孩回贈紅包,大多數農村人小農意識嚴重,本著送禮不吃虧的原則,走親戚時帶上小孩,這樣便可領回一個紅包,自然這禮金也不虧多少。

對於利己主義思想嚴重,思想狹隘,總打著小九九的農村人來說哪怕家裡有人帶孩子,也會拖兒帶女去親戚家,不能讓別人得了自己帶去的禮物,而自己空手而歸,讓自己吃了眼前虧。

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多,農村孩子見識不廣,親戚間相距甚遠,農村人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等弊端。

而這些社會現象又促使農村人為了孩子安全起見,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識,為了增進親戚間的感情,為將來好聯絡,也為了那麼一點點私利,農村大人走親戚會帶著孩子一起去。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你的問題好奇怪啊,為什麼偏偏帶著孩子?請問不帶孩子帶小三嗎?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嗎?帶著孩子好聊天呀,親戚朋友難得相見,長久不見話題難開,不就著孩子聊孩子,難道相顧無言淚兩行?或者像同學聚會一樣看誰吹的牛叉高?來個有正能量積極意義的事情,我奶奶今年八十多了還跟她姨家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表兄妹家保持著來往,用她老人家和話說就是老一輩的親戚越來越少了,不能老一輩的人走了後代就此斷了聯繫,奶奶她們那代年紀大了之後,逢年過節都是表兄妹的孩子代替老人來看我奶奶,或者我爸爸代替奶奶看望他們,有時候帶著第三代來,和老人嘮嘮這是哪個孩子的孩子,多調皮,老人慈詳的笑聽著,說著和她爸媽真像之類的,老一輩和新一輩的聯繫就是這樣不斷層的持續下去的。


U38分身女巫


走親戚,現在也就是春節過年的時候,走親戚,其他時間,基本上不可能了。幾年之前,還會有中秋節時走親戚,但現在生活不易,賺錢養家是第一位的,中秋節走親戚這一道,基本上不存在了。

而過年走親戚,登門拜訪親戚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給孩子發壓歲錢。這種情況,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是一樣的。

而壓歲錢,也是小朋友們(15歲及以下)最重要的零花錢來源。

問主問出這個問題,是不是從小就在國外生活,沒有在國內生活,不然,這根本就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啊。


董江波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又該看到一簇簇人群走東家去西家走親訪友的情景了。

只要留心總會發現,農村人“串門兒”幾乎沒有不帶著孩子去的。他們為啥非帶上孩子呢?

子孫興旺的象徵。人都希望子子孫孫“香火”不斷,農村人尤為突出。這也就是農村人盼望多生兒子的原因。過年走親戚帶上幾個孩子既顯得隆重,也是人丁興旺的體現。當給人介紹這是老大家兩個孩子,那是老二的大孩子……那滋味比喝蜂蜜水都甜。


孩子的執拗。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很“粘”父母的,走開一步都要找尋。若看見父母提上大包小袋的,小小的心裡已經知道父母要出去,還別說現在的小孩怪機靈的,早在門外等著,或者抱住了父母的大腿,甚至哭鬧起來。又有啥理由不帶著呢?

動了小小的“心思”。過年走親戚,也叫拜年,而且這種“禮儀”還具有“回訪”性。你今去了他家,他也會來你家,這也就是對 “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詮釋吧!如果有老人得給老人年錢錢,不用說給每個孩子壓歲錢。僅這一趟一家就扔出幾張百元大鈔,說不心疼是假話,而且這錢又無定數,也會遇到窮的、小氣的親戚。帶著孩子他也同樣會給孩子錢的,多少也是“差缺補漏”吧!

讓孩子認認門,圖個熱鬧。不能不說,現在的農村走動也比較少了。姑舅表親這些關係的平時很少來往,只有到過年了,還會相互間見個面。帶上孩子,讓孩子們之間也認識認識,畢竟是過年嗎,大人孩子們都高興,讓孩子們也放鬆一下,一起熱鬧熱鬧,融入到過年的歡樂氣氛中。


另外,現在絕大多數青年人都是“另立門戶”的。孩子上學了有老師帶著,這假期可得由父母照看。父母都要去走親戚了,總不能把孩子擱家裡。帶上孩子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生活而提神


問: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文丨一點三農

轉眼2018年就要過去了,2019年的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對於農村人來說,一年就春節那幾天全家聚得比較齊,大家熱鬧熱鬧。順便提一嘴,在外奔波一年,給老人小孩的壓歲錢掙足了嗎?錢多錢少不重要,過年記得回家看看爸媽!

