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國之“五子”

真·三國之“五子”

五子良將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東漢和西晉間的一個分裂時期,雖不如之前春秋戰國般冗長,也是鬥足了一甲子——箇中人物獨領風騷、箇中故事亦顯傳奇,時為人所樂道。

說三國人物,繞不開謀士和武將。謀士如前篇之“六神”;武將更多,最出名的當屬蜀國“五虎將”,不過另有曹魏五人堪與之爭鋒,謂“五子良將”。

張遼字文遠,當屬曹營第一良將。為將者,自不同於典韋、許褚般匹夫之勇,還在攻城略地、領軍打仗之功。張遼祖上是西漢武帝時以身犯險、詐降匈奴的雁門聶壹——“馬邑之謀”的發動者,黃巾之亂後,先跟隨董卓、呂布,後歸附曹操。所謂“良將逢明主”,張遼在曹操麾下如魚得水,從官渡“白馬之圍”始,降昌豨、滅袁氏、破烏桓、平陳梅、戰合肥,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連惜字如金的《三國志》,對他也是不吝筆墨、讚譽有加。而令張遼穩坐曹營良將頭把交椅的,要算讓孫權聞風喪膽的“逍遙津之戰”,自此東吳便有“張遼止啼”之說流傳後世。赤壁戰後十年間,曹魏東吳數次交鋒、各有勝負,均未有實質進展。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兵圍合肥,彼時守將正是張遼。豈料東吳兵鋒未穩,張遼已帶八百死士突入營中,直殺到孫權旗下,驚得吳王面如死灰、狼狽逃竄;此仗張遼不僅全身而退,在之後吳軍撤退途中率隊追擊,又差點活捉孫權,真是千古奇聞,足見張遼之智勇!

張郃,原在袁紹之下,於“火燒烏巢”之際被曹操收為己用。張郃同張遼一樣,皆是戰績彪炳,只不過張郃之功在於防守漢中、劍指西蜀。諸葛亮幾齣祁山無功而返,“失街亭、斬馬謖”都跟張郃有關;樂進,身材矮小卻為人“膽烈”,隨曹操一路討張繡、圍呂布、戰劉備、徵袁氏,“當敵制決,靡有遺失”——此二將領軍之能不言而喻,不虛“五子”之名。

真·三國之“五子”

水淹七軍

徐晃,官渡一戰成名、曹營可與張遼齊名。彼時曹操身陷重圍,關羽“萬人敵”輕取白馬顏良,徐晃巧設計大敗延津文丑,實乃不可多得之良將。徐晃大功出現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勇救曹仁突圍,得曹操高評:用兵三十年中所見,破圍長驅直入者之第一人,“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有周亞夫之風矣”。

“五子良將”最後一位,也是唯一一個叛魏降蜀、再入吳復歸魏的大將於禁。于禁在跟隨曹操掃平黃巾之亂、征討張繡呂布、攻克河北袁紹期間戰功赫赫,絲毫不遜張遼、徐晃,卻在樊城協助曹仁抵禦關羽時晚節不保、投降了西蜀,令曹操不禁唏噓:知其三十年,反不如剛剛歸降卻寧死不屈的龐德!當然,于禁最後下場悽慘,被曹丕羞辱致死。

蜀地“五虎將”、魏有“五子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曹魏來講再貼切不過。張遼、徐晃、樂進、張郃、于禁鏖戰征伐個個奮勇——“行為軍鋒、還為後拒”,為曹氏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得將若此,不得不說“曹公,真明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