回到正題,農村人走親戚喜歡帶孩子一起去,這是再正常不過不過的事。可是題主用“偏偏”二字,明顯是想把答主們往溝裡帶。這不行,一點非得把題主拽回到正能量這條道上來!

和一點小時候比,現在親戚之間走動得太少了,現在只是在辦酒席或者是春節拜年的時候才會走動得頻繁些。為啥帶著孩子一起去呢?

大人都去走親戚了,小孩沒人帶

現在走親戚喜歡全家出動不留宿:農村許多家庭都買轎車了,也不怕出行凍著了,就一家人一起去親戚家耍耍。有些小孩是爺爺奶奶帶的,父母就春節這幾天能夠陪孩子,與其說是小孩沒人帶,還不如說父母捨不得離開孩子來的貼切。

為了讓孩子認認門

大家越來越有錢了,搬家也越來越頻繁了。村裡的親戚想著搬到鎮上,原本在鎮上的親戚又想著搬到城裡。這樣搬來搬去,很多親戚住哪裡小孩都不知道,趁著拜年這幾天功夫,帶著孩子認認親戚們的家門。

讓親戚兩家的孩子熟絡熟絡

以前,年齡一般大的親戚家的孩子都能夠玩在一起。現在,連親戚家孩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平時遇見可能都互相不認識。趁著走親戚的契機,讓孩子們一起玩玩,互相熟絡熟絡,不讓下一輩太過生疏了。

讓老人看看孩子

我家小孩才1歲,每次我一個人去外婆家時,外婆總是埋怨我沒帶小孩讓她看看,並叮囑我下次去一定要帶上我家那個小屁孩。都說隔輩親,真是如此,而且輩分隔得越多越格外疼愛。


為了壓歲錢

最後,為了滿足一下題主的小心思,說說這個壓歲錢的事。不錯,是有少數小氣的人帶小孩去親戚家是為了紅包來著。不過禮尚往來,這也無可厚非。

在一點家鄉有個習俗:外甥去給外公外婆拜過年後,一般舅舅們隔天也會來外甥家拜年。假設去外婆家沒有帶小孩的話,你要給舅舅的小孩紅包,回來卻沒有紅包回禮;如果第二天舅舅又帶著小孩來,你還得給舅舅家的小孩紅包。儘管這時候舅舅也會給紅包給你家小孩,但是這樣一來一回,還是虧了一次的紅包錢。


以上是一點關於走親戚帶小孩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孩子是血脈的傳承,不帶孩子去,下一代人如何認識,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在農村孩子多,熱鬧,感覺有味道,家裡沒孩子冷冷清清有什麼意思。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出門走親戚,那時候基本沒什麼交通工具,就是靠走路,早上吃完早飯就開始走,一直走到日頭偏西才能到親戚家,那個時候我也跟家長一塊去,孩子也樂意跟著,出門到處轉轉,可別一直呆家裡強,一鍛鍊身體了,二還可以出門見見世面,家長也一般不會阻攔的。

時間到了當今社會,為什麼農村還保留這個習俗呢?我們就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現在親朋好友之間見面機會不比以前了,雖然交通發達了,但是天各一方,代孩子去認識認識,下一代也有個交流。

2、孩子天生是好動的群體,家裡呆不住,代出去走走,孩子也高興,家長也放心。

3、有的人也有私心,比如自己孩子在同齡孩子之中,表現比較優秀,就急於帶著自家孩子去到處表現,有點賺面子。

4、過年走親戚,孩子能賺錢,家長給上一輩買的禮物,老一輩一般會給孩子壓歲錢,把禮物錢隨回來。不會賺你多少,就是個賺個情分。

5、親戚不走動,就不叫親戚了,農村三代往下都基本沒交流,在不帶孩子出門串親戚,恐怕以後親戚都要消失了。


我要給生活加點料


過年不都是帶孩子們走親戚嗎?城市的話走親戚也會帶孩子,哪裡走親戚都是一樣的不只是農村啊!過年走親戚其實是中國一種傳統習俗了 ,而且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大家才有機會一起聚一聚啊,在過年的時候多走動走動,這樣可以讓親戚的關係更加和睦。

過年就是為了熱鬧,帶孩子去做客可以認認親戚長輩,過年不走親戚的話,小孩在大街上見到了長輩都可能不認識,還可以與孩子的同輩進行交流,孩子也多了幾個小夥伴。大人在桌上聊天說說一年的收穫,小孩在旁邊和親戚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想想這畫面這才是過年應該有的氣氛啊!


還有不可能把孩子丟在家裡吧!大一點的孩子還好起碼自己能解決吃飯的問題,小一點的孩子怎麼辦啊?不可能家長在外吃大魚大肉,孩子在家挨餓受凍把!


農村老吳


這話說的,都去走親戚啦,難道把孩子一個人扔家裡,如果一定這樣那麼這親戚不走也罷!

走親串友只是為了聯絡一下感情,長時間不走動就生疏啦,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這個距離是最難把控的,近之不遜遠之怨,就像冬天裡的刺蝟離的太遠可能大部分會凍死,離得太近可能大部分會被彼此身上的刺給扎死,這個距離需要在不斷的試探中才能確定下來,不以彼此感到不舒服為宜,力所能及的忙可以幫力有不逮的事不要做。一年走幾次親戚這也是長時間摸索出來的規律,遠的一年一次也就差不多啦,近的一年幾次也還行,走親戚帶著孩子是因為大家都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客套說完啦就只能來聊聊孩子,要不總不能大眼瞪小眼乾坐著吧!有個孩子鬧騰著不那麼無聊。

如果生孩子不是為了好玩,婚姻的意義最少要打個七折,現實中大多數的愛情都敗給了現實,嫁給愛情的少之又少,人這一生陪伴你時間最長的其實是孤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民樂殿堂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從小就融入社會,有利於孩子的心身健康,培養孩子觀察世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帶著孩子一起去走親戚,這又何妨不可呢?

尤其是帶孩子去拜年,由於孩子天真可愛,可以增添熱鬧的氣氛,既然帶孩子走主親拜年,親戚也不會輕白你的小孩,現在經濟活躍,一般一百元左右的紅包是要給的,帶孩子表示對親戚的重視和加倍的感情,因為這代表兩代人拜年。紅白喜憂之事也可以帶孩子去喝“酒”,親戚結婚帶孩子,可以用具體的事實,對兒童進行性教育。老人去逝也可以參加葬禮,讓孩子去觀察和感受當失去親人時的痛苦,讓他了解人間的酸甜苦辣,間接告訴做人的艱辛。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當然如願陪大人去走親戚,親戚也如願有事喝“酒”帶孩子,求之不得,常言道:山潮水潮不如人潮。三國時期的曹操帶7歲的兒子曹衝外出,曹衝聰明愛思考問題,智慧性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現在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也喜歡帶小兒子外出訪問。

經常帶孩子外出旅遊和走親訪友,等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有美好的回憶,有浪漫的童年,有經濟的意識,為孩子的前途和能力積累正能量,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會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將對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淺!





大王19966


農村走親戚是一個習俗吧,一般每年春節都要走親戚,大年初二開始基本要把親戚走完!走的親戚一般也就直系二代之間,一個原因是時間有限,另一個原因就是其它的關係已經疏遠了!

親戚是越走越親的,本身一年就聚不了兩次所以走親戚的時候都是全家出動,即便小孩不想去都會強行帶上。並不為那點壓歲錢,主要為讓孩子感受一下氛圍,要有親情觀念!要不等到爸媽不在了,其他人對他來說完全很陌生,自然就不會相互走動了!

所以農村走親戚的時侯大家都會把小孩帶上,一個可以認識長輩,另一個讓各家孩子多棸聚、多玩玩,長大以後才有一定的感情相互走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